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31|回覆: 0

[漢語教育] 在讀書中積累,在讀書中發展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09-11-6 14: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新浪
語文學習,歸根結底,要引導學生讀書,這已經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探索一條使學生在讀書中積累,在讀書中發展的語文教學之路,對於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是非常有意義的。因此,我們在1998年9月,提出了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為目的的『讀書"積累"發展』的語文教改實驗課題,並選擇了吉林大學子弟中學這一可以為學生讀書提供良好環境的學校進行實驗,選擇了年輕肯干、敢於探索的楊宏傑老師作為實驗教師。三年來,楊宏傑老師為這一研究課題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們看到了學生自主閱讀之後在語言能力上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的發展,以及在健全人格上的發展。


一、在讀書中積累學生的語言


語文學習的重要目的,是使學生學會使用祖國語言,那麼,一個人使用語言的能力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孩子在3歲之前的語言學習,其速度是突飛猛進的,而進入學校之後的書面語言學習,卻『少慢差費』得驚人。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索:怎樣才能提高學後書面語言學習的效率?心理語言學家克拉申指出:『人們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語的能力),主要不是通過學習(leaning)獲得的;而是習得(acquisltion)的。』也就是說,要使學生獲得母語書面語的能力,必須使學生大量積累書面語的語言材料,而讀書,正是學生積累書面語言材料的最好手段。因此,在整個實驗中,我們一直堅持讓學生在讀書中進行積累:積累語言,積累生活.積累思想。


    1.增加識字量,豐富詞彙量,增強學生的知識積累


    我們認為,學漢語,一要認一定數量的字,識字量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人的基本文化素質。考慮到學生不同的識字水平,楊老師把擴大識字量的任務交給學生自己解決,讓學生自編識字教材,把自己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的所有生字隨時記錄下來,自己動手查字典,注音釋義。這一活動貫穿於初中整個三年。為鼓勵學生識字、練字,還不定期地搞一些查字典、詞典比賽。通過這一活動,學生的識字量大大增加,從而為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奠定了基礎。


     2.背誦古典詩詞,鼓勵掌握成語,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兒時讀過和學過的許多東西,往往到成年後才能真正理解它。語文教學真正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發揮作用,往往並不在教學的當時,而在教學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對於這一點,我國古代有許多精闢的論述。漢代揚雄曾於其【答桓譚論賦書】中把自身的寫作能力習得經驗總結為:『能讀千賦,則能為之。』唐代杜甫則為我們留下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千古名句。清代唐彪在其【讀書作文譜】中則對語文能力習得規律作了更為具體的總結:『閱者必宜博,經史與古文時文,不多閱則學習膚淺,胸中不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在實驗中,為了豐富學生的語言倉庫,在初中一年級,開展了一周一詩、一周一成語的活動;把文學愛好者組成小講師團,學生自找資料,自備教案,自己為同學講解。這一活動,大大激發了一些愛好讀書的同學的熱情,他們一方面急於把自己已有的知識介紹給同學,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新知識來充實自己。同時,還要求班上每個同學都備有詩歌、名著、成語等摘抄本,自己設計封面,並且要在自己所摘各項內容的旁邊寫出簡要體會,班級不定期評比,看誰的積累雄厚,比誰的『學識』淵博。經過三年的時間,全班大多數同學都能背下詩歌200餘首。


    3.參加社會實踐,增強學生的生活積累


    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B"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讀書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初中三年中,開展了軍訓活動、農村實踐活動、去北京參觀學習等活動,每個寒暑假,都要布置一些社會實踐作業,讓學生走到社會生活之中去,激發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興趣,鍛煉學生對社會敏感間題的關注能力。通過社會實踐,學生了解到長春市民最關心的一些熱點問題:如環境污染問題、失業下崗問題、青少年升學就業問題、醫療保險問題等,而且也開始動腦筋思考該如何解決,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


    二、在讀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育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學生的發展要從識字、閱讀起步,以知識經濟為特徵的21世紀,是信息驟增的社會,也是閱讀的社會。因此,在讀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長期以來,課堂閱讀教學一直處於一種封閉的狀態,學生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閱讀,而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或教學參考書上對文章的解讀。我們認為,要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就必須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實現學生的自主閱讀。在這方面,楊老師主要採取了以下方法:


    1.改革現有教材,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首先,大膽地改革現有教材。楊老師把選擇教材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哪些課文應該刪掉,哪些課文應該重點研讀,哪些課文可作一般性閱讀,都由學生和老師共同商定。在這一過程中,楊老師注意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辨別能力,使學生能夠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選擇自己應該重點閱讀的書籍。


    其次,把學生帶到圖書館中去自由閱讀。未來的社會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閱讀教學僅以課本為單一的教學內容肯定是不夠的。為了豐富學生的讀書內容,楊老師把閱覽室、圖書館作為課堂、教室,每周安排一節自由閱讀課,讓書架上的圖書成為學生的語文課本,讓學生之間的研討和交流代替老師的講授。從而,為學生拓寬了視野,形成了一套開放性的語文教學體系。


    2.以討論式學習為主,讓學生自主思考感悟


    閱讀是學生發展的需要,學生通過閱讀來吸收知識,學習語言,開闊視野,使思想更具體、更充實,為認識和理解新問題提供依據,同時閱讀中吸收的語言材料和思維材料,為表達作了必要的心理準備。從這一閱讀的本質出發,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必須變深入分析為培養悟性,充分發揮閱讀教學應該發揮的作用。


    楊老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讀書中發現自己,並鼓勵學生在讀書中有獨到見解。有些見解也許偏頗,但卻是學生深思熟慮的結果。


    3.開展語文活動,讓學生自主進行語言實踐


    三年以來,楊老師組織了大量的語文活動,如識字競賽、成語競賽、賽詩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作文比賽、課本劇大賽等。另外,學生還自辦文學社、自辦刊物,如五班的【風吹青藤】,六班的【第五季節】。這些刊物的主編、附主編、編輯、排版等都是學生自薦當選,從約稿、組稿到刊物出版也全是學生自己負責。這樣的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認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促使學生關心杜會,關注熱點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


    4.以感悟式學習為主,引導學生接受中華民族精神的薰陶


    科學無國界,而語言是有國界的,是屬於民族的。教學民族語言,實際上是在傳播、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在塑造未來的國魂。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往往過多地強調了學習語言的形式,而忽視了內容。但語言的形式和其內容是密不可分的,沒有了內容,也就沒有了語言的形式。語言不僅僅是表達的手段,而且具有塑造人的功能。人的思維、整個精神都離不開語言,語言是構造我們的精神世界和整個世界的重要形式。我們學習母語,知言養氣,讀書美身,理所當然地要接受中華民族精神的薰陶,體驗我們的民族精神,發揚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讓學生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如楊老師在進行散文【胡同】一文的教學時.就文中提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學生不僅找到了恰當的切入點,如飲食、建築、服裝、繪畫、音樂等,而且還高度歸納出了中西方文化的重要區別――如東方比較注重集體智慧的體現,而西方更加注重個性的張揚;東方比較講究形式,而西方則更注重實用等等。通過讀書,使他們學會了理解和寬容,開始了自我價值的深深思考。


    原載【中學語文教學】(京),2001. 10.


    吉林教育學院  毓明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