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09|回覆: 0

[漢語詞典] 追求韻腳和諧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09-11-6 15: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語言的音樂美,集中體現在節奏和韻律的安排上;而節奏和韻律的安排,典型地體現在詩歌的語言形式上。所謂詩的韻律,主要是指押韻。押韻就是選擇同韻的字,把它們有規則地安排到詩行中,使同韻成分在詩作中重複出現,從而強化詩歌的節奏,構成同韻相應、迴環流暢的韻律美。所謂押韻,就是把韻安放在句末的音節上;處在句末而又押韻的字就是『韻腳』。


    安排和諧的韻腳,既增強了詩歌迴環的韻味,也突出了抑揚的節奏。例如王鳴九的【初戀的記憶】:


       是雙桅船上朦朧的星光,
      是海螺殼裡細雨的喧響,
      是青皮橄欖留在嘴角兒的汁漿,
      是龍舌蘭潔白如霧的清香……

   
    這首詩的開頭四句有四個韻腳――『光』『響』『漿』『香』。韻腳處的四個雙音節詞語:『星光』(視覺)、『喧響』(聽覺)、『汁漿』(味覺)、『清香』(嗅覺)不僅增強了語音上的鮮明的節奏和迴環的韻味;而且從語義上給人以深切的感受。


    再如胡宏偉的【長江之歌】: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
    你從遠古走來,巨浪蕩滌着塵埃;
    你向未來奔去,濤聲迴蕩在天外。


    這首歌詞的韻腳是『來』『采』『概』『埃』『外』等,構成跌宕往復的韻味;配合着『從雪山』――『向東海』,『從遠古』――『向未來』,時空縱橫交織的意境渲染,抒發出中華兒女對母親河――長江的熱愛之情。


    臧克家在【精練・大體整齊・押韻】中說:


    押韻卻是加強節奏的一種手段,有如鼓點,它可以使詩的音調更加響亮,增加讀者聽覺上的美感。在比較長的詩里沒有韻的話,容易引起一種疲勞感,讀者心理上得不到預期的一個落腳處。同一韻腳的詩句,可以比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形式到內容可以得統一與和諧。


    押韻有助於詩情的抒發,進而增強藝術感染力;所以,有時為了押韻,不得不改變處在韻腳上的某些詞語的結構,例如:


    我失驕楊君失柳,
    楊柳輕r,直上重霄九。
    (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


    萬隻喇叭齊奏,雷霆喑啞,
    吹起六億人民有如奔騰萬馬。
    (郭沫若【百花齊放・牽牛花】)



    他幫着我,我幫着他,
    做一對模範夫妻,立業成家。
    (評劇【劉巧兒】)


    為使韻律和諧,把『九重霄』改為『重霄九』;把『萬馬奔騰』倒裝成『奔騰萬馬』;把『成家立業』改為『立業成家』,都是為了適應韻律的要求。不過,這種對韻律的適應要掌握一定的度;如果不顧內容,只是片面地追求押韻,以致影響了感情的抒發和思想的表達,就是『以韻害意』,殊不可取。例如,有一首題為【思念】的短詩,結尾一節寫道:『親愛的,每當想起了你,我便感到寞寂。』為了押韻,把『寂寞』硬改成『寞寂』,破壞了詞語的結構,讀來也拗口。


    再如,一首寫海外華僑愛國情懷的短詩【長城,在他心上聳立】:開頭寫道:
      

         車輪輕唱:中華、中華、中華……
        這聲音在心頭響了四十年,
        響皺了臉,想白了發,
        終於在今天呵,
        他驅車來到八達……


    為了押韻,作者將『八達嶺』這個專用地名的『嶺』字隨意省略,使讀者不知所云。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為協韻就把『黑龍江』『長白山』『吐魯番』『張家界』『子牙河』這些地名,隨意簡縮為『黑龍』『長白』『吐魯』『張家』『子牙』等。


    押韻的詩文或句群,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便於吟誦,利於記憶。因此,民間的諺語、謎語等,很多都是押韻的。例如:


    諺語――
    春雨貴似油,夏雨遍地流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救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
    看自己一枝花,看別人豆腐渣
    刀不磨要生鏽,水不流要發臭
    早穿皮襖午穿紗,懷抱火爐吃西瓜 等。


    謎語――
    兄弟七八個,圍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
    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着個白胖子 等。


    押韻產生的韻腳,聽覺上悅耳舒坦,便於吟誦,利於記憶。記得冰心老人曾講:和外孫女遊戲時,故意把一首童謠讀錯:『金軲轆棒,銀軲轆棒,爺爺敲鼓奶奶說……』四歲的外孫女立即糾正說:『外婆,錯了!應該是「金軲轆棒,銀軲轆棒,爺爺敲鼓奶奶唱……」。』


    儘管小孩子第一次接觸這首童謠,也根本不懂得押韻原理,但卻可以敏銳地發現並糾偏。可見押韻在漢語語用中的約定俗成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