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2|回覆: 0

[中醫理論] 肝鬱產生的各種郁痛病證分析

[複製鏈接]
蔣健 發表於 2019-5-29 07: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有關疼痛的病機最早見於【素問·舉痛論】,經文曰:『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寒邪導致氣血凝滯不通可致疼痛,營血虧虛筋脈失卻濡養亦致疼痛。後世將此概括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與『不榮則痛,榮則不痛』,奉為痛證病機玉律。

臨床實際上還存在一種可以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機——七情不遂,氣機郁滯。七情不舒所致疼痛稱為『郁痛』,情志舒暢則疼痛自止。故曰:『不舒則痛,舒則不痛』。

肝鬱可致多種疼痛

唐代孫思邈指出恚怒可以引起心痛,【備急千金要方】曰:『怒氣為病,則上行不可當,熱痛上衝心,短氣欲死,不能喘息。』

宋代陳自明認為凡驚恐憂思抑鬱不舒,可致氣血郁滯而心腹疼痛,【婦人大全良方】曰:『若經候頓然不行,臍腹絞痛,上攻心脅欲死……由驚恐憂思意所不決,氣抑鬱而不舒,則乘於血,血隨飛行,滯則血結。』

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怒郁之治:若暴怒傷肝,逆氣未解,而為脹滿或疼痛者,宜解肝煎,神香散,或六郁湯,或越鞠丸。』其雖未明言痛在何處,但此為郁怒致痛無疑。

七情傷肝可導致多種疼痛,舉例如下。

頭痛 最易因怒傷肝所致。元代程杏軒【醫述】載:『頭腦作痛,猶如刀劈,動輒眩暈,腦後抽掣跳動,舉發無時,此肝經痰火……宜清痰降火,以芩、連、花粉、膽草、大黃、蘆薈、丹皮、赤芍之類,調豬膽汁服之。若虛弱人患此,宜六味湯、逍遙散主之。』郁怒傷肝所致頭痛有兩種,治療方法為疏肝解郁和清降痰火。

證治準繩·頭痛】云:『怒氣傷肝,及肝氣不順上沖於腦,令人頭痛,宜沉香降氣散,並蘇子降氣湯,下養正丹。』【醫學衷中參西錄】亦云:『一人因境多拂逆,常動肝氣、肝火,致腦部充血作疼。治以鎮肝、涼肝之藥。』王肯堂與張錫純所論如同一轍。

恚怒導致肝氣鬱結、肝火上炎,均可令人頭痛,宜從肝論治。

脅痛 悲哀、煩惱、恚怒、謀慮、驚擾皆可傷肝而致脅痛。宋代許叔微【普濟本事方】云:『悲哀煩惱傷肝氣,至兩脅疼痛。』嚴用和【嚴氏濟生方】亦云:『夫脅痛之病……多因疲極嗔怒,悲哀煩惱,謀慮驚擾,致傷肝臟。』孫一奎【醫旨緒餘】曰:『凡脅痛耳鳴,眩暈暴仆,目不認人,皆木鬱症也。』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曰:『肝鬱者,兩脅微膨,或時刺痛,噯氣連連有聲者是也。』尤在涇【金匱翼】曰:『肝鬱脅痛者,悲哀惱怒,郁傷肝氣。』李用粹【證治匯補】曰:『七情不快,郁久成病,或為虛怯,或為噎膈,或為痞滿,或為腹脹,或為脅痛。』由此可見,歷代醫家觀點基本相同。

脘腹痛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木郁』既可理解為運氣當令,也可理解為肝木因情鬱結。肝木侮土,故易致胃脘疼痛。

奇效良方】明確指出:『胃心痛者……皆髒氣不平,喜怒憂鬱所致……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為病,發則心腹刺痛不可忍。』李東垣在【脾胃論】指出肝鬱不僅可致胸脅痛亦可令脘腹痛,曰:『肝木妄行,胸脅痛,口苦舌干,往來寒熱而嘔,多怒,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腹中急痛,此所不勝乘之也。』

腹痛也是肝病特徵之一(詳見本版2018年12月24日【從『肝與大腸相通』論腸易激綜合徵】)。

目痛 肝開竅於目,肝氣、肝火可致目痛。朱丹溪【脈因證治】曰:『七情致髒氣不行,郁而生涎,結為飲,隨氣上厥,伏留陽經,嘔吐,眉目疼痛,眼不得開。』清代醫家李用粹和張璐均有此認識。【證治匯補】曰:『脅脹滿,目赤暴痛,此木郁也。』【張氏醫通】曰:『怒則目疼,肝火過旺也。』

