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管子】四篇02課心術上·經二、解二 原文 經·二 道,不遠,而難極也;與人並處,而難得也①。虛其欲,神將入舍②;掃除不潔,神乃<不>留處③。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④。智乎,智乎,投之海外無自奪⑤。求之者,不及虛之者⑥,夫正<聖>人無求之也⑦,故能虛無⑧。 解·二 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故曰『不遠,而難極也。』虛,之與人也無間⑨,唯聖人得虛道,故曰『並處,而難得。』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⑩。神者,至貴也。故『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焉⑾。』故曰『不潔,則神不處。』『人皆欲知,而莫索之。⑿』其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⒀。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虛矣。虛者,無藏也⒁,故曰『去知則奚率求矣?無藏則奚設矣⒂?無求無設則無慮,無慮,則反復虛矣⒃。』 解釋 ①『道,不遠,而難極也;與人並處,而難得也。』 道:指氣,即氣化存在。中華傳統認為,宇宙中的天、地、萬物、人,都是氣化與形質並存一體,而以氣化存在為根本,起主導作用。【易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其『形而上者』即是指氣化存在。『形而下者』則指的是形質存在。 不遠:不,通『無』,無形無相,即氣化存在。先秦典籍中,『無』,『不』皆用以指『氣化存在』,而一般以『無』指自然界萬物、人、天、地的『氣化存在層面』,而以『不』指人體內存在於氣化層面深處、用以認識與實踐氣化的認識途徑,傳統上稱為元神。中華傳統認為,人作為氣化與形質並存一體的自然存在,是通過元神(即『不』)來認識與實踐於自然界的氣化存在(即『無』)。『不遠』,意為:『不』遠離了人的生活(即人的元神深度潛藏了)。 例:【易經】『不遠復』,意為:人體內深深潛藏的氣化存在——元神,因為實踐於氣化的修身,而逐步的開始復現主導人的生活。 【道德經】『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中華傳統,稱認識與實踐氣化的認識途徑(即元神途徑),為『不知』;稱認識與實踐於形質的認識途徑(即識神途徑),為『知』。『知不知』,省略句,從知到不知。『上』,省略句,上,高級,做謂語,走向高境界,走向高級別的健康生命,走向高層次的人生。 『不知知』,省略句,從不知到知。病,疾病,省略句,病是謂語,進入病態。『不病』的『不』,否定詞。病病,第一個病字,動詞,意動用法,以……為病,把……當做病對待。第二個病字,病態。本句意為:從識神對形質的認識與實踐,深化到元神對氣化的認識與實踐,人就會走向高層次的健康,高級別的人生。從元神對氣化的認識與實踐,走向識神對形質的認識與實踐,人的健康就會出現疾病,人生就會出問題。聖人不會得病也不會出問題,是因為他把失去對人形質層面背後的氣化原因的認識與實踐把握當做病的真正原因,因此他才不會病。 難極:難,困難。極,通『及』,動詞,達到。難極,難以達到,難以企及(對道或氣的認識與實踐)。 與人並處:中華傳統發現,自然界一切生命,都是氣化與形質並存一體的,因而,氣(即道)是與人並處的。 難得:難以得到對道(氣)的體會認知與實踐。 這二句,此段之文眼,甚至是全篇之文眼,經中全部內容,都要從此二句中讀出。 ② 『虛其欲,神將入舍』 神:指人『精氣神』的『神』。『精氣神』,都是人的氣化存在層面。『精』是『精氣神』接近形質存在層面的狀態的稱謂。『氣』是精氣神運化的狀態的稱謂(傳統稱作『氣化』)。『神』是『精氣神』接近更深層氣化存在層面——道的狀態的稱謂。相對於形質存在層面,『精』『氣』 『神』,是時空未展開(即不受時空約束而貫穿影響整個時空)的。