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15|回覆: 1

[文學研究] 蘇試與鳳翔東湖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2-5-4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張文利

  鳳翔,位於陝西關中西部渭北平原之上,東鄰岐山,北依麟遊,西毗千陽,南接寶雞。鳳翔歷史悠久,是周王室所在之地,春秋時秦國的疆域,漢唐政治要地,宋金軍事重鎮。從地理上看,又是隴蜀交通之咽喉,絲綢路上的藝術之鄉。在今鳳翔縣城東南,有一處著名的北方園林名勝――東湖公園,是陝西十大著名風景遊覽區之一。早在清代,東湖就被載入【關中勝跡圖志】,迄今仍以其風姿,吸引着八方遊客參觀遊覽。東湖的由來及公園中的大部分建築,都與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傳說在上古時期,東湖現址就有一泓清澈的池水,系雍河水和渭河水漲溢匯流至此而成。據【竹書紀年】載,商王文丁十二年,有鳳集於岐山。鳳凰飛過雍城時,曾在此飲水,故這裡被稱為『古飲鳳池』。宋仁宗嘉v六年(1061)八月,蘇軾應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科試,取得制科三等的優異成績,被授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從仁宗嘉v六年十二月到英宗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蘇軾在鳳翔任職整整三年。嘉v六年冬,蘇軾上任伊始,四處察走,熟悉郡情。當他來到郡城東時,發現了古飲鳳池。斗轉星移,由於地勢的變化和旱情的影響,古飲鳳池池水日漸減少,池底厚積淤泥,氣勢已不復當年。惟池蓮岸柳、亭台軒榭依舊。蘇軾決定在公事之餘,將這裡重新加以修葺整理。
  然而新官上任,百廢待理。蘇軾剛剛到任,就奉命赴鳳翔府所屬的幾個縣做減決囚禁的工作;鳳翔大旱,蘇軾忙於祭祀求雨;郡內部分地方出現災情,蘇軾又投入到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的繁忙事務中。因此,整修古飲鳳池的事直到嘉v七年的秋天才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蘇軾認為,古飲鳳池的修繕,首先要解決水源問題。經過勘察,他決定將城西北鳳凰泉的水引到飲鳳池,盤活池水。鳳翔府城西北鳳凰泉的水從泉口處就南北分開,繞城而流,形成天然的護城河。兩股水流在東南城角處,又匯聚一處,離飲鳳池很近,引鳳凰泉水到飲鳳池,便利適宜。飲鳳池源頭活水的問題解決後,蘇軾在岸邊栽種垂柳,於水面廣植蓮藕,又依地形,修築曲橋勾欄、亭台閣榭。一番忙碌之後,一個美麗的園林式的公園出現了。蘇軾認為,這樣一個大園林,再沿用舊稱,顯然已不能概其全貌,此處位於城的東邊,即以東湖為名。他賦【東湖】詩一首,詩曰:
  
  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藍。爾來走塵土,意思殊不堪。
  況當岐山下,風物尤可慚。有山禿如赭,有水濁如泔。
  不謂郡城東,數步見湖潭。入門便清奧,恍如夢西南。
  泉源從高來,隨波走涵涵。東去觸重阜,盡為湖所貪。
  但見蒼石螭,開口吐清甘。借汝腹中過,胡為目眈眈。