痛經 古人早已察知痛經輕重程度與情緒有關。宋代嚴用和【濟生方】曰:『喜怒憂思悲恐驚者,七氣也……氣之為病,男子婦人皆有之,惟婦人血氣為患尤甚。蓋人身血隨氣行,氣一壅滯,則血與氣並,或月事不調,心腹作痛;或月事將行,預先作痛。』

清代羅美【古今名醫匯粹】曰:『大抵經痛內因憂思憤怒,外因飲冷形寒。憤怒所觸,則鬱結不行。』

清代傅山【傅青主女科】載:『夫肝屬木,其中有火,舒則通暢,郁則不揚。經欲行而肝不應,則抑拂其氣而疼生。』『治法必須以舒肝氣為主,而益之以補腎之味,則水足而肝氣益安,肝氣安而逆氣自順,又何疼痛之有哉!』民國彭遜之【竹泉生女科集要】進一步解釋其機理為:『肝鬱失疏泄之令,故滯而作痛也。』

周身不定疼痛 明代龔信在【古今醫鑒】指出肝氣鬱結化火可致周身各處疼痛,曰:『鬱火邪氣充塞乎三焦……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諸般氣痛,朝輟暮作而為膠固之疾。非良工妙手,莫易治焉。若夫為脅痛,為心腹痛,為周身刺痛,甚則為翻胃,為膈噎等證,即此之由也。』『周身刺痛』多為七情不遂氣機失常所致。明代武叔卿【濟陰綱目】載:『恚怒,則氣血逆於腰腿、心腹、背脅、手足之間重痛,經行則發,過期則止。』表明周身疼痛多見於郁證患者。

腰痛 腰痛也有因郁而致者。如【丹溪手鏡·腰痛】曰:『蓋失志傷腎,郁怒傷肝,憂思傷脾,皆致腰痛也。』既然周身皆可因郁而痛,腰痛亦不例外。

不舒與不通、不榮疼痛的關係

不舒則痛與不通則痛有着密切的病機聯繫。不通則痛多屬實證,主要因風寒熱邪內蘊、氣滯、痰阻、食積、血瘀、石結、蟲擾等邪實妨礙氣血運行、閉塞經隧、阻滯腑行等所致。不舒則痛是因七情不遂致使氣機郁滯,最終也可造成氣滯食積、痰凝血阻等病理產物。故不舒則痛包含了部分不通則痛的實證病機。

不舒則通與不榮則痛也有較為密切的聯繫。不榮則痛多屬虛證,主要因氣血津液陰陽虧虛,臟腑經脈失於濡養所致的疼痛。不舒則痛可因悲憂思慮致使心氣不足或心脾虧虛,最終也可造成氣血不足。故不舒則痛包含了部分不榮則痛的虛證病機。

但是,不舒則痛還具有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病機以外獨特的病機,諸如肝氣鬱結、肝火上炎、肝陽上亢、心火旺盛、心氣不足、心神不寧、心腎不交等虛實夾雜之證。

不舒則痛和舒則不痛,其要在從郁論治。治療方法有疏肝理氣、解郁化痰、清泄肝火、清瀉心火、寧心解憂、安神定志、養心健脾以及交通心腎。更重要的是,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從郁論治還包含了多種非藥物情志調攝。而這些都是通則不痛、榮則不痛治療原則中所不具備的。

由於不舒則痛與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存在一定的病機聯繫,故舒則不痛在必要時或需聯合運用『通』『榮』的治法。

『不舒則痛,舒則不痛』的關鍵在於提出了無郁不作痛,郁解痛自消的觀點,其內涵無法被『不通則痛,通則不痛』及『不榮則痛,榮則不同』完全囊括,故彌補了痛證病因病機的不足,豐富了針對郁痛的治療方法。