『精、氣、神』是混沌的,即『精』中有『氣』『神』;『神』中含『氣』『精』;『氣』中蘊『精』『神』。根據中華傳統教下,『人活一口氣』,即氣化與形質並存一體而以氣化為主導的人,只要活着,不管你認識不認識得到氣,氣,都是在人體內存在並發揮着作用。因此,此句中,『神』一是指神更充足的精氣神,二是指人的『精氣神』提升自身境界(稱為『得神』),即更接近、獲得『道』的矯正調整,由此而賦予了生命肉體以更強的秩序與秩序化的能力。【黃帝內經】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傳統有『和則神乃自生』的認識。 舍:房舍。中華祖先發現人的肉體(形質存在層面)只是生命的房舍(『身者,生之舍也』),而『氣』入主這個房舍,在肉體中升、降、出、入,生成、規劃、整合、矯正肉體,才是生命與健康的內在根本。 虛其欲:虛,與實相對而言,此處可解為人的肉體柔和下來,人的心情鬆弛下來,從而人體內的氣化存在層面能夠發揮對肉體形質的調整、矯正作用。其,指每個人自己。欲,欲望。人的欲望存在於人心的深層,從氣化實踐上來說,是要求我們從對形質認識的知識與經驗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整個身心的狀態柔和下來,心中緊繃的欲望鬆弛下來。做事的固執於形質知識與經驗的態度緩和下來。這樣我們的肉體與識神(人心)狀態才是處於對精氣神存在的調整持開放的、接受調整的狀態。 神將入舍:人體內精氣神就會得神,或者更有神的精氣神就會進入到我們的體內。 ③ 掃除不潔,神乃<不>留處』 本句讀為『掃除不潔,神乃留處』,或讀『掃除不潔,神不留處』。 處:處於,居留在……,待下來,住下來。 前一種讀法解為:掃除掉不乾淨,神就會住留。 後一種讀法解為:掃除的不徹底不乾淨,神不會進來住,也不會留下來。 不潔:不乾淨。指對人體內精氣神的氣化運化及其與天地、大道乃至於無極氣化存在的通暢交流產生阻礙的不良的形質狀態。包括人體形體的淤阻、不正,以及人的心態、思維、情緒、欲望等人心過度執着於形質存在的規律、知識、經驗的狀態與人生方式。還包括歷史以來天地萬物間積存的由於不符合及時變動的動態的天地、大道、乃至無極氣化規律而導致的混亂的精氣神(即所謂邪氣)對我們心身正常精氣神的干擾。 神:見【解釋】②。 ④ 『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 乎:衍文。亦可解為虛詞,表感嘆語氣。 索:探求,探索,探究。 智:智慧。 所以智:智慧的來源。 ⑤ 『智乎,智乎,投之海外無自奪』 智:智慧。傳統上,知,指通過六識(以眼、耳、鼻、舌、身、意為途徑的視、聽、嗅、嘗、觸、思的認識方式)的方式對宇宙中天、地、萬物、人的形質現象存在層面的認識方式,又稱為識神認識途徑。智,指通過元神從氣化存在層面認識事物本質的途認識徑。又稱為『道』的認識途徑。 乎:語氣詞,啊。 投:投入,投奔。此處做『投奔到,投入到』解。 之:代詞,指獲得智慧的人生道路。 海外:海,四海。外,向外。外,與『內』相對而言。外,指形質層面。內,指氣化層面。海外,面向四海之外的仙山異境這樣的形質層面。 無:無形無相,指氣,即道。 自:自己。指上文『投之海外』而求道者。 奪:奪取,剝奪。 無自奪:倒裝句,自奪無。自己丟掉(剝奪)了氣(道)對自己的滋潤浸灌。 本句意為:智慧啊,智慧啊,(在這失去了智慧的時代,當下的人們)到海外尋求(仙山異境)以圖實現對智慧、對道的追求,這是自己奪去了自己的道啊!(因為氣就是道,道就是氣,氣本在人身中,從心中修方可見道。) ⑥ 『求之者,不及虛之者』 求:追求,探求。 之:第一個『之』,指『道(即氣)』。第二個『之』,指人的人生狀態。 求之者:指求道的人。求人生美滿的人。 虛:虛靜。 虛之者:指放棄追求事物現象,執持人為努力而在形質層面行事的人心(識神)用事狀態(做社會人的人生方式),回到人心(識神)恬淡虛靜,讓深藏的元神(道心)主持人體,與天地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語)的人生狀態(做自然人的人生方式)。 ⑦ 『夫正<聖>人無求之也』 夫:語氣詞。可譯為『那』。 正人:應是『聖人』。 無:無形無相,即氣化,即道。此處為動詞,實踐氣化,修道。 