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北京晚報 牛能馴服,聽人使喚,古人採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牛的鼻子上穿孔,孔內穿上一段小棍棒或銅環,古人稱為āㄉ舷瞪索。人們只需牽着繩索,牛便跟隨走動。從字面分析,ǎ最初用的木棍,以後才出現銅環。【夜讀拾得錄(二)・順勢與逆勢】一文中,所寫大力士烏獲拽牛尾與小孩牽ㄉ。一逆一順,結果,大力士用盡氣力卻不及小孩輕快地牽着繩索使牛順從跟隨。關鍵就在於『ā鋇淖饔謾U饈槍湃說囊淮蠓⒚鰨雖物小,作用可大。
戰國青銅牛尊
春秋時期的禮器銅牛尊(也有稱犧尊)的鼻上,我們清楚地看到了āI轎魘』朐聰爻鐾戀吶W穡牛鼻突出,穿上圓環,顯得誇張,又很真實,這是明顯的物證。甘肅省嘉峪關市郊魏晉墓內的彩繪畫像磚上,有一幅牛耱地彩畫。一個農民牽着繩索,繩的另一端就系在牛鼻的環上,操作場面,十分生動,逼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