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3|回覆: 0

[儒家學說] 【文心雕龍】卷38事類詩解1據事類義援古證今才為盟主學為輔佐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0-14 10: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龍】卷38事類詩解1據事類義援古證今才為盟主學為輔佐
題文詩:
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類義,援古證今.
文王繇易,剖判爻位.既濟九三,遠引高宗,
之伐鬼方;明夷六五,近書箕,不息;
略舉人事,.至若尚書,胤征羲和,
陳政典訓;盤庚誥民,敘遲任言:全引成辭,
以明理也.然則明理,引乎成辭,義舉乎,
人事乃聖,賢之鴻謨,經籍通矩.大畜之象:
君子多識,前言往行;有包於文.觀夫屈原,
屬篇,號依詩經,雖引古事,莫取舊辭.
賈誼鵩賦,,鶡冠之說;相如上林,
撮引李斯,萬分一會.及揚雄之,寫百官箴,
頗酌詩書;劉歆子駿,之遂初賦,歷敘紀傳;
漸漸綜采.崔班張蔡,捃摭經史,華實布濩,
因書立功,後人範式.薑桂因地,辛在本性;
文章由學,能在天資.才自內發,學以外成,
人也或,學飽才餒,其亦,才富學貧.
學貧,事義迍邅;才餒,辭情劬勞,
內外殊分.屬意立文,心與筆謀,才為盟主,
學為輔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學褊狹,
雖美少功.表里相資,古今一也.能薄能通,
所通真情,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窮理明道.
【原文】全文1
事類第三十八  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昔文王繇【易】,剖判爻位。【既濟】九三,遠引高宗之伐,【明夷】六五,近書箕子之貞:斯略舉人事,以征義者也。至若胤征羲和,陳【政典】之訓;盤庚誥民,敘遲任之言:此全引成辭以明理者也。然則明理引乎成辭,征義舉乎人事,乃聖賢之鴻謨,經籍之通矩也。【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亦有包於文矣。  觀夫屈宋屬篇,號依詩人,雖引古事,而莫取舊辭。唯賈誼【鵩賦】,始用鶡冠之說;相如【上林】,撮引李斯之書,此萬分之一會也。及揚雄【百官箴】,頗酌於【詩】、【書】;劉歆【遂初賦】,歷敘於紀傳;漸漸綜采矣。至於崔班張蔡,遂捃摭經史,華實布濩,因書立功,皆後人之範式也。  夫薑桂因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學,能在天資。才自內發,學以外成,有學飽而才餒,有才富而學貧。學貧者迍邅於事義,才餒者劬勞於辭情,此內外之殊分也。是以屬意立文,心與筆謀,才為盟主,學為輔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學褊狹,雖美少功。夫以子云之才,而自奏不學,及觀書石室,乃成鴻采。表里相資,古今一也。故魏武稱張子之文為拙,以學問膚淺,所見不博,專拾掇崔杜小文,所作不可悉難,難便不知所出。斯則寡聞之病也。
【原文分段釋解】1
  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1,援古以證今者也2。昔文王繇【易】3,剖判爻位4,【既濟】九三5,遠引高宗之伐6;【明夷】六五7,近書箕子之貞8:斯略舉人事,以征義者也9。至若【胤征】羲和10,陳【政典】之訓11;【盤庚】誥民12,敘遲任之言13:此全引成辭,以明理者也。然則明理引乎成辭,征義舉乎人事,乃聖賢之鴻謨14,經籍之通矩也15。【大畜】之【象】16,『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17,亦有包於文矣18。觀夫屈、宋屬篇19,號依【詩】人20,雖引古事而莫取舊辭。唯賈誼【鵩賦】21,始用【鶡冠】之說22;相如【上林】23,撮引李斯之【書】24:此萬分之一會也25。及揚雄【百官箴】26,頗酌於【詩】、【書】27;劉歆【遂初賦】28,歷敘於紀傳29:漸漸綜采矣。至於崔、班、張、蔡30,遂捃摭經史31,華實布濩32;因書立功,皆後人之範式也。  
 【譯文】
所謂『事類』,就是在文章本身的寫作之外,利用有關故實來表明意義,引用古事以證明今事。從前周文王作解釋【易經】的卦爻辭,辨析卦爻的位置,在【既濟】卦陽爻的第三位,遠的引到殷高宗討伐鬼方的事;在【明夷】卦陰爻的第五位,近的寫到殷末箕子的貞操:這只是簡要地舉出古人的事跡,用以證明意義的例子。至如【尚書·胤征】所載胤君征討羲和時,舉出夏代【政典】中的教訓;【尚書·盤庚】所載殷王盤庚告誡國人之辭,講到上古賢人遲任的話:這就是完整地引用前人的成辭,用以說明道理的例子。由此可見,引用前人現成的話來說明道理,列舉古人有關事跡來證明意義,這是聖賢對重大問題的議論,更是經典中運用的通則。【易經·大畜】的【象辭】中說,『君子應多多記住前人的言論和行事』,這也有助於文章的豐富。