  新荷弄晚涼,輕棹極幽探。飄搖忘遠近,偃息遺佩d。
  深有龜與魚,淺有螺與蚶。曝晴復戲雨,戢戢多於蠶。
  浮沉無停餌,倏忽遽滿籃。絲緡雖強致,瑣細安足戡。
  聞昔周道興,翠鳳棲孤嵐。飛鳴飲此水,照影弄毿毿。
  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彩羽無復見,上有r搏鵪。
  嗟予生雖晚,好古意所l。圖畫已漫漶,猶復訪僑郯。
  卷阿詩可繼,此意久已含。扶風古三輔,政事豈汝諳。
  聊為湖上飲,一縱醉後談。門前遠行客,劫劫無留驂。
  問胡不回首,毋乃趁朝參。予今正疏懶,官長幸見函。
  不辭日游再,行恐歲滿三。暮歸還倒載,鐘鼓已。
  
  這是關於鳳翔東湖最早也最完整的史料記載,詩篇詳細描繪了東湖的美麗景致。詩成後,蘇軾寄給弟弟蘇轍,蘇轍讀了,艷羨不已,當即和詩一首,詩中說:『不到東湖上,但聞東湖吟。詩詞已清絕,佳境亦可尋。』剛剛建成的東湖,經蘇軾兄弟賦詩聯唱吟詠,名聲大振。
  因為蘇軾與東湖的密切關係,後世各朝各代在對東湖進行整修維護時,都很注意突出蘇軾與東湖的關聯。現在東湖公園的大多數景觀,都與蘇軾有關。
  東湖公園大門採取廳堂與門結合式,正中為一寬敞廳堂,門楣懸蘇軾所書『東湖』二字,筆勢遒勁,蒼健有力。廳堂前粗大的廊柱上,書寫着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關中勝跡圖志】的作者畢沅的題聯:『百頃匯泉源,偕周鼓秦碑共數八觀雄右輔;千秋留宦跡,比潁川杭郡還應兩地配西湖。』上聯述蘇軾引流疏浚,修建東湖,使東湖與石鼓秦碑等一起,組成鳳翔八觀,名垂史冊;下聯說蘇軾繼鳳翔簽判任後,還在潁州和杭州兩地為官,鳳翔的東湖和潁州的西湖,因為蘇軾的原因,都可以和杭州的西湖相提並論。畢沅的聯語為遊覽東湖的人揭示了蘇軾與東湖的密切關聯。
  進入公園,在東湖的北畔,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庭院,這就是蘇文忠公祠。此祠乃明代所建。祠前有一副長聯,曰:『道學寓風流,當時帝許奇才,一代文章高北宋;宦遊同石隱,此日人懷舊德,百年笠履寄東湖。』祠堂二門匾額為『心跡應清』,正殿額為『氣高天下』。祠內有一座漢白玉的蘇軾雕像,高兩米許,詩人峨冠長帶,衣袂飄飄,舉止灑脫,神情超逸。祠堂呈長方形,兩邊的牆壁上都是石刻碑文,有的是蘇軾的詩詞文章,有的是後人緬懷蘇軾的作品,均由能工巧匠精心刻寫而成,稱碑廊。祠內有同笑山房,系蘇軾當年和友人雅集興會之所;有鳴琴精舍,乃蘇軾當年撫琴弄曲之處。
  蘇文忠公祠的東側,是喜雨亭。喜雨亭原在蘇軾當年所居府宅旁,是一座四角飛檐、磚木結構的小亭,原依其位置所在暫名北亭,乃蘇軾為美化居住環境而修築。此亭建成時,恰逢鳳翔府久旱之後喜降甘霖,於是蘇軾就給亭正式冠名『喜雨亭』。喜雨亭原本離東湖尚有一定距離,明代時為了便於遊人觀覽,遷移至此。亭內立有刻着【喜雨亭記】全文的石碑。【喜雨亭記】是一篇構思非常巧妙的記文,它由虛處生情,以雨作中介,把修亭與降雨本來毫不相干的兩件事巧妙地聯繫在一起,使人覺得『喜雨亭』一名好似專為此亭而備,此亭亦非用『喜雨』命名不可。
