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9|回覆: 0

[古代科技] 一艘古船復原『大帆船時代』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09-4-21 15: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日報 楊連成
200942115352998.jpg

『金華興』號古帆船雄姿。本報記者楊連成攝

日前,一股強熱帶風暴橫掃珠江口,一艘棲身於珠海香洲漁港里的無動力古帆船沉沒。沉入海底後第10天,該古帆船被完整地打撈出水,並送至船廠接受復原性維修(見本報8月29日三版【廣式古帆船『金華興』號現身珠海】)。這條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造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製三桅廣式海船,再度引起國內眾多船舶專家及各界人士的強烈關注。  
  

    一個逝去的『大帆船時代』漸漸浮現。  


    中國式古帆船的『活標本』  
  

    記者有幸見到剛剛打撈出水的『金華興』號古帆船時,這艘長28.5米、寬8.2米、排水量200噸,在我們未知年代的南海上馳騁了百餘年的龐然大物已基本修復完畢。記者從珠海市航海協會秘書長秦天帆處得知,四年前他們從福建省『七海揚帆』海岸行考察隊手中購買『金華興』號時,只是被它三帆高聳、完全憑藉海上風力劈波斬浪的獨特魅力和造船工藝所吸引,並沒有想到它竟有讓專家們驚嘆的歷史文化價值。  
  

    當年,這群航海發燒友們在漁民的帶領下,憑藉臂力升帆搖槳,駕駛着百年老船『金華興』號與海浪搏擊九天八夜,抵達珠海香洲港。從此,日日登船查看、年年專業檢修,就成為當地市民與百年古船交流對話的功課。  
  

    不久前,一場襲擊珠江口的強熱帶風暴讓『金華興』號沉沒,但也讓深藏在古帆船上鮮為人知的秘密傳播開來。有關高校的學者來了,政府文物部門的官員來了,國內沿海城市的博物館館長們來了。  
  

    『金華興』船體龐大,航艏尖而低,船艉圓滿而高翹,目前尚保留八個艙房十六個鋪位,它是整個中國海岸線上最後一艘保存下來的三桅古帆船,也是迄今發現的造型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製帆船。船舶研究專家們對『金華興』號的考證結論讓人震驚:『金華興』號廣式大帆船作為兩千多來年中國傳統風帆海船僅存的傑作,其存在實體、作業方式和建造技術凝聚了廣船的起源、演變和發展歷史,為海上絲綢之路南端起點以及其後廣東海外貿易的興衰變遷提供了獨特的見證。有專家指出,『金華興』號的意外發現,開闊了中國近代航海史、傳統木製帆船研究和海上D族研究的視野,其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是目前任何一家海事博物館中那些仿古帆船所無法比擬的。  
  

    『金華興』號的發現者之一、大連海事大學中國海運史研究專家許路告訴記者,『金華興』號上保存有廣船的水密隔艙、多孔舵、軸轉舵、平衡硬式斜桁四角帆等中國造船史上獨有的發明,堪稱中國式古帆船的『活標本』。  
追尋往昔的『大帆船時代』  
  

    在歷經歲月滄桑的『金華興』號的背後,隱藏着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已經離我們遠去的『大帆船時代』。許路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退休專家黎惠萍、傅尚郁那裡,查閱到了有關木帆船時代和廣式古帆船的原始資料,通過與澳門海事博物館裡珍藏的記錄近代中國帆船的外文資料相比較,與黃潔嫻高級技術員、周天福船長掌握的一艘大尾艇漁船模型相比較,與德國慕尼黑博物館海事分館收藏的一艘建於1880年的北海風帆漁船Maria號相比較,與歐洲博物館、圖書館裡許多關於中國帆船的史料與模型收藏相比較,最終完成了一份研究報告――一部由他和集美大學航海學院高級工程師陳延杭合作完成的【金華興號考析】,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航海史上一個精彩的


    『大帆船時代』。  
  

    早在先秦時期,生養棲息於南海之濱的越人以自然物製成浮具、竹筏、木筏、獨木舟、木板船,用於漁獵運輸。帆、槳、篙、舵、碇俱全的『南越舟』、『八槽艦』是見於漢代文獻記載的廣式船舶。西漢時期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南海巨舶在廣州和古羅馬的阿杜利港之間運送絲綢、珠寶、香料、礦物等大宗貨物。魏晉南北朝時期,從廣州起航的航海帆船已可以到達阿拉伯半島西南部的亞丁港。  
  

    唐代後期,海上絲綢之路經南洋、西亞和東非,跨越歐、亞、非三大洲,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設有專門從事航海貿易的市舶司,每年進入廣州港的海船約4000艘。沙船、福船、廣船在唐代初步成形,因產地而得名的福船和廣船以載重量大、結構堅固、抗風力強和航海技術好而聞名中外,是適應中國南方海闊水深多島嶼地理環境的兩種船型,多行走於南洋深水航線。【新唐書】記載:僅廣州一地一次『能造海船五百艘』,其中,蒼船長二十丈(約66.6米),能載六七百人,木蘭舟能載1000人。廣式海船在用材上以熱帶硬木和荔枝木、樟木、烏婪木為主,用鐵釘連接鉚牢,船型首尖體長,吃水較深,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較好的適航性能和較大的續航力。船體結構橫向是以密距肋骨與隔艙板構成;縱向強度依靠龍骨。舵板上開有成排的菱形小孔,操縱省力。  
  

