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難學,所以很多人學不好,用不好。大部分人學習中醫,是教條式的,不會理解,只會照着教科書去『畫瓢』,所以用中醫看病時,總是力不從心,有勁使不出。 中醫非科學論,中醫無用論,存藥棄醫論,大概由此而生。 那麼,如何學習中醫,如何用中醫看病呢?民間中醫余浩先生的文章【學好中醫,最好能拜一兩個草醫為師】值得一看。 文章主題線索,是依據其自身學習中醫,用中醫的經驗『信、求、疑、悟、行』來敘述的。 所謂信,首先就是針對西醫話語權提出的。近代以來,中醫非科學論囂於塵上,中醫是否『科學』其實不重要,因為科學的內涵沒人講得清楚,但是,如果中醫人用中醫來看病,卻還要質疑中醫是不是科學,那麼中醫人肯定是用不好中醫理論的。其次,『信』是針對中醫無用論,存藥棄醫論提出的。西醫進來之前,中醫人看不好病,肯定會認為自己學習不精,但是西醫來了之後,人們不再認為是自身能力的問題,而是中醫理論本身不能治病,能治病的只是中藥。這當然很荒唐,所以余浩先生的文章第一個就提出要『信』中醫。 所謂求,就是要有渴求中醫、中藥理論知識的欲望,欲望是一個人進步的動力。當然,求的欲望是要基於『能用、會用、好用』的前提,只有極少數人對於中醫是出於興趣上的『追求』,而中醫的傳承也往往在於這一部分人。求,用儒家話語來說,是多『學』。 所謂疑,不是說要質疑、懷疑中醫理論知識,而是指要多點問為什麼。中藥能起作用,為什麼?不能起作用,又為什麼?是理論用錯了嗎?還是理論本身沒有就具體情況進一步細化?等等,放在儒家話語裡,就是多『思』。疑與求,實際就是學與思的關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意思就是說,學習理論知識,要經常思考這個知識,如舉一反三,問為什麼等,而思考理論知識,必須要基於自己實證過的理論知識,不能天馬行空,胡亂推測。 所謂悟,就是『實踐檢驗真理』,是『理解了理論知識』之後,對理論知識以實踐去『創新』。放在儒家話語裡,是『知』,知一直被理解為『知識』,這是不對的,知,是智字的古字字形,智的內涵更接近『智力』。 所謂行,就是實踐,實證,學習理論的目的,當然是用,所謂學以致用。但是實踐也不能止於實踐,要『形而上』,將形象的實踐,提升為理論,所以,悟與行,實際上是儒家話語裡的知與行的關係。 余浩先生的文章里,不但概括了『信、求、疑、悟、行』的概念,還具體的進行了分析,實在是新人們入門中醫,學習中醫的思維啟蒙之文。
如何學習中醫之信,要信中醫基礎理論
信,要相信中醫的療效
信,要相信中醫的思維方式
如何學習中醫之求
如何學習中醫之求,多向書本求
如何學習中醫之求,多向草醫求
如何學習中醫之求,求之於自然
如何學習中醫之存疑
如何學習中醫之悟
如何學習中醫之悟,悟於生活
如何學習中醫之悟,取象於各種現象
如何學習中醫之行
如何用中醫看病
如何學習中醫之總結
讀完余浩先生的文章,是不是有種毛塞頓開、淋漓盡致的感覺?如何學習中醫這個疑慮,頃刻之間已然消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