  喜雨亭的北側約三十米處是凌虛台,亦是明代時由原蘇軾府宅附近遷移至此。凌虛台系鳳翔知府陳公弼在任時特意為登高望遠而建。台乃鑿地為池,以其土而築,台基寬闊,台身高出於周圍建築許多。台本憑空而建,登其上,又有凌空之感,故陳公弼親自命名為『凌虛台』。凌虛台築成後,陳公弼命蘇軾作記,蘇軾奉命寫下【凌虛台記】一文。陳公弼『目光如冰,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蘇軾【陳公弼傳】)。他馭下嚴厲,僚屬對他都有幾分忌憚。蘇軾剛到鳳翔任上,連做了幾件對百姓有利的好事,老百姓感激他,稱他為『蘇賢良』,陳公弼卻厲聲說:『府判官何賢良耶?』(邵博【河南邵氏聞見後錄】)他與蘇軾是同鄉,對這位小老鄉十分嚴格。凡蘇軾所撰的公文,他總要再三挑剔,蘇軾為此苦惱不已。他曾作有一首【客位假寐】詩,寫自己前去拜謁陳公弼,陳公弼對他視若無睹,他進不得、退不能的尷尬境遇。由於此,蘇軾在【凌虛台記》裡藉機把陳公弼諷刺了幾句:『夫台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儘管蘇軾對陳公弼語含譏刺,但由於此文文采斐然,哲理深蘊,陳公弼十分欣賞,他『不易一字,亟命刻之石』。如今在凌虛台南面台壁上,我們仍可目睹此刻文。清光緒十四年(1888),鳳翔知府熙年在凌虛台上增築『適然亭』,適然亭小巧玲瓏,登亭倚欄遠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適然亭之得名,蓋由此而來。
  喜雨亭的正南方是東湖的內湖。內湖湖面寬闊,散布着許多廳堂亭榭,分別介紹如下:
  洗硯亭:位於內湖的東岸,是一座四角小亭,因蘇軾當年用筆後常到這裡洗硯而得名。
  春風亭:位於湖中心,四角形結構,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所建。當時的鳳翔知府蔡兆槐初來上任,了解到蘇軾當年在任時,曾上書朝廷請求免除百姓積欠官府的債務,建議取消專賣鹽茶的商榷制,並執行朝廷法令,釋放無辜含冤囚徒二百餘名。蔡兆槐對此讚佩不已,稱其為百姓帶來的好處『惠過春風』,因此修建『春風亭』,以示紀念。
  
 樓主| 真衣 發表於 2012-5-4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君子亭:位於東湖的正中心。蘇軾在鳳翔時,常常與志同道合的詩朋酒友雅集興會,吟詩作賦,為方便起見,他於湖中心修築了這座亭子,並命名為『君子亭』,以示來往的都是坦坦蕩蕩的正人君子。君子亭亭基高而寬敞,亭呈八角形,斗拱結構,十分獨特。立於亭上,倚欄遠眺,視野非常開闊。清時南方書生魏琪遊歷到此,題寫楹聯:『兩岸回寰先生柳;一湖蕩漾君子花。』(【鳳翔縣誌】)此聯至今鐫刻在君子亭的立柱上,不僅是對君子亭的生動寫照,也是對東湖品格的總結。
  宛在亭:據【鳳翔縣誌】載,蘇軾創修東湖後,即建君子、宛在二亭,後世屢有興廢,今宛在亭是後人依其舊址而建。清乾隆十九年(1754),太守朱偉業撰【宛在亭說】云:『伊人宛在,秦詩也。秋水方盛,風人睹物生情,思賢人君子欲得而見之也。』而蘇軾,正是鳳翔老百姓心目中的賢人君子。此亭的重建,寄託着當地百姓對蘇軾的追念。
  鴛鴦亭:蘇軾與妻子王弗在鳳翔時,常常結伴遊賞東湖,志趣相偕,伉儷情深。清同治十年(1871),鳳翔府西鳳營參將常瑛,受前任知府李慎之委託,於東湖內湖南側,套建兩個小方亭,取名『鴛鴦亭』,以緬懷蘇軾夫婦。
  斷橋亭:蘇軾在鳳翔疏浚修建東湖後,於元v四年(1089)出知杭州時,又疏浚西湖,開源引水,植蓮種柳。因為蘇軾的緣故,鳳翔東湖和杭州西湖素有姊妹湖之稱。後人在修繕東湖時,仿杭州西湖的『斷橋』,在東湖亦建斷橋亭一座。斷橋亭與鴛鴦亭比鄰,二亭並立水上,中以青石橋相連。
