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青年參考 『吹牛』現在有誇口、說大話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卻與浮誇無關。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在【史林雜識初編・吹牛、拍馬】一文中作過考證:吹牛一詞最早是西北方言,源於陝甘寧和內蒙古一帶。西北河流湍急,難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氣囊,做成皮筏子,紮好口後連接成筏,作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連,可以承載數千斤的重物過河。據說,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於戰爭,並獲大捷。他曾率軍到達金沙江西岸,命令將士殺死牛羊,塞其肛門,『令革囊以濟』,渡江進入麗江地區,並大敗大理守軍。現在昆明著名的大觀樓長聯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這個典故。
關於吹牛,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認為它與游牧民族的生活有關。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看重的財產就是牛馬。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論自己的牛馬,其中就難免有誇大的成分。日久天長,『吹牛』之說流傳開來,有了說大話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吹牛』還有其他的意思。如在雲南方言裡,『吹牛』是聊天、拉家常的意思,與說大話完全無關。
『吃豆腐』和豆腐有關
豆腐鮮美可口,營養豐富,經濟實惠,易於消化,因此深受國人喜愛。不僅如此,中醫還認為,經常吃豆腐,有益中和氣、生津潤燥、清熱解毒、消渴解酒等功效,還可以防治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
可現在經常使用的『吃豆腐』一詞,有占女孩子便宜的意思,有時甚至是『性騷擾』的含蓄說法。雖說意思不同,但『吃豆腐』卻真和食用豆腐有關。有人認為,『吃豆腐』的說法與民間『豆腐西施』的戲稱有關:豆腐店老闆娘因常食豆腐而細皮嫩肉,為招徠顧客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便引得周圍男人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闆娘調情,且動手動腳。於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
當然,另外一種說法可信度更高:舊時喪俗有『吃豆腐』的習慣。喪家準備的飯菜中必有豆腐,所以去喪家弔唁吃飯叫『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飯』。不少人為填飽肚皮,只好厚着臉皮去蹭飯,時間久了『吃豆腐』便有了占便宜的意思。(摘自【問吧2――再問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 中華書局2008年1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