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來源: 科技日報 三、『層搖羅』
至元,海外貿易進一步發展。曾還至東非的汪大淵所撰【島夷志略】載:
層搖羅國居大食之西南,崖無林,地多淳,田瘠Y少,故多種薯以代糧食。每每販於其地者,若有穀米與之交易,其利甚薄。氣候不齊,俗古直。男女挽發,穿無縫短裙。民事綱罟,取禽獸為食。煮海為鹽,釀蔗漿為酒。有酋長。地產紅檀、紫蔗、象齒、龍涎、生金、鴨嘴膽\。貿易之貨,用牙箱、花銀、五色段之屬。[41]
此處『搖』似為『拔』之誤,系Zanjibar的訛音。到了明代,對這一帶以其最南端的『比剌』和『孫剌』加以稱呼。它們在阿拉伯史料中每每出現的『僧o人的索發拉』,『僧o人海岸的索發拉』和『僧o人的索發拉』的範圍內。
極其令人興奮的是,葡萄牙史料中居然有關於中國式帆船在此二地行蹤的資訊。
意大利佛羅倫薩圖書館利卡迪諾第1910號鈔件中有一封題為【一封新近來自葡萄牙的信】的注釋。該信乃1506年1月10日[42]寫自莫桑比克[43]的信件[44]其作者生平不詳,但從內容來看,是一個隨葡萄牙人船隊活動的意大利人。他所搭乘的船隊由阿爾梅達(D.Francisco d。Almeida)指揮,於1505年3月離開里斯本。抵達莫桑比克島後,因錯過了前往印度的季風,滯留當地等待。在此之前,船隊中由佩雷拉(Rui Dias Pereira)指揮的聖若爾熱(Sao Jorge)號大船曾於1505年7月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岸停靠,遇到了一條當地稱為阿爾馬蒂亞(almadia)[45]的槳船,將其中兩個船員帶到了莫桑比克島,並向他們詳細了解了馬達加斯加島的情況:
那些黑人[46]還說,從那裡[47]有像我們這樣的大船航行至此。[48]這些大船有栓槳,船上的人像我們一樣白。每隔兩年,就有二三艘這樣的大船航行到那裡。然而不知道它們是什麼人的船,估計非那些將丁香販到印度來販賣的那幾代人的中國式帆船(Ciunchi)莫屬。從未搞清楚丁香是在什麼地方出產的,只知道是由這些中國式帆船販運來,然後在他們的海面上壟斷它的交易。
我們的船長覺得此事非常重大,既然趕不上風候航行至印度,於是率領10艘帆船(都是些最小的船,其中最大的才載重300桶)去發現距此200里格的聖老倫索(S.Lourenco)島。後來證實這些黑人所說的一切屬實。此地比印度還要富庶。我敢肯定,凡是上述黑人說到的東西這裡都可以遇到,因為他們說出了它們的生長方式,生K是種植的,有丁香,還有一種產如同安息香般的肉W蔻的樹。那裡邊上的一個地方,有一種樹產安息香。既然敘述了所有的生長方式,那麼一定屬實。我們拿出胡椒給他們看,還拿其他東西給他們看。如果當地有的話,他們肯定認得出來。他們――認了出來。他們還說,有像我們的大船一樣的大船(nave grande)航行到那裡。船上的人是像我們一樣的白人,穿用衣服。非中國式帆船這代人莫屬。[49]
早在1942年就有人提出鄭和曾抵達馬達加斯加島[50],此信為此問題的進一步探討提供了新的參考。
馬達加斯加島一帶的船隻種類主要是阿爾馬蒂亞船,因此兩個船員十分明確地說,有像葡萄牙人的船那樣的大船曾航行至馬達加斯加島。此處所言大船,應指中國式帆船。
他們肯定說,船員的膚色同葡萄牙人一樣白。馬來人、印支人及印度人膚色褐黑,只有後來被歐洲人稱為黃種人的華人皮膚顏色與歐洲人最近,因而可以判斷是華人。
