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0|回覆: 0

[史學] 【舊唐書】的坎坷命運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07-2-28 08: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人教網

唐王朝曾經在我國歷史上盛極一時,但作為第一部完整的唐朝歷史,卻是在一個極端混亂的時代裡完成的。這部史書,現在在二十五史中被稱為【舊唐書】,題為劉d編撰。  

劉d為五代後晉時的宰相。【舊唐書】從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塘之命修撰,到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完成。其實這部史書花功力最多的為張昭遠和賈緯,只是因為書成時劉d正在執政,按當時的規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國家修史的主編(監修),因此劉d就成了署名撰者了。【舊唐書】修成後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對後晉大舉進攻,造成了開封及河南州縣數百里內杳無人煙的慘狀,公私損失都很嚴重,史籍遭劫自也難免。因此修成的【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  

然而【舊唐書】僅流傳了一百年左右,就遭到了厄運。從宋仁宗慶曆年間起,北宋朝廷認為【舊唐書】蕪雜不精,另命宋祁和歐陽修編撰唐書。這部唐書在1060年(宋仁宗嘉v五年)寫成,開始『布書於天下』,從此,署名劉d所編的唐書遂不再流傳。直至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經歷了四百七十八年坎坷命運的劉d唐書,才又得到重新刊行。後人為區別這兩種唐書,把後晉劉d所著稱為【舊唐書】,而將宋祁等後修的唐書命名為【新唐書】。  

因為【新唐書】的作者宋祁、歐陽修,都是文壇大家,後人一般也都沿襲他們的看法,對【舊唐書】貶責頗多,明末顧炎武評之為『頗步繁蕪』。的確,它本身有不少缺點。但平心而論,應當說【舊唐書】在如實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勞。這一點是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是在【舊唐書》裡,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唐朝三百年歷史中,屢經戰亂,原始史料經過幾次大的浩劫,尤其是安史之亂和唐末軍閥混戰,致使『向時遺籍,尺簡無存』。幸而有肅宗時韋述編纂的國史,到後晉時,便成為修撰唐史的主要依據,肅宗以後,史料留存更少。特別是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連『實錄』也都沒有存下,只因有張昭遠和賈緯等人在『喪亂之際』,雜采各家傳聞和小說編出的【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使史實略有所補。編撰【舊唐書】時離唐亡僅三十多年,許多史料直接從唐人得來。【舊唐書】使這些難得的史料保存了下來。這是它的一大好處。例如某些傳里的『今上踐祚』、『上即位』、『上初嗣位』等語句,便明顯是從當時國史和實錄直錄下來的痕跡。唯其直錄當時人的記錄,史料價值就尤其可貴。有些列傳,還採用了唐朝當時人寫的『行狀』、『家傳』。這些家傳,常常是唐代的名家所書,不僅如實保留了史料,而且在文筆上也很有特色。趙翼【廿二史記】評論說,【舊唐書】中的【封常清傳】,『鬱勃悲涼』,『千載下猶有生氣』;裴所寫的【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舊唐書】的紀傳里,還大段大段地引錄唐朝君臣的詔令、手札、奏章,這些原始資料後來有的已蕩然無存,卻賴【舊唐書】的收錄而得以保留。正由於【舊唐書】有上述這些長處,司馬光等在修【資治通鑑】時,隋唐部分便大量採用了其中的材料。 另一方面,唐朝是我國一個強盛的朝代,多民族統一國家有所發展。在【舊唐書》裡記錄了大量的我國少數民族的史料,以及他們和中原的唐王朝相互交往的親密關係。比如,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婚姻的記實,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東北、西南許多民族的歷史記錄,都在【舊唐書》裡有較多的記載。在唐朝和鄰國日本、朝鮮、印度的關係史方面,【舊唐書】記載也較為詳細。其分量比起別的同類正史來要多得多,史實也較可靠。  

【舊唐書】在研究我國土地制度、賦稅制度等方面。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史書。關於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調製和兩稅法,都有比較翔實的記載,給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條件。尤為可貴的,是【舊唐書】的志里,保存了內容相當豐富的我國科技史的資料。在【歷志】和【天文志》裡,有著名天文曆法家李淳風和僧一行制定的【麟德歷】和【大衍曆】的比較完整的內容。在【賈耽傳》裡記錄了他所著作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地理學上極為珍貴的資料,這是中外地理學家研究古地理學的難得的記錄。 但【舊唐書】的缺點也很明顯。因為它出自亂世,又出自眾手,成書迅速,因此不免有些粗率。有時轉抄的痕跡也很明顯,甚至一件公文,在紀和傳里同時抄進,造成了不應有的蕪雜。因為編史隊伍的不穩定以及互不通氣,竟至出現某些人物同時並列兩傳的情況,如【楊朝晟傳】就同時列在卷一百二十二和卷一百四十四兩處;【王求禮傳】和【丘神藪】也有類似情況。難怪北宋初年有人要否定它,由宋、歐諸名家另寫一部。但若由此把這部書全盤否定,甚至革出正史之列,也是不公平的。歷史畢竟已給予【舊唐書】坎坷的命運,使它無端沉沒了約五百年。  作者:韋唐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十五史隨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