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國學網 紡墜是最古老的紡紗工具。有的用獸骨製成,也有的由拈杆插在紡輪中間形成的。紡輪有石質、骨質、陶質和玉質等,形狀有圓形、球形、錐形、台形、蘑菇4和齒輪形等。早期的紡輪比較厚重,適合紡粗的紗線,新石器時代晚期,紡輪變的輕薄而精細,可以紡更纖細的紗。紡墜的工作原理是用一手轉動拈杆,另一手牽扯纖維續接。由於紡墜紡紗效率較低紗線的拈度也不均勻,因此出現了根據紡墜工作原理製作的單錠手搖式紡車,由一個錠、一個繩輪和手柄組成。紡車的使用提高了紡紗的效率和質量,並根據織物的要求,紡制粗細不同的紗線。經過不斷的改進,單錠改為多錠,手搖改為腳踏,腳踏紡車是我國古代紡織機械史上的重要發明。元代出現了腳踏五錠麻紡車,每晝夜能紡二斤紗。還有以人力、蓄力或水力引動的大紡車,有三十二枚紗錠,一晝夜能紡一百斤紗,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機械。在西方,直到1769年,英國人阿克萊才制出『水車紡機』,比中國的水轉大紡車晚了幾個世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