之:代詞,指人生之道,完成人生美滿圓滿的目標、方法、訣竅、道路與途徑。 本句意為:那聖人是通過實踐氣化,通過認識與實踐氣(道)這個天地宇宙中與生命中無形無相的自然存在來探求並實現生命的真諦的。 ⑧ 『故能虛無』 故:所以。 能:能夠。 虛:人的形體層面與相應的人心狀態松靜下來,進入到人的氣化層面(即精氣神)活躍並主導形體,相應的,內心中則是元神出來主導識神這個境界,稱為虛。虛,此處做動詞,進入到、達到虛的狀態境界。 無:衍文。 ⑨『虛,之與人也無間』 之,指示代詞,即『道(氣存在的深層)』。 無:否定詞。 間:間隙,間距,距離。 本句意為:處於虛的心態、虛的狀態,道即與人無隔閡。人心(識神)虛就能感受到道心(元神)作用,肉體鬆柔就能感受到精氣神在肉體內的運行與對肉體的調整,並逐步服從、協調於元神對人體精氣神乃至形體的矯正修復。 ⑩『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 世:介詞做狀語,在這個世界上。 之:代詞,指人的生命。 職:動詞,行使職責。 世人之所職者:在這個世上的人,他的生命所以能夠履行生命的功能職責。 精:指人體內的精氣神(即氣化)存在層面。本節解釋②初步講解了精氣神存在,『精』是精氣神偏於接近形質存在、與形質存在直接發生作用的狀態。此處以『精』來論述,是強調人體內精氣神與肉體(形質存在)如何相互影響。在人體中,精氣神驅動形質,是通過精氣神凝聚成精,並在在精中孕育出形質運動的規律、指令與能、勢的『象』(即精內有形質在時空中展開運動的全息的『形象、計劃、程式、路線圖』),然後『形質』把『精』中的『象』解釋成形質運動的規律,並依此規律而運動。 去:離開,遠離。 欲:欲望,即七情六慾。 宣:【爾雅·釋言】『遍也』,【左轉·賈注】『通也』,【康熙字典】『布也,散也』,展布,布散。此處指『精』通達遍布到人體周身,行使其依照精中之象驅動、矯正人的肉體運動與機能的作用。 靜:造字右爭左青,形容人處於氣化反觀狀態中返觀到的米谷之氣的情形,米谷之氣,青蒙蒙的一層浮在米谷顆粒的表面,流動盤旋紛紛然(如老子所言『夫物芸芸』)。進而以『靜』字指氣化實踐真正有所成就所要達到的最低標準——即要實現穩定地返觀到青蒙蒙的米谷之氣紛紛然此伏彼起的狀態。 靜,則精:此處,『精』,動詞,凝精,指氣化變化中精氣神凝聚成精的過程及結果。此句中,意為入靜後精氣神的『精』氣化為『氣』,『氣』和而生『神』,生神(即境界升華)後的精氣神重新凝聚成精。 獨立:獨,單獨,疑獨。【列子】『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復。疑獨,其道不可窮,往復,其數不可終。』此處指人的精氣神達到了一個相對而言可以不受環境、不受氣數限制的境界狀況。立,【康熙字典】『住也,成也,堅也,樹立也,建也,直起也』。『獨立』,『獨』建立起來了,即人的精氣神確立在了疑獨的境界上。指人體內的精氣神具有了很大的積蓄,升華到處於較高的境界,從而具有較大的自我維持能力以保持人體健康而不受外界不良影響干擾,也不再受以往自己生命氣數的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人自己做了自己的主人。 明:【說文解字】『照也』,【書經·太甲】『視遠惟明』,【疏】解為『謂監察是非也』。此處的『明』,指傳統說的『明心見性』,意為通過返觀的氣化實踐,從氣中解讀出生命、宇宙過去、現在、未來變化的象,從而對生命的整個過程、環境、形勢都一目了然,成竹於胸。 明,則神矣:神,如有神助的狀態。 本段意為:人,其所以能履踐其為人之職責,憑藉的是『精』。『精』這個存在,其對於以其作為生命運化基礎的人而言,當人的欲望這層主導機制處於不自淫執之態時,『精』就會處於宣布流暢的狀態。只有在『精』氣化宣布流暢狀態下,人,才真正處於『靜』的狀態中。人處於此靜之中,則人身中氣化自作,而逐漸和而生神,重新凝精。(此即老子言『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也)。至於此,則人體氣化怡然獨立矣。至於獨立,再進而之明,方可謂對生命能夠有所把握的『明心見性』,可以為至人之行也。 ⑾ 『則貴人不舍焉。』 貴人:尊貴的人,此處指生命肉體房舍中的精氣神,其於生命而言,即是我們生命肉體中的貴人。 