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5|回覆: 0

[漢語詞典] 古代漢語人稱代詞的分析(5)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1-6-9 10: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與此相應,作為指示代詞的"爾"也從本來的近指之"此"(這)轉變為遠指之"彼"(那),即逐漸疏遠化了。"爾"本近指,如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所說:"爾猶此也。"近指之"爾"與"邇"(即近)相通,如【周禮・地官・肆長】所說:"實相近者,相爾也。"此種近指之"爾"也作"汝"或者"女",吳易瑩【經詞衍釋】說:"’爾’猶’此’也,【書】’爾不啻不有爾土’、【詩】’既作爾歌’是也。通作’女’’汝’。【詩】’今爾下民’,【孟子】引作’今此下民’,【左傳】昭十二年’子產過汝’,十八年’子產過女’,皆言’過此’也。""爾"作近指,又常作"如此"講,段玉裁注【說文】"爾"字:"’爾’之言’如此’也。"【六書故・數】:"’如此’之合為’爾’。"其中的"此"亦近指代詞。但隨着"你"的疏遠化,"爾"後來就變為遠指了,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七說:"爾,猶彼也。""彼"即遠指代詞。例如【詩經・周頌・思文】:"無此疆爾界,陳常於時夏。"此"此疆爾界"即"此疆彼界"。【世說新語・賞譽】:"爾夜風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語。"這裡的"爾夜"意為"那晚"。【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爾時居士種種說法,教化王孫,令往C園。"這裡的"爾時"意為"那時"。從近指向遠指的演化,正反映出"你"的觀念的疏遠化(alienation):"你我"之間產生了"此疆爾界"的隔膜,"你"也變成了他者。

    3.我:內在的他者

    這種他者意識不僅決定了"你"的、而且同樣決定了"我"的語言遊戲規則。如果說,儘管"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場的他者,但對於"我"來說,它們同樣都是外在的他者;那麼,"我"就不過是一種內在的他者而已。換句話說,"我"不過是已經喪失了本我的存在狀態,即是本我的異化形式。這裡借用了弗洛伊德的"本我",但是實質內容不同:我所謂"本我"是指的本真的我,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謂的性本能。但在我看來,在中國古代的自我意識結構與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結構之間,是具有某種同構關係的:"我"作為內在的他者,類似於弗洛伊德的"自我",是由兩個方面相互滲透而成的:一方面是"本我"即本真的我;另一方面則是"超我",它是作為外在的他者的"他"和"你"滲透於潛意識結構中的結果。【論語・學而】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亦即我反省我自身,就是用超我來監督自我。至於中國潛意識結構中的本我,則是需要我們加以發掘的--或許,這需要我們返回到"前軸心時代"去?

    當然,漢語"我"這個概念的產生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情,它代表着中國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但是這種自我意識,正如對"它"的意識一樣,一開始就是與自身所屬族類的存在相關的,亦即是與其他族類即"它"相區別對待而成立的。如前所述,古代的"它"跟部族之間的戰爭有關;而"我"亦然,【說文解字】解釋"我"字:"我,施身自謂也。……從戈、從千" [12];"一曰:古’殺’字。"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認為:"契文’我’象兵器之形,以其乃聘輳故與’戈’同,非’從戈’也。卜辭均假為施身自謂之詞。"兩種說法的共同點是:"我"與作為武器的"戈"有密切關係。鄭樵【通志・六書略二・會意】說:"我也,戍、戚也,戊也,皆從’戈’,有殺伐之義。"例如【尚書・泰誓中】"我伐用張",【孟子・滕文公下】即作"殺伐用張",證明了"我"蘊涵着對於異族的殺氣。

    但我認為,把"我"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來用,這並不是文字的假借,而是意義的引申:持戈殺敵,這大概就是當時的"我"作為族類成員的首要職責,因而對自我的意識是與對部族敵人的意識相互關聯的。我們在前文曾提到的【周易・中孚】那個例子就是一個明證:外族來犯之際的"有它,不燕"和本族投入戰鬥之前飲酒誓師的"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是把"我""爾"和"有它"聯繫起來的。唯其如此,"我"經常被作為一個戰爭術語,表示敵我雙方的一方。例如【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李廣傳】:"虜亦不得犯我。"這種充滿着殺伐氣、硝煙味的用法,至今依然,例如"我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