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功夫網 武術網資料:孫式太極拳盤架的意義,是通過孫式太極拳架這一運動形式,使習者從中體味周身內外的虛實轉換、開合鼓盪、動中求靜、變中求整、陰陽互濟的基本規律,並最終將這些規律中和為習者自身的機體本能,達致內外合一、神氣合一、內勁中生。
孫式太極拳為了使習者在盤架上獲得如上意義,故對盤架有如下要求:
1·要求內意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形斷意不斷,式停意不停,純以神行,循環無間。
2·要求運動形態要松、整、勻、輕、靜。即關節、筋肉要鬆柔協調,不得較勁,板勁。身形構架要整,即始終不離內外六合之要。速度要勻,其動若靜,身體重心變化不露於形。起落要輕,起似沉,落似提,起鑽落翻內中行。勁意要靜,似靜水流深、滲之遙遙。不可沖、炸、震、搗。
3·要求身體狀態要以『九要』為規範。『九要』即塌、提、扣、頂、裹、松、垂、縮,起鑽落翻分明。塌即塌腰、塌腕;提,即提肛 (此意微微);扣,即扣肩、扣膝;頂,即頂頭豎項、舌頂上額;裹,即裹膝、裹胯、裹肘;松,即松肩、松胯;垂,即垂肩、垂肘;縮,即縮肩根、胯根;起鑽落翻分明,即頭頂而鑽,頭縮而翻,手起而鑽,手落而翻,腳起而鑽,腳落而翻,三者要協調一致。起時外形為鑽而內氣下潛,落時外形為翻而內氣自脊而上直貫兩掌手指。故所要分明者是內氣與外形的虛實互換、陰陽互濟。需注意,上『九要』是一個相互有機協調、規範身體形態的整體原則,不可將『九要』諸原則相互割裂對立起來。
此外,對初學者而言,最為重要的是頭。頭為諸陽之會,精髓之海,督、任兩脈交會之點,統領一身之氣。此處不合則一身之氣俱失,故須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頂頭豎項。其次為足,足能載一身之重,靜如盤石、山嶽,動如舟揖、車輪,兩足始終要虛實分明,身體重心之移動只在兩腳足心之間。再則,腰為軸心,居一身之中,帶動肢體活動的是腰,腰如車輪之軸,所以要刻刻留意在腰際,以腰引動。由此可見,初習者在掌『九要』時,應首先從頭、足、腰三處入手。
4·要求掌型、五指自然張開,掌心內凹,手掌如抱球狀。
以上所述為孫式太極拳在盤架中的四個方面的原則要求,並以此構成孫式太極拳盤架的特點。
1、無極學 2、太極學 3、懶扎衣 4、開手 5、合手 6、單鞭 7、提手上式 8、白鶴亮翅
9、開手 10、合手 11、摟膝拗步 12、手揮琵琶 13、進步搬攔捶 14、如封似閉 15、抱虎推山 16、開手
17、合手 18、摟膝拗步 19、手揮琵琶 20、懶扎衣 21、開手 22、合手 23、單鞭 24、肘下看捶
25、倒牽猴左式 26、倒牽猴右式 27、手揮琵琶 28、手揮琵琶 29、開手 30、合手 31、摟膝拗步 32、手揮琵琶
33、三通背 34、開手 35、合手 36、單鞭 37、雲手 38、高探馬 39、右起腳 40、左起腳
41、轉身踢腳 42、踐步打捶 43、翻身二起 44、披身伏虎 45、左起腳 46、右蹬腳 47、上步搬攔捶 48、如封似閉
49、抱虎推山 50、右轉開手 51、右轉合手 52、摟膝拗步 53、手揮琵琶 54、懶扎衣 55、開手 56、合手
57、斜單鞭 58、野馬分鬃 59、開手 60、合手 61、單鞭 62、右通背 63、玉女穿梭 64、手揮琵琶
65、懶扎衣 66、開手 67、合手 68、單鞭 69、雲手 70、雲手下式 71、金雞獨立 72、倒牽猴
73、手揮琵琶 74、白鶴亮翅 75、開手 76、合手 77、摟膝步 78、手揮琵琶 79、三通背 80、開手
81、合手 82、單鞭 83、雲手 84、高探馬 85、十字擺蓮 86、進步指鐺捶 87、退步懶扎衣 88、開手
89、合手 90、單鞭 91、單鞭下式 92、上步七星 93、下步跨虎 94、轉角擺蓮 95、彎弓射虎 96、雙撞捶
97、陰陽混一 98、無極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