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3|回覆: 0

[史學] 混亂時代的『武風』:春秋戰國尚武盛行的原因

[複製鏈接]
里人 發表於 2010-12-20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鳳凰博報
前言
在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權,禁止各諸侯國間攻占兼併。原來比宗周落後得多的各個諸侯國,因長期的修養生息,經濟逐漸興盛起來,周朝地位下降,再也不能控制各諸侯國。作為周王朝主要支柱的分封制,宗法制日趨崩潰,家族制度逐漸代替了宗族制度,地主階級開始出現,領主階級開始衰落。到了春秋時期,各諸侯間開始了頻繁爭霸的戰爭,東周社會進入了動盪時期。到了戰國,戰爭更是成為了時代的主題,各諸侯國往往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動輒干戈相見,流血衝突此起彼伏。在這混亂的時代,武力成為最具有說服力的工具,當一切問題難以解決的時候,武力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誰擁有強大的武力,誰就具有『說話』的權利。因此戰爭正是春秋戰國時期尚武盛行的催化劑,除了戰爭之外,春秋戰國時期尚武盛行還主要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春秋戰國時期尚武盛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東周『士』的出現及養士之風的興起
東周末年,階級分化,國家裂變,各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連年混戰,他們為了保證自己的國土不受侵犯,必須提倡武力,『士』階層便應運而生。而這個時期的『士』,基本上都是武士,這是由國家的分崩離析和戰爭狀況決定的。軍事的需要促使社會中滋生了雄沉的『武風』,而且這種『武風』到後來就變成了『國之大風』,出現了『四時講武,三年大習』的時尚。那時的老師就是中國『士』的最早代表,很多都是著名的武鬥教師和戰爭專家,這種『士』被稱為『夫子』,『夫子』就是從『百夫長』,『千夫長』的軍官稱謂中演變而來。士是統治階級的最下層,在士階層上有貴族,下有庶民工商,能上達但不能順利上達,怕下降但可能失職下降。士在軍事上任作戰骨幹,政治上任中下級官吏,文學上學得古今知識,經濟上擁有私有田宅產業,社會地位重要而不高,想取得官職,必須依附把持國政的四卿貴族。因此,統治階級看到了士的重要性,迫切需要士的幫助,而士也需要統治階級的扶植,地位才能上升,養士之風由此而興起。當時最著名的養客貴族有孟嘗君,平原君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此外還有齊桓公為了創霸,養游士八十人,齊懿公為了篡位,出家財招士,後來果得齊國。晉世卿欒懷子喜歡養士,執政范宣子怕他,驅逐懷子。燕太子丹為了刺秦始皇,極力討好荊軻等等。這些養客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士的卑恭屈節,禮賢下士。這表明士的作用是巨大的。
2、刺客的出現
春秋末期,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那便是專門刺客的湧現。這是一批生活在民間、不圖富貴、崇尚節義,身懷勇力或武藝的武士。他們與某些權貴傾心相交,為報知遇之恩而出生人死,雖殞身而不恤。【刺客列傳》裡記載着很多關於刺客的故事,荊軻刺秦王,曹沫劫齊桓公,預讓刺趙襄子,專諸刺死國君吳王僚,聶政刺韓相俠累。這些刺客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這些刺客主要有3個特徵,一是酬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二是重情義倫理,三是反強暴。這些春秋義士刺客們勇武輕死的精神,正是體現了那一時代的尚武風尚。
3、對劍的崇拜
在先秦時代就產生了普遍的習武崇劍的社會風氣。劍作為一種尚武的古老傳統的象徵物和當時一切先進武器的標誌,深受貴族和平民的愛好。春秋時期滕國的國君就毫不掩飾他說:『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另一個小國呂國的國君『虐而好劍,苟鑄劍,必試錯人』,好劍到了瘋狂的地步。後來的趙惠文王也酷愛劍,在他的身邊聚集起三千多名『劍』士。這些人都『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_目而難』,是些貧民,但他們和趙惠文王同樣好劍,『日夜相擊於前』。那時,佩劍是一個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也是男子顯示儀表和風度的服飾。在【說苑・反質】中也描繪了身處富貴鄉的經侯『友帶羽玉具劍,右帶環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真是不可一世。淪落在社會底層的詩人屈原不止一次地在詩中描繪了一位『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的行吟澤畔、上下求索的愛國詩人形象,這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寫照。【說苑・善說】述楚國的王族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玉、帶玉佩劍,履縞,立於流水之上』。可見佩劍還是一種冊封貴族儀式上的服飾。朋友間相互贈劍,在當時體現一種相當深厚的友情。吳國賢公子季禮掛劍於知友徐國國君的墓旁,表示『吾心已許之』,一時傳為美談。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對劍的崇拜達到了無已復加的地步,劍已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對劍的崇拜,正是體現了人們對武力的崇拜,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武』文化在社會中的盛行。