不:否定詞。 舍:房舍,此處指人的肉體。用為動詞,入居房舍。 焉:於之,在此。 本句意為:那麼貴人就不會進這個館舍並住下來。 ⑿ 『人皆欲知,而莫索之』 皆:都。 欲:想要,追求,期望。 知:通假,當為『智』,智慧。 莫:否定詞,沒有,不。 索:探索,探求。 莫索之:不去探究『智』背後的內涵及其獲得根據。 ⒀ 『其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 第一個『其所以知』應是『其所知』。 其:代詞,人。 以:介詞,以之,用以。 所:……的東西,……的存在。 所以知:指人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六識這類識神形式認識宇宙萬物的形質層面的現象這一認識途徑。 所知:指人通過安心入靜等氣化實踐,調整識神實現元神開發而直接認識到天地宇宙萬物形質現象背後的氣化存在變化的認識途徑。 文心老師解釋:此與彼:——以此知彼,以彼知此。其所知,彼也(心靈於氣化);其所以知,此也(感官於形質),即兩端辨證。心感於氣化,乃是心知,難以表述(道,可道,非常道)。以此為知,氣化實踐。感覺於形質,乃是形質的知識或經驗。以此為知,例如西化解釋——以形質規律解釋氣化規律。好比,張三在眼前,感官於形質,故知服飾(有雅趣否)、風度(有素養否)等等,此皆非心知。心知者,與此人是否合得來(有緣否),此人之個性(固執還是隨和)等等。 修之此,莫能虛矣:由上面關於『彼』、『此』的解讀可悟:將感官於形質的所知統攝在心靈於氣化的悟之下,謂之修之此(即修此以合於彼),傳統稱之為『識神退位,元神用事』。要做到這個修之此,沒有比虛更恰當更能勝任的做法和途徑了。 ⒁ 『虛者,無藏也』 虛:在此做狀態解。 無:否定詞。 藏:隱藏。 本句意為:心身處於虛的狀態,生命內在的氣的運化就會逐漸顯露出來,而無可隱藏。 ⒂ 『去知則奚率求矣!無藏則奚設矣!』 率:衍文。 去:除去,放棄。 知:知識,指人在形質、現象層面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以識神的方式實踐獲得的經驗與認識。 奚:何,疑問詞。 求:追求,探索,指形質層面的追求,思想。 設:預設,指人以形質層面實踐為基礎的思想、謀劃、估計、算計。 疑此句對於【管子】時代亦是古文,稷下學派在此引用。故句中有『故曰』二字。 本句意為:(實踐於氣化,實現了重新獲得人本能的元神返觀認識氣化的認識途徑),則形質層面的經驗、知識都不需要了而被放棄,那麼還有什麼用人心謀劃追求這樣的人心用事的事情呢?(天地宇宙萬物一切現象背後作為依據的氣化內景)都無所隱藏地呈現在人的元神功能面前,又何必還需要以人心估摸、預測、算計呢! ⒃ 『無求無設則無慮,無慮,則反覆虛矣。』 設:設計,預先的思謀準備。是人心用事,拘泥於形質現象,而不能洞悉形質現象背後的氣化原因時的人生狀態的特徵。 無:否定詞。不。 慮:思慮,顧慮。指人心(識神)用事狀態下的依賴於識神思慮的人生方式,因擔憂與不知而從已有的經驗中估計未來可能的變化。 反:通『返』,回到。 復:回覆。 本句意為:沒有所求,沒有預設,也就不需要思謀預慮,沒有思慮,就會回到人本來的人心(識神)虛靜,道心(元神)用事的狀態境界。 補充 中華文化傳統,認為生命是多層存在並存崁套而成,中醫說『身者,生之舍也』,【易經】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都是說生命是由氣化存在與形質存在二層自然存在並存一體的。氣化存在,又可以進一步可細分為先天層面與後天太極層面,後天太極層面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精、氣、神層面等。所以,氣化,氣,在中華文化傳統的眼中,並非什麼抽象哲學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自然存在。 氣化與形質是通過『中和』機制統一為一個整體的:【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是說氣化與形質存在之間的關係,是氣化存在從整體上主導形質存在,形質存在按照氣化存在的內在之『象』來執行和展開,二者彼此互動,而主導在氣化。