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二十章
【原文】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譯文】
【解讀】
20.1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唯唯諾諾和阿世媚俗,相去能有多遠?
鮮衣美食和粗衣惡食,相去能有多遠?
【禮記.曲禮】云:『必慎唯諾。』古人對應答的禮儀也是十分講究的。且不論『唯之與阿』,就是『唯之與諾』,古人也在使用上,也區分地十分清楚。如【說文】曰:『緩應曰諾,疾應曰唯。』【禮記】云:『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那麼不僅僅上下尊卑之間的應答之詞有嚴格的區分,甚至在男女之間也是如此。如【禮記.內則】云:『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老子】在這裡指出『唯』和『阿』不過都是人發出的聲音。為什麼『唯』就一定表示恭敬的心態呢?為什麼『阿』就一定表示輕薄的心態呢?這無非都是人為的規定。進一步,老子說對於社會上普遍的觀念和習氣,不管是抱着唯唯諾諾的心態,奉為圭臬,還是抱着阿世媚俗的心態,趨之若鶩,都不過是盲從,又存在多大的本質區別呢?
同時,老子指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美』與『惡』又有多大的區別呢?在美與惡的背後,實質上是人們主觀的好憎。唐朝柳宗元云:『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嚴格來說,應該是『物不自美,因人而彰。』道創生天地萬物之時,並沒有自身的愛憎,不論美醜都平等的對待之。否則,人認為醜陋的事物也不會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人才存在自身主觀的取捨。老子也並不反對有美醜之分,但是他反對『美之為美』。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和智者均沒有刻意地去美化山水,而是自然而然的感受之。而『美之為美』則不然,是指人為的雕飾美化,如容貌上濃妝艷抹,服裝上鑲金飾玉,生活上綿衣玉食。這種以感觀上的享樂,心理上的虛榮為基礎的美醜意識,恰恰是折射出是人們無窮的欲望。這種庸俗的美醜觀,起源於人的審美本能,但是卻是其畸形發展的結果。人類的審美本能是不帶有任何功利色彩的,追求的是精神的娛悅和內心的自得。但是庸俗的審美觀,卻是以占有、享樂、攀比、炫耀為目的,最背後往往是人類的欲望和虛榮。
從社會現實而言,老子並不否認美醜的存在,而是強調美、丑並沒有絕對的標準。所以,在其『小國寡民』的主張中,他指出『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實質上就是反對統治者的『泛道德論』,認為不能一味以服飾、飲食、風俗的不同,作為文明與野蠻,先進與落後的標準。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防止了文化上的歧視和心態上的攀比。
但是儒家的理論則不然,儒家強調『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在先秦時期服飾文化和等級文化是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以至於『垂衣裳』成為禮樂制度的代稱。以『飾玉』為例。【禮記•聘義】借孔子之口云:
玉之寡,故貴之也。
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
溫潤而澤,仁也。
縝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劌,義也。
垂之如隊,禮也。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
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孚尹旁達,信也。
氣如白虹,天也。
精神見於山川,地也。
圭璋特達,德也。
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詩云,言念君子。
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玉石再美,說到底也是一塊石頭,儒家居然總結出了玉有十一德。【禮記.玉藻】進而稱:『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而揖之,退而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所以『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說白了,就是只要一塊玉石掛在身上,就能達到『非辟之心無自入』的神奇效果。而『古之君子必佩玉』這樣的就法,潛台詞就是『若不佩玉就不足以為君子。』其導致的實質性社會效果,必然是不論是君子,還是小人,都要弄幾塊裝飾一下。君子飾玉,可謂唯唯諾諾,小人飾玉,可謂阿世媚俗。正所謂『相去幾何?』難道『佩玉』就能使人的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就能使社會的風氣習俗得以淨化?事實上,世人佩玉只是為了虛榮,只是為了從眾,同時相互攀比誰的玉質地更加珍貴,誰的玉製作更加精美,這種盲從和攀比非但沒有使『於玉比德』,『非辟之心無自入』,反而使人們更加趨巧逐利,虛偽做作,至於所謂的『玉之十一德』早就拋之腦後。一塊玉石,經過『美之為美』,最終無非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這樣的美與丑之間又存在多大的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