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成都日報 書字繁體作。篆文從聿(yu入聲),者聲。者是煮的古寫。篆文者畫的是一口鍋正在炊煮,鍋上香氣噴射,濺起兩滴水點。者(煮)聲與著聲近,所以【說問解字】云:『,著也。』本義不指籍,而是著述,動詞。著述之事,必須先備原料佐料,配伍恰當,依次投入,還要掌握火候,與炊煮差不多,難怪人說著作家是『煮字療飢』。
字從聿。甲骨文聿像一枝P(簡作筆),右手握着。木杆一端繞扎毫毛的寫字工具,古代楚國叫聿,吳國叫不律,秦國叫P。注意,不律急讀,就拼成P,所以【爾雅】說『不律謂之P』。史稱秦國蒙恬造P,是他將毫毛緊束成圓錐形,納入竹管之內,此後聿就變成P了。
畫字繁體作。金文從聿,本義為作圖,動詞。聿下似田字內有四點者,為古文周。周者,四周,周界。舊時買賣房地產的契約,例皆寫明『四至』,此即周也。金文從周,演變成從田,義為田界。後來作名詞用了,不得不造個(簡作劃)。從刀,刀刻。舊時少年甘蔗賽刀法,正是用的字。
五經博士許慎慣用儒家理想解字,所以【說文解字】這樣釋史:『史,記事者也。從又執中。中,正也。』意謂史官必須嚴守中正,不要偏左偏右。周朝史官太多,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御史女史,難道他們天天都在寫歷史嗎?商朝卜辭所見史字,都應作事字講。甲骨文無事字,史就是事。到了周初金文,史字添筆畫,才造出事字。甲骨文史,右手所執絕非中字,當時中字沒有那樣寫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字都畫圓圈,中央插旗。圓圈者,營地也。軍旗插在營地中央,顯出中義。至於甲骨文史,我猜是象意字,詳說之。
周代所謂的事,專指政事而言。政事無形可象,只好另打主意。我看右手所執,該是長柄鉦鈴,古名丁寧。長柄頂端,鈴口向上,內設固定木舌。村官高舉搖之,鈴碰木舌,金聲遠播,通知村民速來,恭聽宣布政事。舊時鳴鑼敲鐘,聚眾開會,與古代搖鈴同。金文有鉦鈴上插旗的,表示官方使臣來了。史,吏,事,使,最初是一個字。後世庶務日繁,方才各立門戶,一分為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