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42|回覆: 0

[史學] 探詢中國古代君臣禮節變化始末(3)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1-10-27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論劍歷史門戶網
這種顯著變化,主要表現在舉止性禮節方面。清人康有為對這一變化描述說:『漢制,皇帝為丞相起,晉、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後世從之。』(康有為【康有為遺稿】下卷【擬免跪拜詔】),這裡說的就是古代中國君臣共同議政的場合中禮節變化的大概情況:唐以前是臣與君共坐,到了宋朝,皇帝仍坐,大臣則由坐改為站立。元朝進一步發展為臣下跪着向坐着的皇帝察復,明清沿襲而不改。


    君坐臣立的變化由宋太祖開始,【宋人軼事匯編】卷1【太祖】有這麼個故事:


    宋太祖在某一天朝堂議事,對仍坐在那裡議事的宰相范質說:『我眼昏不明,你們自己看着文書念給我聽吧。』,宰相等人奏事時起立以示尊敬,等他們完事後想復位時,太祖已偷偷命太監撤去了座位。從此大臣們坐着和皇帝討論國事的歷史就結束了。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太祖把易君臣共坐為君坐臣立這一君臣之禮的重大改變,與其『杯酒釋兵權』一樣做得是如此的巧妙。從此,君臣促膝而談式的共坐議政,變為君主高坐於御座之上,臣僚站立其下,君臣之間高下分明。個別大臣再坐於殿上,則需皇帝特恩賜坐了,當然他們也只敢側身坐上半個座位。


    元代,則臣下已須向君主跪伏,如應奉翰林文字官在進實錄向皇帝表奏時,便是對皇帝『跪讀表,讀畢,俯伏,興,復位』(【元史】卷67【禮樂志一】)。讀表時是跪着,讀完後,還要向皇帝俯伏行禮,然後起立.歸復原位。


    明朝沿襲了元代臣下向皇帝跪拜的制度。【大明會典】記述:君臣議政之時,『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這段話的意思表明:百官即所有官員無論品級多高,都要向皇帝跪奏政事。奏完皇帝令起,才能站立起來。皇帝發布聖諭時,百官都要跪着聽。皇帝賞賜大臣,大臣必須在御前跪受賜物,然後五拜叩頭。三拜九叩頭的大禮到此時也成為常見的禮儀了。  


    由明朝開始,由於尊君卑臣的強化,君主對臣下已表現為非禮對待的地步,其突出體現,便是明代對大臣們的『廷杖』―堂堂大臣在皇宮大殿上被扒了褲子打屁股。【明史】總結: 『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而殿陛行杖習為故事矣。……公卿之辱,前此未有。』 據明史專家吳晗先生說,廷杖『始於元代,元代中書省長官也有在殿廷被杖的記載。朱元璋較元代實行得更普遍、更厲害,無論多大的官員,只要皇帝一不高興,立刻就把他拖下去痛打一頓,打完了再拖上來,打死了就拋下去完事。』(見【明代特務政治】)正德、嘉靖時的兩次大廷杖,諫止正德南巡廷杖146人,死者11人;嘉靖爭大禮,廷仗134人,死者16人,規模浩大,曠古未有。清代的皇帝也有鞭打官員,板責皇子的老師的事。堂堂朝廷命官們甚至皇子之師竟遭杖責,簡直是斯文掃地,也可見當時臣僚身份地位降低的程度。


    清朝繼承明制,皇帝與大臣議政,或是御門聽政,或是便殿召對,都是臣向君跪,大臣持本章至本案前跪放,起立歸班『入班首,跪,口奏某事幾件』。內閣大學士、學士也是『依班次跪』,皇帝降旨宣答,『大學士等承旨訖,興,由東階降』。御門聽政,大臣們是跪在硬地上,而且『動輒逾刻』,甚至一跪就跪上幾個小時,年邁大臣實在不堪其苦。乾隆五年嚴冬清高宗御門聽政時才萌生了點惻隱之心,為此降諭給在磚地上向其長跪的一品高官宰輔級的大學士、年老大臣加個跪墊,在乾隆看來,已算是對他們的特別優待了。此時的皇帝,與漢代對三公宰輔起立相迎的皇帝相比,在禮待大臣的觀念上已有天壤之別!


    便殿召對,多是在皇帝的寢宮室內,為高級官員設有跪墊,其實跪在墊上時間長了也受不了,所以有大臣在召見時,在膝間以厚棉裹起來做個墊子。至召對完畢,皇帝令其退出,大臣才能站起來,退後幾步,再下跪口祝聖安,然後退出,即所謂『跪安』也。御座之下,天威咫尺,長時間畢恭畢敬地跪,沒有頑強堅韌的毅力及一定體力是堅持不了的。乾隆朝的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劉於義,在年已七十餘時奏事養心殿,因跪的時間太久,站起時踩到自己衣服角,一下摔倒在高高的御座下,因身體肥胖年紀太老,這位七十多歲的正一品宰輔高官就此跌死在乾隆腳下,不知算不算因公殉職?


