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03|回覆: 0

[史學] 採集狩獵時期人的身體結構特點及影響(一)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10-11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中國經濟史論壇


       第三節 採集狩獵時期人的身體結構特點及其對被採獵動植物的影響

      一,採獵、進食行為對人的消化系統的影響
    人類在為期長達百餘萬年的採集狩獵生活中,其身體的生理結構和功能起了緩慢、漸進但不可逆轉的變化,從而與其他的哺乳動物區別開來。這種變化使得人從採集漁獵進一步向農業社會發展,成為必然的別無選擇的途徑。
    人類本來是從採食植物果實種子的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的,所以原本是素食的動物;後來又加了狩獵,開始了肉食,但並沒有放棄素食,於是成為自然界少見的素食和肉食的兼食者。當人還是像猿猴、猩猩一樣在樹林裡尋找水果、漿果和硬殼果時,他們的行動雖然是成群的,但覓食的方式是獨立的,對果實類進行剝殼、咬碎等動作也是單獨的行為,並不需要集體的配合。就是說,進食是t體中的個人行為。
    從樹林轉移到比較開闊的草原,開始了狩獵的行為,情況就起了變化。採集是女子和小孩都可勝任的,狩獵則必須成年的男子追捕獵物。開始時,男子們從固定的棲息地出發,狩獵結束後,又返回原棲息地,女子和小孩留在棲息地從事採集。
    狩獵和採集的最大不同是,採集是各采各的,不需要幾個人合採一個果實。但狩獵要求合夥,只有合力圍獵,才能捕殺動物特別是捕殺大型的動物。也只有合作才能把獵物帶回棲息地,進行分割、分食。男子要把獵物的肉食分給女子吃,女子要把採集的蔬食分給男子吃,這就出現了男女的分工合作。換言之,獲取食物已經不是單純的個體行為,而成了群體的一種社會行為。
    肉食和蔬食混合,從此成了人類普遍的典型食譜。因而從採集轉向種植業,從狩獵轉向牧養業,農業自其誕生之始,便是包括種植和飼養兩個方面的內容,反映在各處新石器遺址中,總是出土有穀物等的遺存,同時亦必有動物家畜類的遺存,只不過比重有所不同而巳。
    現代人類遺傳學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基因組 DNA 的水平,要探索到}是什麼基因把人類與靈長類動物區分開來,走上農業文明的道路。初步的結果是這樣的出人意外,研究表明,人類和黑猩猩的兩個物種極其相仿,以至於生理學家Z里浴ご髏裕Jared  Diamond)稱人類是『第三個黑猩猩物種』。經過1/4世紀的研究,可以肯定地確認人類和黑猩猩的任何基因組區,至少有 98.5 %的 DNA 是相同的,這就意味着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類 DNA 才是決定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這極少數的基因是如何授予人類具有直立步態、採集、狩獵能力……以至背誦詩篇和譜寫音樂的和能力?仍然沒有弄清楚。[1]這要有待於 21 世紀來揭曉了。因此,現在我們只能從食物營養的器官水平分析其中的奧秘。
    肉食和蔬食的混食,給人的消化道的結構和生理功能,帶來很大改變,只要把人與狗及羊三者的消化道功能作一個對比,便可一目了然。從對比來看,人與羊走上兩條不同的演化道路 ,羊走的是食草的道路,其身體的結構和功能都服從於這個大前提。結果體長和消化道之比大至1∶27,且胃沒有休息的時候。這要妨礙它的腦力進一步的發展。人走的是素食和肉食並進的道路,身體的結構和功能同樣也服從於這個大前提,結果使體長和消化道長之比縮小到 1∶5 ,胃可有3小時的空胃時間。這有利於腦力的使用和發達。同時,人養成肉食習慣以後,在營養上如沒有動物蛋白質即難以生存,這促使人走上不是憑體力而是靠智力和工具獵取動物的道路。狗的祖先是肉食的狼,沒有素食的習慣。肉食的共同點使狗在身體功能結構上和人較為接近,但凡是完全靠捕食其他動物為生的獸類,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生長量取決於食草動物的數量,不可能繁殖很多的『動口』,因而在自然界裡,彼此只能保持一種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的天然生態平衡。人因為動植物都食,食物來源多樣化,人口容易繁殖,即在生存競爭中常常處於有利地位,能在打破生態平衡中求得自身的發展。
    地球在第四紀(180萬年前)時,大型動物發生大量的消亡,其原因有歸咎於氣候的,有歸咎於人類活動的,莫衷一是。近年來,米勒等人採用了多種方法測定幾萬年前生活在澳大利亞的一種大鳥蛋化石的年代,結果認為早期澳洲土着人的狩獵活動如縱火焚林、驅獸圍捕,可能導致了5 萬年前澳洲85 % 的大型動物群的消亡。[3]
    James  Steel 指出,早期直立人(Homo  erectus ,古代的 Homo  sapiens,尼安德爾人)最早到達溫帶歐洲至少在距今50萬年前,他們的食譜中明顯地包括大量的肉食,這可以在考古遺址中他們遺留的動物性垃圾獲得證明,也可以從解剖學上顯示他們的腦很大,而內臟很小(參見上表)加以證明。凡此,都說明他們需要消耗高質量的能量用於奔跑。   
    上述歐洲早期人的大量肉食現象,到新石器時期仍然如此。據英國考古學新近的報告,對英格蘭中部和南部10處z址中的23個新石器時期的人骨進行分析的結果,認為這些早期的『農民』,他們的食物主要靠肉類及其副產品如乳、乾酪等,植物性食物只占無足輕重的地位。這些人骨的年份經測定,約公元前4 100~2 000年,貫穿整個新石器時期。這個研究的根據是,人體是由有機和無機物質組成的,這些物質都是從進食獲得的。追蹤身體組織有機質的來源,有許多方法,其中之一是檢查某些元素的相對比例,即骨骼中蛋白質的穩定同位素含量。通過同位素分析,可以知道某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食譜。其中一個特別的同位素可以趟呶頤悄掣鋈說氖澄鎦饕來自植物或動物。通俗地說,就是對比人的同位素數值和動物的同位素數值。如果人的同位素數值更接近於食草動物(如馬、牛),表示他吃食較多的植物性食物;如果他的同位素值更接近於肉食動物(狼、狐狸),表明他吃食較多的動物性食物。需要指出的是,當時所食的動物性食物,已經是人們飼養的家畜之肉。[4]但這只是英國的情況,歐洲大陸的種植業歷史也是很悠久的,在公元前5 000~3 500年。不過它們是呈星點般分散在歐洲的中北部,與中國的情況不相同。中國應用同位素於測定新石器時期南方和北方人的膳食結構的研究,急待開展。
(作者 游修齡,原載【中國農業通史・原始農業卷】第七章第三節 )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