  不繫舟石舫:蘇軾題【金山寺畫像】詩云:『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後人在整修東湖時,據此詩意,於東湖北岸建石畫舫一隻,取名『不繫舟』,以旌表蘇軾曠達超脫的胸襟。
  會景堂:原名會景亭,在鳳翔城外南溪。蘇軾供職鳳翔時,遷至稍西。在【會景亭】詩中,蘇軾曾對此加以說明:『他年誰改築,舊制不須因。』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鳳翔知府傅世煒把會景亭遷建於東湖,並改名『會景堂』。會景堂位於內湖的湖中心小島,寬敞明亮,古樸典雅。該堂柱上楹聯是:『一面湖山來眼底,萬家憂樂注心頭。』謳歌蘇軾即使在欣賞美景時,也不忘百姓憂苦的愛民情懷。
  雁南亭:因形似大雁而得名。蘇軾在鳳翔時,有詩懷兄弟子由曰:『花開酒美盍言歸,來看南山冷翠微。憶弟淚如雲不散,望鄉心與雁南飛。明年縱健人應老,昨日追歡意正違。不問秋風強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譏。』(【壬寅重九,不預會,獨游普門寺僧閣,有懷子由】)詩里充滿對兄弟、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後人有感於此,修建此亭以示紀念。
  望蘇亭:位於東湖西南角,是一座六角兩層小亭。據說當年蘇軾離鳳翔任時,全郡的老百姓送他到很遠的地方還依依不捨,十分留戀。後人為了表示對蘇軾的懷念,修建了此亭。登上望蘇亭遠眺,古道鄉陌,一直綿延到無盡的遠方,如同鳳翔人民對蘇軾的懷念一樣悠長。
  蘇堤: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鳳翔知府傅世煒在東湖的南邊,又擴建出一個新的湖區,稱外湖,把原來的東湖稱為內湖,從此東湖分為內外湖兩部分。據【關中勝跡圖志】卷八記載:『外湖分山莊、花圃、蓮塘。高低參差,前後錯落,曲折有致,起伏多變,主次分明,貫通一氣。』山莊按照蘇軾【海棠】詩中『東風渺渺泛崇光,香霧空髟倫廊』的意境,修築了『空鞲蟆薄『月轉廊』、『崇光亭』。又在蓮塘營建了『藕香榭』和『曲橋』。曲橋為一長廊,連接外湖南北,曲折有致。藕香榭為一四方小亭,位於曲橋上,顧名思義,當是觀賞蓮花之佳處。內湖和外湖的相隔之堤,是蘇軾當年用清理出的『古飲鳳池』的淤泥所築,長三百餘米,後人為了紀念蘇軾,取名『蘇堤』。蘇堤建有三孔石拱橋,地勢高的內湖水貫橋而入外湖,形成『滄浪飛瀑』的奇特景觀。明代韓借甫【東湖詠】詩云:『見說清泉今復潤,蘇堤煙月古今談。』岳萬階【東湖】詩云:『坐聽盈耳奏,釣樂下滄浪。』都是在詠寫蘇堤景觀。
  東湖柳:蘇軾當年修築東湖時,廣植垂柳,他的【柳】詩寫道:『今年手自栽,問我何年去。他年我復來,搖落傷人思。』隨着時光推移,依依垂柳成為東湖的一大景觀。明代王麟【東湖柳浪】詩中所云的『風繞微波綠滿池,倚風楊柳舞頻欹。平湖分翠流春遠,碧海籠煙上月遲』(【鳳翔縣誌】)可為證。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今天,當我們徜徉於東湖公園美麗的湖光山色間,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致時,我們會深深地緬懷蘇軾,緬懷他在鳳翔為官時期的種種政績,感激他為後人留下了東湖這座美麗的園林景觀。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文學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