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1|回覆: 0

[史學] 讀【資治通鑑】:稱帝的鬧劇

[複製鏈接]
家鄰 發表於 2010-11-3 16: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周赧王二十一年,韓公孫喜、魏人伐秦。穰侯薦左更白起於秦王以代向壽將兵,敗魏師、韓師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級,虜公孫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為國尉。
三十七年冬,十月,秦王稱西帝,遣使立齊王為東帝,欲約與共伐趙。蘇代自燕來,齊王曰:『秦使魏冉致帝,子以為何如。』對曰:『願王受之而勿稱也。秦稱之,天下安之,王乃稱之,無後也。秦稱之,天下惡之,王因勿稱,以收天下,此大資也。且伐趙孰與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釋帝以收天下之望,發兵以伐桀宋,宋舉則楚、趙、梁、衛皆懼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謂以卑為尊也。』齊王從之,稱帝二日而復歸之。十二月,呂禮自齊入秦。秦王亦去帝,復稱王。
伊闕大戰,秦國大敗韓國,虜其將,斬首二十四萬級,舉世震驚,無不驚駭。自此,秦樹立了在戰國格局中的絕對優勢地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實力派。
周赧王三十七年十月的一天,秦覺得稱『王』很不過癮,不足以將自己與其他的諸侯君主區別開來,於是,秦依靠自己強大的國力和所向無敵的虎狼之師,在魏冉得一手操辦下,自稱西帝。但自己稱帝也就罷了,秦還要找作伴的。目的有兩個:
一、秦想稱帝,但不知道時機是否成熟,躍躍欲試,心裡沒底。於是,為降低自己稱帝所帶來的風險,免得四面樹敵,樹大招風。就像我們今天,辦一件自己心裡沒有底的事,總是想拉上一個人,以滿足自己不平衡的心理。即使倒霉了,還有個作伴的。秦處西地,自稱西帝。就把東海之濱的齊國拉上,一起稱帝。帝就是上帝的意思,上古時代有皇帝、炎帝等,崇古的中國人總覺得自己不如古人,所以後來人沒有敢稱自己是『帝』的。但也有二百五,到了商朝後期,商紂王就把自己也稱帝,是人間的上帝,與天上的上帝互相輝映。可惜,他配不上這個稱號,也承受不起,稱帝反而加速了他的滅亡。現在,秦又稱帝,但秦稱帝有實力作依託,和商紂是兩碼事。
二、約齊共伐趙。趙和齊是鄰國,唇齒相依。從版圖上看,秦國只有吞掉趙國,才有可能進軍東海之濱的齊國。所以,削弱趙國,是秦統一六國,特別是進軍起過的一個必須的戰略步驟。所以,秦約齊伐趙,是在離間這兩個國家,從中得利。另外,秦國想利用宋國來牽制齊國。宋在中原東部,今天河南和山東的交界處,號稱『膏臾之地』,可以說富得不得了。宋國雖然不大,但實力也不弱,不是說幹掉就能幹掉的。何況,秦也不願意看到齊滅掉宋,在秦眼裡,宋就是一個牽制齊國的棋子,一旦齊滅宋,不但會壯大自己的實力,而且還沒有後顧之憂。這是秦不願意看到的。戰國七雄很注意各國力量的消長,一旦一個國家開疆擴地,其他國家就會幹涉,防止其坐大坐強,威脅自己。所以,秦必須維持宋在遠東地區的存在,牽制齊國。秦送一個『東帝』的稱號給齊,約其伐趙,就是削弱趙國的戰略利益的需要,也是致使齊無法分身攻宋的戰略措施。
蘇代看穿了秦的詭計,所以,他相應地給了齊王兩個建議:我們可以口頭上答應秦國,但暫時不付諸行動。這叫緩兵之計。如果秦稱西帝,天下諸侯沒有什麼反應,自己再稱也不遲。如果秦稱帝,遭到天下人的唾棄,我們就不稱了,槍打出頭鳥,我們不能冒這個頭。再者,不能攻打趙國,而應該攻打宋。攻打宋,名正言順,名利雙收。攻打趙,則是替人家秦打仗,損害的是自己的利益。
果然,齊稱帝兩天就就告別了這一徒有虛名的稱號,還是守弱勢比較安全,也比較安心。守弱勢而非真的弱,而是『示人以弱』,以卑為尊。說得確切點,就是以卑謀尊。甘處卑位,到底是真的低調處世,還是以退為進?仍然是手段和目的的糾纏和難辨。正是由於手段和目的混淆和不分,才會有謀略,有智慧,或者說中國式的智慧。而道德的獨斷化,又為這種謀略和智慧的表演提供了舞台。所以,中國的任何一部典籍,我們既可以看作是個人提高修養的『修身養性之學』,也可以看作殘酷無情的『人君南面之術』。
齊也沒有攻打趙,而是着手攻打宋。至此,秦國的計劃全部破產。秦國國君稱帝兩個月,也灰溜溜地下位,復秤王,真是高處不勝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