4、國君的好戰
楚國的國君都把軍事鬥爭看成是自己一生的事業,如果在軍事鬥爭中無所作為,或出戰告敗,就會愧疚不安,深自為責,這也是楚國尚武之盛行的一種反映。秦,齊,越等國的國君也都是好戰的。秦國的君主繼承就是『擇勇猛者立之』。齊人爭鬥之風更勝,常常在道路上駕車相撞,而不能禁止。齊桓公繼位之後不久就向全國各地選拔勇武之士,規定『於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有則不告,謂之蔽賢。』齊景公也曾聲稱『欲得天下勇士,與之圖國』,【淮南子・主術訓】篇云:『越王好勇,而民皆處危掙死。』【呂氏春秋・順民】也說:『齊莊子請攻越,問於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遺命曰:無攻越,越猛虎也!」』從國君的好戰可以想見民間的尚武風氣的興盛。
5、官位的設置
談到官位的設置,就不能不提到楚國官位的設置,因為楚國的官位設置與中原各國的官位設置是不一樣的,楚國是最早設立縣的國家,並且當時的縣主要設在邊境地方,作為軍事進擊與防衛的軍事據點,是國君的直轄地。在中原各國都設相的情況下,楚國仍堅持設置宰輔制,即令尹制。令尹是楚王之下的最高長官,令尹之下又設有軍事職官、令尹和司馬是全國最重要的兩個官職。令尹、司馬之下,楚官以千百計。如左、右司馬,左右領及環列之尹等都是專職武事者。除了楚國外,其他各國的官位設置也體現了軍事官職的重要性,如秦國的官位設置,除了丞相外,在丞相之下的與軍事有關的官職就有卿,大夫和將軍。晉軍將左即卿相,中軍元帥即國相,齊三軍之帥即齊侯與高、國二相,這些官職的設立,是戰爭的需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尚武精神。
6、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
春秋時貴族的教育與西周相近,都是文武不分的。不僅貴族教育如此,『士』以下『國人』的教育也是這樣。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襄三十一年)杜註:『鄉之學校。』案:西周金文【大盂鼎銘】,『余佳即膚小學。』『辟雍』、『學宮』蓋即『大學』。觀金文諸證,是時貴族之『大』小學』,至少『大學』為學習射、御等軍事技術之所,被對所謂『禮、樂』或亦常於此肄習之。觀春秋時各級貴族,武則『射御』,文則『禮樂』。至於『鄉校』,蓋『士』以下『國人』之學校,亦所以習射御禮樂等事者,『校』即較藝之義,孟子云:『設為癢序學校以教之。癢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滕文公】此蓋亦指教『國人』之學校,其所習者蓋亦本為射、御、禮、樂等而已。
春秋戰國時期尚武盛行的原因分析
1、國家戰爭的需要
春秋戰國時期繼承了西周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爭是這一時期生活的主題。一個國家要想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生存下來,必須要有強大的武力,而武力的強大除了經濟的發展水平之外,還與尚武風氣是分不開的。這個時期的國君都是倡導武力者。楚,秦,齊,越等國的國君都是好戰的。楚國的楚康王即位五年,而無戰事,就認為是自己的莫大失職,死後無臉見祖宗。楚武王也是病死在征戰途中,秦國的君主繼承也是『擇勇猛者立之』。齊人爭鬥之風更勝,常常在道路上駕車相撞,而不能禁止。齊桓公繼位之後不久就向全國各地選拔勇武之士,規定『於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有則不告,謂之蔽賢。』齊景公也曾聲稱『欲得天下勇士,與之圖國』,【淮南子・主術訓】篇云:『越王好勇,而民皆處危掙死。』【呂氏春秋・順民】也說:『齊莊子請攻越,問於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遺命曰:無攻越,越猛虎也!」』從以上可以看出,正是由於戰爭的需要,各國的國君都極力提倡尚武,上行下效,尚武風氣盛行,這是與戰爭分不開的。
2、經濟的發展
東周、戰國的兼併戰爭,實質上是領主與新興地主爭奪政權的鬥爭。由於領主政權的破壞和削弱,剝削方式改變了,束縛在宗族裡面的大量農奴,比東周后期更進一步獲得了解脫的機會,農奴變成了農民,這是一個重大的變化。農民由於在人身上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在生產之餘,還有能力去干別的事情,春秋戰國時期,大量俠客與刺客的出現也是這一原因直接導致的結果。這也是春秋戰國尚武風氣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經濟的發展,還帶來了武器的更新與發展,東周時期鐵的出現以及煉鋼術的發明,開始用於戰爭。如鐵甲,鐵杖等的出現。鐵的出現也帶動了鑄劍的發展,在越有歐冶子,在吳有干將和干將妻莫邪。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經濟的發展在兩方面促進了尚武的盛行,首先是解放了農奴的人身束縛,從而為尚武的興盛提供了可能,其次是帶來了武器的發展,是尚武興盛的一個間接原因。
3、遠古尚武風氣的遺留
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十分尚武。主要表現在對紅色的崇拜,對虎圖騰的崇拜,一些部落飲『敵血』的習俗。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頻繁的戰爭形成了我們遠古祖先的尚武性格。習武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占據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四時講武,三年大習』已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這種具有強悍民族性格的遠古人類,在漫長的史前時代長期為濃重的習武風氣所薰陶,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尚武傳統。這股基於我們民族根性的尚武傳統雖受到繼起的夏商周三代的禮樂王官文化的衝擊,但在先秦社會中始終有着巨大的影響。它的存在,為春秋戰國尚武風氣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