在形質層面是『和』(秩序正常),而必須依賴於或被矯正於氣化存在中的『中』(『象』的正常,可比喻為正常秩序的指令與圖紙正常)。 有了上面的基本認識,我們就可以來理解,為何經中於六欲不說『滅』,不說『禁』,而說『虛』? 欲,六欲。 六欲,是生命氣化驅動形質的深層機制。 六欲是與六經相比肩的層面,六經是形質時空展開前的驅動時空展開的布局力,傳統稱為『勁』或『勢』,六經以下,即是形質層面,呈現出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六經層面,其自然存在基礎是精、氣、神的『精』,『精』依照其內在的編碼驅動形質展開為時空,我們平常所說『精疲力盡』,即是說精的能力耗盡了,驅動不了形質時空的變化了。而【道德經】所言『不知牡牝之合而朘作』,則是說無欲無求之嬰孩,其精活力充沛,身體在精的充分發揮下而肉體充盈飽滿。 六欲,傳統又稱稱為神志,少了它,我們生命中的志向、願望、意念、信心皆無從發起,故而,欲望過頭則生命的精氣神會被耗散,欲望消失則精氣神亦難以貫徹到形質,從而道不得通過人的生命而住世於形質世界以履行人為天地之鎮的人生意義。 六欲的正常,也必須服從『中和』機制,六欲的深層是精神魂魄,對深層而言,中和,是精神魂魄『中』,六欲『和』;六欲的淺一層是怒、喜、思、憂、悲、恐、驚七情,對淺層而言,中和,是七情『和』,六欲『中』,這三層之間辯證地統一而為一體,才是精氣神與肉體一體保持整體正常的機制所在。 嗜欲充溢,是對上的精神魂魄而言,六欲失和悖中。一旦六欲失和悖中,因六欲這一層主導着其下形質層的時空發生。則時空支橫也,故曰『嗜欲充溢』。此時,對下的七情而言,則怒喜思憂悲恐驚交替涌動。更因對於生命的精、氣、神而言,七情對應氣,而六欲對應精,欲失中和,則精沸不宣也。故稱精『去欲則宣』,即是六欲得中和之道,而時空得展開之常,而故有神安形正之說。 故七情過度,是氣之過失;六欲失度,則是精之失度。心的主導若被失常的六欲所陷落,則人就淪落到欲望主導的境界。精氣神失養,而肉體形質枯萎。 虛,是六經層面(精)柔和下來,六欲為心的深層所主導,六經機制柔和和順,而深層的陰陽五行得以入於六經相交流互動,則生命復歸於清淨寧和(去欲則宣,宣,則靜矣。),所以,『虛其欲』為六欲和中之道也。 體會 在上一輪學習中,學友@萱草指出『虛不是無,不是沒有,不是空。虛是少的意思,少之又少,不迷其中,少到君主不受影響。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所以不是讓我們不要有任何欲望,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說虛其欲。接着說神將入舍。心藏神,但是每個人心上都藏着神的,主載我們的五臟六腑,精神意志,一切活動。若能對各種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聞到的,想到的等等欲望減少到少之又少,則君主之心不受動搖,神就歸舍於心中。』 學友@隱龍在淵則體會到:『中和』的建構有點類似現在常說的頂層設計,此也是對『心之在體,君之在位也。』的進一步詮釋。讀經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把他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就如我們吃的是糧食,最終長的卻是自己的肉一樣。』 學友@長月當空則體會到:『(個人理解)真理就在我們身邊而我們不能發現,真理往往伴隨我們左右,而我們很難得到。一個人如果能減少欲望,元神就會在其位置護持我們的身體,及時淨化我們的心靈,清除心靈上的污穢,元神護體我們才會健康。正如【黃帝內經】上所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世人都想得到智慧,然而卻不知道聖人為什麼那樣有智慧。智慧啊智慧,就象被人拋入大海一樣不能輕易得到,刻意追求智慧的人不如放下一切欲望,正是因為聖人沒有去刻意追求智慧,所以可以達到清靜無為的大智慧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