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2|回覆: 0

[史學] 讀【資治通鑑】:緊張的局勢,微妙的人心(2)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11-3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天涯
從本性上講,人不過是靈與肉的結合體,人的一生不過是魔鬼和天使廝殺的戰場,是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進行角逐的舞台。至於真、善、美的具體內涵和內容是文化決定的,更受歷史的制約。也就是說,不同的文化,讓人在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呈現不同的面貌;不同的歷史階段,又使得這種價值追求呈現不同的內容。而人成為人,獲得尊嚴,正是對形而上的價值的自覺追求,而不是像動物那樣受本能所支配。但人畢竟有一個肉體,它總是勾引着人向下,貼在地面上,所以,人的真正自由是沉重的,總表現為對本能欲望的自覺超越。
中國文化中,考察一個人的德行,就要到兩種勢態中去考察:一、當人的肉體生存或者社會認可面臨威脅時。當人的肉體存在受到威脅,比如 『貧』就是這樣一個勢態,都快餓死了,還能堅持嗎?當人的社會認可度受到威脅,比如『窮』,人為了獲得更高的社會認可度,還能『有所不為』嗎?二、當放縱肉體的欲望存在充分的條件和環境時。當人有着放縱自己的環境時,比如美女在側,美味佳餚,還能否自覺地保持操守嗎?更緊張的勢態是自己還有着放縱的條件,比如自己很有錢,完全有能力去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個時候還能堅持,就不會有假。
『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沒有所謂的『時窮』,也就沒有真正的『節』的外顯。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緊張的局勢:自己獨處,外在的束縛都消失殆盡。這個時候,你又將如何表現,如何選擇呢?儒家認為,人在這個時候的操守和堅持才是自覺的,因為沒有外在的壓力,沒有內心的顧慮,一切都靠自己,其選擇就是真正屬於他自己的了。所以,在中國文化中,一直強調『慎獨』。【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按照鄭玄先生的注釋,『獨』是指『獨居』、『獨處』,『慎獨』就是謹慎自己在獨居、獨處時的言行、行為。如在【中庸】『故君子慎其獨也』一語後,鄭玄注曰:『慎獨者,慎其閒居之所為。』按照現在人的話來說,『慎獨』就是人們在獨處之際仍能保持道德的操守,獨善其身。『慎獨』指的是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
『慎獨』的最高境界不是壓抑自己,規規矩矩地遵守外在的禮儀規範,而是自覺地心性追求和外在禮儀規範的遵守的契合和一致。這也是馬克思所說的『個體與類的矛盾』的徹底解決。自己的一舉一動是那麼的發乎自然,而又合乎天然之道,正所謂『與道同體』。孔子把這種境界歸納為那句著名的名言:『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他欣賞顏回,因為顏回才在窮困的局勢中做到了真正的快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知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孟軻生怕敗壞了自己的名譽,竟休掉了他的妻子,這裡還是有着外在的壓力。孔子的學生,擔心看書睡着了,就用火柴燒手掌,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仍是外在地強迫自己,而沒有達到喜好思考的程度。石洞中有一個人,他會猜謎語又喜歡思考。如果耳朵聽到聲音,眼睛看到東西,就擾亂了他的思考。所以,蚊蟲的叫聲、禽鳥的飛翔,都會妨礙他聚精會神。為避免耳朵和眼睛受到騷擾,他獨居石洞,靜坐思考,這樣,他的思想就能明白通達。使耳朵和眼睛避開騷擾,可以算得上自我警惕了,但還沒有達到認識的精微程度。
但是既然是最完美的人,還有什麼自強、自我克制、自我警惕呢?所以,沒有得道的人,如火光一樣,只有光明,轉瞬即逝;而真正得道的人,如火一樣,本身發光發熱,因此整個身體也透徹明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