郁痛的臨床特徵

郁痛患者的相關實驗室檢查並無異常發現,但其臨床表現可具有以下特點。

具有因郁致痛的病因特點,疼痛消長因情志波動而變化。如一生氣即發生胃痛、脅痛、頭痛,或精神緊張壓力大時易發生頭痛、偏頭痛。疼痛持續時間及其輕重程度通常與注意力是否分散有關,自我暗示傾向明顯。部分郁痛可能表現為『隱性郁證』,需要醫者嫻熟運用四診技巧見微知著(見本版2018年 6月20日【如何識別隱性郁證】和2018 年8月24日【郁證望聞問切要點】)。

疼痛部位與時間不固定。是指疼痛的部位並不固定,時常變幻不定或呈遊走性,時而此處痛時而彼處痛。疼痛部位界限模糊,難以準確定位,疼痛性質表現多種多樣。

疼痛可同時見於多個部位。據調查,抑鬱症出現疼痛症狀者占92%,有多處疼痛者占76%。少數也可為『某部固定的疼痛』。郁痛幾乎可以發生在全身各個部位,如頭痛、目痛、咽痛、舌痛、胃痛、脅痛、乳痛、心痛、胸痛、肩頸痛、背脊痛、腰痛、腹痛、肛痛、尿痛以及四肢關節肌肉痛等。臨床上發現郁證患者多見頸肩、肩胛部及背部脹痛或僵硬不適。

從郁論治效果明顯。如當運用通法、榮法止痛無效時,需仔細辨認有無郁證或隱性郁證,可試以從郁論治。有報道對慢性痛證患者經治無效而改以三環類抗抑鬱劑治療後,止痛效果顯著,單純暗示鎮痛可使35%患者的疼痛得到緩解。

郁痛的病機

肝藏魂,主疏泄情志;心藏神,主神明與血脈。七情不遂所致痛證,除肝以外亦關乎心。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云:『因勞心過度,遂得腦充血頭疼證。』

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的著名論斷,王冰注曰:『心寂則痛微,心躁則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癢瘡瘍,生於心也。』俗話『心靜自然涼』是說涼熱感覺與人的心理密切相關,疼痛同樣作為主觀感受,何嘗不是如此。疼痛尤其是郁痛之有無及其輕重頗受心境左右,容易受到暗示與自我暗示的影響。如注意力分散時痛微或不覺疼痛,反之則覺痛或疼痛明顯。

國醫大師夏桂成曾提出『心因性痛經』概念,並指出:『對於疼痛劇烈者,加入安降心神之品,有利於加強鎮痛作用。』

郁痛相當於西醫學之『心因性疼痛』。疼痛具有記憶性和暗示性,並不同程度受到心理因素影響。疼痛往往是抑鬱的軀體化表現,抑鬱程度與疼痛出現頻度呈正相關,SAS(焦慮自評量表)和SDS(抑鬱自評量表)得分明顯較正常人群為高。其心理學原因是內心的長期壓抑未能得到解決,轉而歸咎於包括疼痛在內的軀體不適,以便引起周圍人的同情、重視或逃避義務、責任與指責,獲得心理慰藉。這屬於潛意識的心理過程。

西醫學止痛的方法主要包括抗炎、鎮痛、抗抑鬱、抗驚厥、阻斷中樞神經內興奮性穀氨酸受體釋放及鬆弛肌肉五大類,其中抗抑鬱是重要的止痛方法。疼痛和抑鬱間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學基礎。痛覺中樞位於丘腦內,而抑鬱症的發生亦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異常活躍有關。疼痛和情緒變化存在共享的神經迴路及其相關化學物質,如穀氨酸、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多巴胺等神經遞質。這些神經遞質既可被疼痛激活,也可被抑鬱激活。目前已知5-HT和NE在疼痛的產生與調節中起重要作用。位於延髓腹內側區中縫核的5-HT細胞體和源於背側橋段被蓋的藍斑核的NE神經元可投射到多個腦區,向上投射入大腦皮質和邊緣系統,調節情感和軀體功能;向下投射至脊索,抑制痛覺輸入。當5-HT和NE功能紊亂時,向上則不能投射入大腦皮質和邊緣系統,可引起抑鬱心境和軀體症狀;向下則不能投射至脊索,可引起慢性疼痛,結果同時表現出抑鬱狀態和軀體疼痛。慢性疼痛患者腦脊液中5-HT和NE的含量明顯少於正常人,易導致抑鬱的發生;而抗抑鬱藥通過增加5-HT類神經遞質,也可起到鎮痛的作用。

(蔣健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