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羊城晚報 最近網上熱傳一個段子:『老公』原本是指太監。理由是清人筆記【棗林雜俎】記李自成進京後驅逐太監,『群呼打逐老公』。
姑且勿論【棗林雜俎】刊刻時是否脫落疊字中的『公』字,這也難掩在這之前『老公』作為丈夫的俗稱,已在民間流行多年的事實。
請看元雜劇【鴛鴦被】:『我今日成就了你兩個,日後也與我尋個好老公』;再看【水滸傳】:『那大王叫一聲:「做什麼便打老公?」魯智深喝道:「教你記得老婆!」』
在『打老公』事件中,『老公』出自『老公公』。明史說,明代掌管宮廷事務的衙門長官叫『掌印太監』,從此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
當時太監專權,吏治腐敗,官員尊稱大太監為『老公公』,宮中辦事的中層太監叫『公公』,但宮內數以萬計操雜役的下層太監是不配稱『公公』的,他們叫『淨軍』。
那麼,『老公公』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看看它的歷史語境:嘉靖年間外戚武清去見大太監馮時,不得不恭恭敬敬地叩頭,口呼『老公公』,而馮只是屈膝回禮,謙讓說:『皇親免禮。』
但武清還不是始作俑者,在他之前某大臣上書大太監劉瑾,落款是『門下小廝上恩公老公公』。由此可見,這裡的『老公公』猶如老祖宗。這個稱謂,是權力通殺一切的中國官場的產物。
而民間口語中的『老公』,卻是另一碼事。廣東客家學者羅雲曾考證說:『公』原作『君』,由於『君』音轉念如『公』,故民間俗稱丈夫為『老公』。
古代婦女稱丈夫為『夫君』或『郎君』,文言簡作『君』。【禮記・內則・注】說:『凡妾(妻子)稱夫曰君。』『君』在古漢語中也作敬稱,語境與『您』接近,『夫君』就是『丈夫您』的意思。
不過,這裡要強調『稱夫曰君』要與『天地君親師』區別開來,此『君』非彼『君』。
筆者不揣淺陋,對羅雲的考證作點補充:『公』是古人對男性長輩的尊稱,例如把老年男子叫『阿公』,家翁或外祖父叫『公公』,但『公』在古代也指父親。
【廣雅】釋義說:『公,父也。』那麼古代婦女稱丈夫作『老公』,應是模擬孩子的口吻暱稱丈夫,猶如北方人喊『(孩子)他爹』或『老頭子』。
『老婆』也是一樣,古人呼母為『婆』,例如南北朝民歌:『阿婆不嫁女,哪得孫兒抱』,所謂『老婆』便是『(孩子)他媽』或『老媽子』的意思。
後來,『老公』行蹤變得撲朔迷離,疑似撇下『老婆』銷聲匿跡。上世紀80年代,粵語挾着港貨的風頭北上,『老公』竟被當作港產俚語『出口轉內銷』。害得北方的朋友再見到它時,竟然自家人不認自家人。
說來也怪不得網友,誰叫編辭典的學者也弄不清『老公』的原委呢,例如成語辭典對『公說公有理』的注釋便很繞口:『公公說的有公公的道理。』儘管注釋還是回歸『各說各的』意思上去,但在文字上是誤注。
網上對『老公』的誤讀不但混淆了掌故,更有荒誕不經的傳說。有個帖子說,廣州城裡髮廊林立,小姐濃妝艷抹倚門賣笑,居然當街高呼:『老公,進來玩玩啦!』
在下弱弱問一聲,這從何說起?且不說敝邑的阿Sir從來不是吃素的,就算真有那麼回事吧,一門子心思獵艷的『麻甩佬』(好色之徒)要到髮廊找小姐快活,碰上小姐這麼一吆喝,還敢昂首闊步往髮廊里闖嗎?
(陳小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