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網易 第二點是關於國家強大,就要統一思想,統一意志,這也是我們聽了幾十年的老話。30年代到 40年代時,國民黨要統一,所以提倡一個思想、一個意志、一個主義、一個領袖,黨外無黨,黨內無派。當時國民黨裡面有少數人就是這樣叫的。國民黨這樣叫的時候,當時民主人士、進步人士則拼命地攻擊。這是以前的情形。今天高唱統一意志,統一思想的知識分子也許根本不知道,近代中國講統一意志,統一思想,是由國民黨開始的。當時的知識分子,尤其是左派的,講民主講自由的知識分子,對國民黨最不諒解的一點就是說它壓迫學術自由,用一黨一派的思想來籠罩全國。可是今天,大家卻覺得學術自由可以犧牲,要統一意志,統一思想,才能使國家強大。這一點不用我多說。我只想請大家看看30年代的【生活周刊】和40年代的【觀察雜誌】,看看那些反對統一意志、統一思想的言論,就很夠了。
至於說學術自由導致意見散漫,力量分散,這話也不能說沒有理由。如果每一個人一個意見,一盤散沙,誠然是沒有力量。但怎麼樣才算力量?怎樣才算統一思想?統一思想,照我剛才提到的Karl Mannheim的說法,叫做綜合Synthesis。這個Synthegig就是要把不同的意見歸納到一種最高綜合。照Karl Mannheim的說法,這工作要永遠不斷地做。因為社會上不斷有新的現實,因此也必然會有新的觀點出現。各種不同的新觀點需要隨時求得一個最高的綜合,使多數人的利益都受到照顧。這是知識社會學的說法。但是這種講法的綜合,不是說由一個人來做,而是要由很多的學者、思想家來共同不斷地努力。如果由一個領袖來做,那只是領袖個人的意志,不是大家的意志,那是以他的意志為大家的意志,以一個意見代替所有的意見。這事實上只能叫做"一統",而不是真的"統一"。若用辯證法來講,這是一種"正",並不是一種"合"。所謂正反合,"正"是一個人的意見,或少數人的意見。這個意見還沒有經過批判,沒有經過研究。如果立刻就要大家接受,這是中國傳統中的"定於一"。其實,這只是"正"的一面。另外一方面,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剛才講的Synthesis,即Karl Mannheim講的綜合。也就是經過批判,經過廣泛的討論,經過研究之後,我們大家得到一種結論,得到一個差不多是共同的意見。可是,這個討論、批判的過程,是"反"的過程,就是正反合的"反","反"的過程必須假定學術自由,沒有學術自由、思想自由,就沒辦法"反"。今天如果我是最高統治者,我說一句話,發表一個意見,不准人家討論、批評,就要人接受,那麼我並不是統一了所有人的意志,而是把一己之見強加諸他人罷了。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之下,無論古代或近代,個人都是微不足道的、渺小的。他沒有那樣堅強的意志反抗到底。那本著名的小說【1984】對這一點描寫得十分深刻。我們在這本書里可以看到,再堅強的個人意志,也抵抗不住巨大的集體的政治力量的摧殘。【1984】所描寫的情形,有的地方正像是為"指鹿為馬"那句成語作近代注釋。"指鹿為馬"又不幸是秦代趙高的故事,這就更值得我們警惕。我不反對有統一意志,統一思想。可是這種統一必須是辯證法的"合",而不應該是"正"。因為只有"合"才產生力量。這是我的一個簡單看法。
資本主義社會裡自由泛濫不好,但不能因此取消出版自由
記者:……馬克思認為,上層建築總是從屬於下層基礎而發展的。一切文化、學術、文學、藝術、思想都是以經濟結構和生產關係而決定的,因此,以這個理論,列寧又說,文學藝術是整個革命事業的螺絲釘和齒輪,而毛澤東則引列寧的理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重申文學、藝術及其他上層建築,要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請問對此看法,余先生有什麼意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