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56|回覆: 0

[中醫入門] 從中醫治病的方法論看中醫的全科性

[複製鏈接]
趙偉民 發表於 2019-12-1 23: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西醫是建立在西方科學這個分科之學之上的,把人體機械地分為多個系統,多個組織器官,多種細胞、多種基因,醫學也變成了一種分科的學問。由於西醫在醫學上占主導地位,這種風氣也傳染到中醫身上,中醫也被機械地分成很多科,什麼內科、外科、針灸、按摩、婦科、兒科等,就連民間中醫的考試也變成了專長考試。更可笑的是,中醫和中藥也分開了,醫不知藥,中藥師不知醫,如此地分科下來,中醫變得奄奄一息了。

中醫之所以出現今天的局面,就和主流的科學界迷信西方科學,進而把中醫當成是偽科學有關,現在中醫的發展早已偏離了傳統,而是逐漸走向了西化,主流的科學界都是從西醫角度來研究中醫的。就拿治病來說,也把西醫『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那一套用在了中醫身上,至於中醫研究,就更西化了,他們研究中藥,不是按照中醫學原理研究中藥的靶子經絡,而是學西醫研究中藥的化學成分,結果幾十年下來,中醫不僅沒有任何發展,相反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倒退。

那麼中醫到底是怎樣治病的呢?要認識這一點,就需要了解中醫背後的基礎理論,它就體現在陰陽五行學說當中。不過,現代人並不理解,原因就在於他們都是站在西方科學角度來研究中醫理論的,這樣一來,陰陽五行成為空洞的哲學概念,一個人理解一個樣,至於誰的更正確,天知道。其實,中西醫分別依附着兩個完全不同的科學體系,西方科學是用幾個基本粒子的不同組合來解釋世界,它走的是一條還原論道路;東方科學是用一種物質的聚散來解釋世界,它走的是一條系統論道路。就陰陽學說來說,它事實上是建立在氣一元論之上的,陰描述的就是氣之聚的狀態,陽描述的就是氣之散的狀態,你把氣這個基礎物質弄沒了,陰陽學說的科學性蕩然無存。不過,如果你站在氣一元論之上來認識,陰陽學說的科學性就來了,它描述的就是物質聚散的規律,物質的聚就是物質系統的產生,物質的散就是物質系統的滅亡,陰陽學說描述的就是物質系統的發展規律。

或許你還是沒有弄清楚這個規律,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吧,它就是『整體決定局部』的大自然規律。陰可以看成是物質系統,陽可以看成是混沌空間,陰的力量是無法與它所依賴生存的混沌空間相對抗的,它要想存在與發展,陰就必須在與陽的對抗中不斷尋求與陰在變化上的統一,陰的變化其實和陽的變化是一一對應的,可以看成是陽的一種縮影。

中醫學就是建立在對這個規律的認識之上的,整體的自然決定局部的人,由此得出疾病的外因是人與自然的矛盾激化,整體的環境決定局部的細胞,由此得出疾病的內因是不平衡引起的整體管理失控。而中醫就是一門恢復整體管理的學問,因為按照整體決定局部的大自然規律,我們只要恢復了整體的管理,病變細胞就會在整體力量的控制下改邪歸正。也就是說,中醫不管治什麼病,它都是一種方法,那就是恢復整體的管理,整體的管理恢復了,百病皆消。

那麼整體是如何來決定局部的呢?原來,在自然界的任何一個物質系統當中,都有一種普遍聯繫方式,它體現了中心要素的意志,通過連續在系統空間某一層次的物質有序和無序周期變換傳遞能量,控制着系統空間中每一個要素的生死存亡。人體的細胞為什麼都按照同樣的基因進行複製,就是因為一種特殊的普遍聯繫方式控制着每一個細胞。人體的細胞為什麼會產生基因變異,則是整體的管理普遍聯繫方式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失真和變形,導致了整體的管理失控。

如何才能夠保證整體的信息在局部得到準確執行呢?它就需要平衡。因為普遍聯繫的本質是通過一種媒介的聚散來傳遞信息,信息的區別僅僅在量上,或者說頻率上的不同,而在質上沒有任何兩樣,如果媒介失去了平衡,信息就會在傳遞的過程中失真和變形,這樣一來,局部感應到的自然變化的信息就無法準確傳遞到管理中心,導致人無法及時順應自然,整體的決策也無法準確地傳遞到局部,導致局部的細胞基因變異。

中醫是如何來保證整體的平衡呢?這就是五行學說。五行和陰陽學說一樣,它是建立在氣一元論之上的,五行不是五種不同的材料,而是同一種材料的五種不同運動形式,它在人體體現地就是五種功能系統,它們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同保證了整體的動態平衡,並使人體不斷與外在世界的變化相平衡,保持着整體的秩序。

因此,陰陽學說是指導疾病治療的方法論,而五行學說則是指導疾病治療的具體方法。中醫就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之上的,不管什麼病,它都是調平衡,或者說人體五個功能系統之間的平衡,功能亢進者瀉之,功能低下者補之,身體平衡了,整體的管理就恢復了,局部的病變也應手而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