從航行的時間間隔來分析,『每隔兩年』大致是鄭和艦隊往返西洋的頻率。此信告訴我們鄭和船隊分腙到非洲的船隊僅有二三艘,其主要經濟活動是丁香貿易,而且壟斷了當地市場。因而可以推斷,鄭和船隊除了攜帶中國貨物到達東非貿易當地土產外,也將從南洋獲得的商品運銷印度洋,遍及印度沿海及西印度洋的東非。這為研究下西洋的普通貿易性質提供了依據。
下西洋停止後幾十年,丁香貿易落人印度人手中。達伽馬船隊的航行志記載了在麻林地[51]』見到從事丁香及胡椒貿易的印度(景教)基督徒。[52]
葡萄牙人當時尚未直接接觸華人,然而『不知道他們是什麼人的船,估計非那些將丁香販到印度來販賣的那幾代人的中國式帆船莫屬』的判斷,無疑是正確的。
葡萄牙人不僅從兩個船員處探聽了關於中國式帆船及貿易的情況,還專門派人前往馬達加斯加島實地核實,證實了『有像我們的大船一樣的大船航行到那裡。船上的人是像我們一樣的白人,穿用衣服』。[53]
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牙人根據在莫桑比克島得到的情報作出的判斷是『非那些將丁香販到印度來販賣的那幾代人的中國式帆船莫屬』,而在馬達加斯加島核實後則使用了『這代人』。如果以27年為一代的話,鄭和船隊下西洋的28年,大致是一代。考慮到鄭和船隊可能從第三次(1409―1411年)下西洋起抵達東非,那麼時間在一代之內。因此,葡萄牙人在馬達加斯加島核實的情況大致不錯。
上述消息傳到葡萄牙後,引起了王室的極大注意,於是葡萄牙國王唐.曼努埃爾一世(D.ManuelI)在1508年2月13日給接着來東方的葡萄牙艦隊司令塞格拉(Diogo Lopes de Sequeira)下達了了解馬達加斯加島及華人情況的正式指令。關於華人的部分如下:
你必須探明有關秦人的情況,他們來自何方?路途有多遠?他們何時到滿剌加或他們進行貿易的其他地方?帶來些什麼貨物?他們的船每年來多少艘?他們的船隻的形狀和大小如何?他們是否在來的當年就回國?他們在滿剌加或其他任何國家是否有代理商或商站?他們是富商嗎?他們是懦弱的還是強悍的?他們有無武器或火炮?他們穿着什麼樣的衣服?他們的身體是否高大?還有其他一切有關他們的情況。他們是基督徒還是異教徒?他們的國家大嗎?國內是否不止一個國王?是否有不遵奉他們的法律和信仰的摩爾人或其他任何民族和他們一道居住?還有,倘若他們不是基督徒,那麼他們信奉的是什麼?崇拜的是什麼?他們遵守的是什麼樣的風俗習慣?他們的國土擴展到什麼地方?與哪些國家為鄰?[54]
當時歐洲仍不知馬可波羅筆下的『震旦』便是中國。這一系列問題,足以反映了葡萄牙王室對中國的濃厚興趣。這個指令,也標誌着葡萄牙對華政策的肇始。
塞格拉的船隊於1509年駛抵滿刺加後,馬上展開與在當地經商華人的交往。華人運銷滿剌加的主要貨物為麝香、絲綢、樟腦、大黃等,以換取胡椒和丁香。[55]華商一般趁三四月的季風前來滿剌加,於五六月又趕風返回中國。葡萄牙人千方百計向華人打探中國的情況,企圖擠入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網中。他的艦隊在滿剌加逗留了數月,後因無法補充給養而撤退,但與華人進行了初步接觸。
總而言之,『比剌』是"Bilad.al-Sufala’」中『Bilad’」的對音,實指莫桑比克島。『孫剌』是"Sfflan"淺灘的對音,代指『索發拉』。它們是鄭和下西洋的極點。[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