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考古網 從西周時齊獻公攻殺胡公,將齊都從薄姑遷至臨淄(約公元前859年),至齊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軍滅齊,中間雖經田氏代姜(公元前386年,齊康公十九年)的政權更替,但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未有改變。
齊國臨淄故城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辛店北8公里的齊都鎮,東臨淄水,西依系水,北為平原,南有牛山、稷山,為魯山余脈。
臨淄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小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其東北部伸進大城的西南隅。大城周長14158米,其中西牆長2812米,北牆長3316米,東牆長5209米,南牆長2821米。牆基寬17~43米。東牆上有一座夯土台基建築。大城已探出城門6座,其中東西坦各1座,南北垣各2座。大城城牆上發現排水道口3處,其中西牆1處,靠近西北角,寬11~17米,呈內窄外寬的喇叭口形。大城的北牆和南牆外都挖有護城河。小城周長約7275米,東牆長2195米,南牆長1402米,西牆長2274米,北牆長1404米,寬20~38米,其中,北牆北門以東寬達55.67米。小城有城門5座,東、西、北門各1座,南門2座。小城四面也有護城河,其中,南牆和西牆外的護城河較窄,寬13米左右,西護城河自西南角向北約800米處,與古系水相接。
宮殿建築基址主要見於小城內。小城的北部偏西有一座夯土台―桓公台,台高14米,呈橢圓形,南北86米,東、北兩面150米之外有河溝圍繞,即排水系統。『桓公台』周圍有許多夯土基址,這一帶應是以『桓公台』為主體建築的大片建築群。此外,在小城東北部現存一處30~40米見方的台基,俗稱『金鑾殿』。
在大城內發現兩處墓地。一處在大城的東北部河崖頭村一帶。另一處在大城南劉家寨,南牆東門以里大道兩側。河崖頭墓地已探出大、中型墓20餘座,有的大墓有南北墓道,時代為西周晚至春秋時期。
參考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兩周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