    同是君坐臣跪,明清兩代從細節上看又不一樣。明代君臣議事時,只有奏事者跪,其他人站立,且跪奏者奏事完畢,皇帝即命其起立。清代則不然,御門聽政時,輪到某班奏事,該班官員要全邵一起跪下。便殿召對,則所有大臣都要跪在皇帝腳下。康熙以後,召對大臣時間久了,也會賜墊於大臣坐,但是懾於皇帝威嚴與森嚴的君臣之禮,實際大臣們並不敢坐,所謂得『賜墊坐』者,最多不過是跪在墊上。受優禮的,是各機構的最高級官員,因而被賜坐―跪在墊上。至於正二品的侍郎及以下員,則連跪在墊上的資格都沒有。


    皇帝既然要求臣下在其面前站立、跪伏,體現他的至尊威嚴,向臣下屈尊施禮的事就不可能了,所以,漢唐時期僅存的皇帝向業師、三老五更跪拜的古禮,也在宋代以後被取消。


    我們看看宋朝的三老五更之禮可以發現幾個特點:


    1.皇帝不出迎三老、五更,而由太常寺博士排皇帝安坐等候。


    2.皇帝不向三老、五更施禮,而是三老、五更來至御座前,先.向皇帝行揖禮『皇帝為興』,只是以站起來作還禮。


    3.席間,皇帝也不為三老割肉、執醬,而由尚食官代行。


    4.皇帝也不送出,而是三老、五更至御座前行揖禮告別。


    可見宋代,禮敬三老五更的儀節大量省略了,皇帝再也不需要向別人禮拜了。元明以後乾脆取消了這一禮儀。至清朝中期,就是那位讓年邁大臣在其座下因跪的太久而跌死的乾隆皇帝,一度心血來潮,打算行三老五更之禮,然而大學士張廷玉婉言勸止,說是這種古禮『臣下誰敢受之?!』


    在君臣稱謂之禮方面,皇帝對臣下禮敬的現象也大為減少,如君對臣之稱字就已不多見,至於『贊拜不名』,大臣得此禮遇者更為罕見,就連明萬曆時身為宰輔兼皇帝之師的張居正也未被賜予這種榮譽。明代皇帝對大臣已是直指其名,清代皇帝的『上諭』、對臣下奏摺的『硃批』所保留下的稱謂看,清帝對臣下也直呼其名,或以『爾』、『汝』稱之,宰輔之臣大學士從來也無人敢像南梁蔡撙那樣對此表示不滿。


    宋以後的宰相,包括無宰相之名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其身份地位和權勢都已不能與漢魏之時位極人臣的宰相同日而語。明代雖有嚴嵩、張居正等權臣,但他們並非如以前依宰相制所當然具有之權,本質上說他們不過是皇帝的秘書,所以他們之有權,是在皇帝荒政、昏庸的情況下代行了一部分皇權。清代皇帝勤政、乾綱獨攬,宰輔之臣就權力輕微,碌碌無為。明代的宰輔如張居正等人,儘管也曾權力炙手可熱,只不過是個別的暫時現象。因為他們的地位身份已相對卑下,因而無一不在低級官員的彈劾下,被皇帝輕易剷除。明崇禎朝17年中,被皇帝換掉的宰輔之臣大學士竟有43人,平均兩年5人,其中23人為罷免;七卿即六部長官尚書、都察院都御史,被撤換52人,平均一年3人,其中27人是罷免,21人以罪削職,以罪削者多下獄、處死或充軍(據【明史】卷100【宰輔年表二】、卷112【七卿年表二】統計)。這就是說這些高級官僚身份地位相對低下,已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對抗皇權了。


    君尊臣卑的強化,使臣下每天生活在恐懼中,不敢主動大膽地匡正君主過失,從而削弱臣僚的輔政作用。明清時期皇帝的威嚴已被抬高到絕對至尊的地步,卑視臣下,君主容不得臣下對其尊嚴的絲毫損傷,包括直言諫淨,甚至以殘酷的非禮手段如廷杖對諫淨之臣進行嚴懲,君主的錯誤施政與行為已無法得到官僚系統的糾正,而曲從、討好君主,不顧是非的奸臣,則往往因此得勢,藉此營私,打擊正直的大臣,從而導致朝政的腐敗。


    君主禮敬大臣的儀制被逐步取消,在禮節上不斷卑抑臣下的過程,反映出君尊臣卑綱常的不斷強化,君臣之間等級差距加大並森嚴化。宋太祖要求臣下站立地下,自己高坐椅上,就是藉此而造成君臣之間的高下之分,以尊君、卑臣。朝堂之上,對宰輔之臣不讓坐的『非禮』之舉,更屬一種有意貶斥臣下的行為。明初強化君主專制,強調大臣跪拜君主的禮儀,就是要將臣僚變為臣僕。到了清朝,明代君主專制體制的延續,又融人滿族君臣之禮的舊俗,進一步發展為奏事之臣的全部列跪。這時的君臣禮儀已是一種加強專制君權的手段。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