    宋代時,廣州海船建造技藝更趨成熟。由廣州開往西洋的船舶統稱『蕃船』,與泉州『海舶』、明州『船舶』齊名,特別重視加強船舶的縱向強度,底部以從頭到尾的龍骨為主幹,靠近甲板處的舷部設置一根或多根從頭到尾強度很高的大Y,架好肋骨和橫梁以後鋪上木板,形成船殼。船殼是由多層板料疊加而成的,採用榫合釘接法,將構件堅實地連接起來,精工細作的捻縫工藝保障了船艙的水密性,運用升降舵、平衡舵和披水板提高了船舶的操縱性。廣船還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航海船舶,廣船的這些特徵都能在『金華興』號上一一找到。  
  

    在元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開始從廣州移到泉州,但廣州對外貿易的規模仍然最大。為了對東、西洋的海上遠征和大規模的海運漕糧,元代設置了廣州造船坊。  
  

    明朝洪武初年,廣東D民編入水軍,並由富戶建造外海漁船兼戰船。明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更成為了中國古代造船、航海的頂峰。明嘉靖至萬曆年間,俞大猷、戚繼光、湯克寬等在領兵抗倭時,進一步完善了廣船的性能,使廣船成為當時最著名的戰船船型。明中期以後,中國走向海洋的步伐開始變慢。同一時期,西方諸國先後在美洲、馬六甲、爪哇、菲律賓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門。各國商船紛紛停泊澳門,在明朝海禁的政策之下,澳門成了廣東外貿的中轉港。1565年,由西班牙人開闢的『廣東―菲律賓―墨西哥』大三角貿易航線橫跨太平洋,主要進行中國絲貨貿易,故稱太平洋絲路,又稱為大帆船貿易。在明朝近300年的歷史中,中國的造船業基地仍以廣東、福建和江南為主。  
  

    清朝順治年間,中國邁向海洋的腳步繼續放緩。康熙年間南洋貿易被禁止,出洋帆船隻許用雙桅,梁頭不得超過一丈八尺(約6米)。乾隆年間只限廣州一地對外開放。1727年復開海禁後,清代的遠洋航運又進入興盛時期。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期間,廣船船型吸收了西方船形的一些優良特點,如使用鋼絲索側拉桅杆,使用鋼製滑輪等。這些特徵同樣體現在『金華興』號上。1846年,英國航海商在香港建造的『耆英』號廣船由30名中國水手和12名英國水手駕駛,從香港起航進行環球航行,在紐約停泊時,日參觀者達七八千人。在倫敦停靠時,英國維多利亞女皇親自登船參觀第一艘到達歐美的廣式木帆船,見證了中國帆船精緻的構造和優良的性能。  
  

    廣船的發展起源於漁船,成型於唐代的商船,發展於明朝的戰船,普及於清代的各式戰船、商船和漁船。到了近現代,廣式風帆海船為官府海防、遠洋貿易、近海捕魚和販運目的而用。『金華興』號曾經從事外海雙船拖網捕魚,也曾在廣東、福建沿海以運輸蚝殼為業,後又改為摻繒式漁業生產,有專家認為,『金華興』號充分展示了廣式海船最成熟、最完美也是最後的體型。  
各方暢談古船未來  
  

    得知『金華興』號出水修復的消息,珠海市博物館館長張建軍、副館長尚元正立即向珠海市有關部門提交了一份【關於百年古帆船『金華興』開發利用的建議】。他們在【建議】中指出,作為中國千年傳統帆船史的活標本,該船具有不可再生的文物保護價值。如果能在珠海這座海洋資源豐富的城市得到良好的保護和利用,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張建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古代用於航海的帆船主要有航行於黃海和渤海的平底沙船,福建的尖底福船,外形接近福船但比福船更加堅固且體積龐大的廣船,以及浙江p福建p廣東沿海的中小型快速鳥船。古代用於內河的船舶主要有樓船和平底漕船。而『金華興』號所代表的廣式帆船則是當今世界上惟一保存完好的航海古帆船。  
  

    在博物館專家們的設想中,擬在珠海市主城區香洲野狸島西北岸、面向避風條件最好的香洲漁港方向,籌建以『金華興』為依託的中國惟一活體古船博物館和一個航海體驗基地,向人們展示一部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珠海高欄島寶鏡灣摩崖石刻上『中國最早的帆船圖案』為源頭,以中國最後的航海帆船『金華興』號為終結的中國古帆船發展史。其中包括漢唐海上絲路的興起,宋元水軍在南海進行的海戰,明清時期的東西方商船貿易、朝貢貿易、自由貿易以及近代南粵地區的海洋文明。在珠海海航協會的航海愛好者們看來,『金華興』號在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還可以作為中華海洋文明的形象大使,在每年的大型節事活動中開展古帆船的近海巡航活動。  
  

    許路同時建議,珠海可考慮借鑑福建省福龍中國帆船發展中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或瑞典哥德堡市的經驗,通過籌建古帆船博物館,對『金華興』號實行有效的維持適航動態式保護、露天靜態保護及室內場館保護。
2009421153543851.jpg

『金華興』號古帆船保留的多孔舵本報記者楊連成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