|
一、源流
【武當太乙五行拳】(原名全稱為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系武當武術的主要拳種之一。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間(1488—1504)),由武當山道教龍門第八代宗師張守性,根據武當丹士張三丰【太極十三式】,並上溯漢末名醫華陀【五禽戲】,及道門流派中吐納、導引、技技等融煉而成。
1929年,時年24歲的愛新覺羅•溥寰(漢名金子弢),居紫霄宮七月余,無意間窺道李合林道長演練太乙五行拳,並欲學之。由於道規戒律,李道長斷然不允。但金子弢先生心誠意真,焚香拜師,並跪於玄武真帝塑像前發誓學成後永不傳人,終於感動了紫霄道長李合林,學得此拳,並練拳一生,悟得真諦。
1980年和1981年,全國武術觀摩大會上,浙江代表隊金子弢先生兩度演練此拳術於太原和瀋陽,始公諸於眾,引起武術界廣泛注意,深得好評。為了挖掘整理、研究和普及此項套路,武漢市體委成立了整理小組,並邀請金子弢先生到漢講學。在此期間,由丹江口市體委特邀金老幾度上武當山,拜訪王教化道長,闊論武當拳並辦班傳授,由楊群力和趙劍英等人學得此拳。金老興奮之餘感概萬千,並賦詩一首『重登玄岳紫霄宮,回憶往事如朦朧,五十二年滄桑淚,今日已成殘朽翁,太乙五行歸貢獻,後繼有人繼前宗,重振武當健身術,勝似黃山不老松』。
二、功理
中國古代先哲們從物質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種性能不同的物質,作為構成萬物的元素,稱為『五行』。進而,以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來說明事物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規律。
太乙者,元氣也。人之性命全憑其真氣聚體。武當武術前輩們,正是以傳統文化理論為基礎。以陰陽、五行、八卦、九宮之類的理念,以五行結合拳式、結合人體以解說其拳理和鍛煉法則。
其一,以五行的形態、性能、方位為基準,將基本拳式組成五行系統,作為拳種各拳式的基本元素:如人體的前、後、左、右、中五個方位,將『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為五行。太乙五行拳從動作編排和動作路線上,緊扣五行之理,井井有序的穿行於九宮中。
其二,以五行結合人體。常用的有以五行配五臟,內外五行相互聯繫,又與技擊聯繫。『內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順』。『心息相依,任其自然』,依其五行相生相剋之數,調節陰陽平衡。正是人有陰陽,成於五行,以道理為指導,以養身為宗旨,以技擊為末學。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觀點,意在追求自然,返樸歸真。『以靜為基,以柔為形』,養生與技擊的有機結合就是太乙五行拳的基本指導思想。
其三,以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規範拳術。太乙五行拳碾轉繞環,環顧八方,分陰陽定五行,踩八卦,穿九宮,『使氣力之所到,架勢即隨之;架勢之所至,而氣力即注之』。一招一勢陰陽相滲,在八卦陣中千變萬化,在太極圈和四方四隅變化,形成九宮穿游的格局;手是環抱式,腳走括弧式,腰隨胯轉,肩胯相對,旋胯擰膀,在方丈之地行雲流水,勁勢無窮,暢流不息,而元氣按人體五行(循環)遍布之意,使內氣流暢和聚集,有助於內功的形成。這種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的提煉和升華。此乃一曰養身健體,二曰禦敵防身,是修煉之宗旨。
三、基本技法
以靜為基,以柔為形,神足而意遠
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尚意不尚力
動中求靜,靜中求動,重意不重形
意氣勁形,心息相隨,化勁不硬抗
辯位於尺寸毫釐,制動於擒撲封閉
四、基本特點
樁式沉穩,架勢緊湊
腰隨胯轉,肩胯相對
兩手環抱,腳走弧線
綿軟纏繞,走圓化柔
動如蛇之行,柔似蠶作繭。
五、養身特點
呼吸自然,周身放鬆;心靜意專,神態精神;
內外三合,節節貫通;任憑陰陽,身法中正;
意到氣到,氣隨意行;內外合一,神形兼備;
奇經八脈,暢流全身;太乙五行,旨在養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