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1|回覆: 0

[醫藥臨床] 通里攻下法立論依據

[複製鏈接]
家鄰 發表於 2012-5-21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通里攻下法為邪傳於里、陽明里實內結病變的首選方法。
  陽明內結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病邪不從外解,邪熱、積食、宿滯互結於足陽明胃與手陽明大腸的病變。
  陽明胃腸傳化水谷,需要不斷地受納、傳導和排泄,推陳致新,宜通而不宜滯,宜降而不宜逆,始終保持『胃實而腸虛』、『腸實而胃虛』的瀉而不藏、動而毋靜這一通降下行、節律有序的虛實更替生理狀態。這裡所說的通,就是通暢;降,乃是下降。飲食物由食道人胃,經胃受納、腐熟後下傳腸腑,在這一過程中,胃腸必須保持通暢狀態,才能使食物消化後的食糜、食物殘渣等的運行通暢無阻,故維持其和通順暢的狀態則直接有利於胃腸之氣的推動作用。胃腸的運動特點是泄降,才能使食物腐熟、消化後向下傳送至魄門。通與降的含義固有不同,但二者關係至為密切。有通,才能保持和降;有降,則促進通調。通和降乃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從而維持着陽明胃腸的正常生理活動。所以,胃腸功能恆常無恙,每用『以降為順』、『以通為和』加以概括。
  因此,稟陽偏盛之人,酗酒過度,酣興不懈,或偏嗜肥甘厚味、辛辣炙博之物,積熱於中,胃腸乏調,失於清疏沖和常態,一旦外邪犯表,傳化入里,病邪深入陽明,致所攝入的水谷不能正常地消化腐熟、吸收、傳導,當化者不化,應生者不生,該排泄者不得排泄,於是宿食留積,胃腸滿實,且在胃則胃實,在腸則腸實,胃腸功能交替失職。復因邪熱與胃腸內的宿食、糟粕交相搏結,甚或形成燥屎,阻塞不下,腑熱熏灼,津傷化燥,遂成一派熱實內結之病理變化。張仲景將這一病理狀態高度概括為『胃家實』三字。【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明確指出:『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胃家實』既指出了陽明病的病位在胃腸,也確定了陽明病的病性是熱實。因此,經文揭示了陽明病的主要特徵,突出了陽明病的病機重點在於實。『胃家實』不僅是陽明病的辨證焦點,且是論治的關鍵,故當視其證勢緩急,或峻下、或輕下、或緩下,總以瀉下里實為要則。
  誠然,陽明病乃正邪交搏的極期階段,由於邪盛正旺,機體激發全部抗病力量與邪相爭,邪勢與抗力兩相俱盛,因而功能亢奮,代謝活動亢進,機體反應性增強,發生一種陽熱亢盛、津液受劫、化燥成實,以里熱實證為特徵的病理變化。此若平脈辨證,針對病機,往往一下而就。如果因循失治,坐失良機,致腑濁不下,熱實結聚於里,失下奪外泄之路,則燥熱燔灼,焚津灼液,汲耗真陰,而陰愈傷必熱愈熾,其燥堅里結愈甚,遂之陽熱亢極,真陰欲竭。對此,自應刻不容緩,當機立斷,主以瀉陽救陰,釜底抽薪,變峻下熱實法而為急下存陰法。誠如【傷寒論後條辨】所說:『此等之下,皆為救陰而設,不在奪實。奪實之下可緩,救陰之下不可緩。』
  隨着通里攻下法的廣泛運用,瀉下的意義也已超出通下腑實的範疇。【溫疫論】精闢地論述『可下者(如唇焦燥裂,口臭口渴,鼻如煙煤,潮熱譫語,心煩懊,脘腹痞滿,大便秘結,熱結旁流等)約三十餘症,不必悉具』,可結合脈象、舌象,全面考慮通里瀉下法的運用。同時,提出『因邪熱而致燥結,非燥屎而致邪熱』的論點,故瀉下的目的在於攻逐邪熱,『殊不知承氣本為逐邪而設,非專為結糞而設也。必俟其結糞,血液為熱所摶,變證迭起,是猶養虎遺患』。從而突破須有燥屎結聚方可應用攻下法的一般規律。換言之,邪熱熾盛,必致津傷腸燥,燥屎內結;其燥屎不去,邪無出路,熱不外達,則更耗津灼液。明確邪熱燔灼為本,燥屎結聚為標,主以下法的關鍵乃是針對邪熱之變,亦即只有適時運用通里瀉下之法,直達病所,將其邪熱直接、迅速地排出體外,方能頓挫邪勢,逆轉病機,達到未雨綢繆,彌禍於機先,避免陰亡水竭之變。
  需要指出的是,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萬物所歸,不僅是宿滯糟粕聚積之所,且積飲、濁水、凝瘀尤易容納胃腸,盤踞不去。一旦邪熱內陷,蘊蒸不解,釀成水熱互結、血熱相搏,抑或水飲凝聚,郁而化熱,聚結成實者亦屢見不爽。無疑地均當從通里瀉下入手,因勢利導,瀉熱逐水、破瘀下熱、盪逐水飲外泄。
  據此足見本法的應用範圍甚廣,無論何種病證,一旦發生陽明熱實諸病理變化,出現高熱、神昏、腹滿疼痛等候,即應速投本法,在清滌胃腸,瀉熱泄實的基礎上,復收退熱、蘇神、止痛良效。無怪乎【溫熱逢源】說:『熱結胃腸,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
  顯然,使用本法意在祛邪,既不宜遲,亦不可過早,總以緩急適中,及時為要。特值邪勢猖獗,證情危急重篤之際,選投通里瀉下諸劑務須有膽有識,藥量恰當,寬柔相濟,一下而就,切忌瞻前顧後,惟恐便溏不止,只要邪結下泄,其瀉遂已。假如便下熱臭,可再服一至二劑,以防里結未清,邪滯復聚。
  然而,對於外感初始,表證未解;邪雖陷里,尚未成實;虛寒泄利;腎虛喘促;陰枯痙厥;寒濕發黃;暴脫神昏等,切不可妄下。D4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