  考查屈原、宋玉的作品,據說是依照【詩經】的作者而寫的,其中雖講到不少古代的事,卻不採用原來的辭句。到漢初賈誼的【鵩鳥賦】,才開始引用【鶡冠子】中的話;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引用了李斯的【諫逐客書】:這也只是偶然引用罷了。到揚雄寫【百官箴】,就採取【詩經】、【尚書】中的話頗多了;劉歆寫【遂初賦】,更歷述了不少周晉史實:這就逐漸錯綜引用各種古書了。及至東漢的崔駰、班固、張衡、蔡邕等,便搜集種種經書史書,把文章寫得華實滿布;憑藉古書以獲得成就,這方面他們都是後人的典範。  
 【注釋】
1 據事以類義:即據事類以明義。事類:指類似的、有關的故實或言辭。

  2 援:引用。

  3 文王:周文王。繇(zhòu宙)【易】:製作【易經】中的【繇辭】(即【卦辭】和【爻辭】)。【原道】篇曾說:『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繇:抽,指抽出吉凶。

  4 剖判:分析,辨別。爻(yáo搖):【易經】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說明每卦的文字叫【卦辭】,說明每爻的文字叫【爻辭】。相傳『【卦辭】、【爻辭】並是文王所作』(孔穎達【周易正義·論卦辭爻辭誰作】)。

  5 【既濟】:卦名,六十四卦之一,象徵『初吉終亂』。九三:爻位的標誌。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分陽爻、陰爻兩種,以『九』表示陽爻,『六』表示陰爻。陽爻有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陰爻有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九三』表示陽爻第三位。

  6 高宗之伐:『九三』的爻辭是:『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孔穎達疏:『高宗者,殷王武丁之號也。九三處'既濟」之時,居文明之終,履得其位,是居衰未而能濟者也。高宗伐鬼方以中興殷道,事同此爻,故取譬焉。』鬼方:古族名,殷周時活動於今陝西西北地區。

  7 【明夷】:卦名。六五:見注5。

  8 箕子之貞:『六五』的【象辭】是:『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孔疏:『息,滅也。【象】稱明不可滅者,明箕子能保其貞,卒以全身為武王師也。』箕子:殷紂王諸父。紂無道,箕子諫不聽,便佯狂為奴,以保全其貞。

  9 征:證驗。

  10 【胤(yìn印)征】:【尚書】中的篇名(是後人偽造的)。羲和:羲氏、和氏,古代的曆法官。偽【胤征】中說:『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胤:古國名。因羲和沈湎於酒,荒誤農時,胤君奉命征討羲和。

  11 【政典】之訓:偽【胤征】:『【政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偽孔傳:『【政典】:'夏後為政之典籍,若【周官】六卿之治典。」』

  12 【盤庚】:【尚書】中的篇名,有上、中、下三篇,是殷王盤庚告諭國人的文誥。誥:告,告誡。

  13 遲任之言:【盤庚上】:『遲任有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遲任:傳為上古賢人。

  14 鴻謨:大的議謀。

  15 矩:法度。

  16 【大畜】:【易經】中的卦名。【象】:指解釋此卦的【象辭】。

  17 識(zhì志):記住。

  18 包:通『苞』,豐富的意思。【尚書·禹貢】:『草木漸包。』孔傳:『包,叢生。』

  19 屈、宋:屈原、宋玉。屬:綴輯,指寫作。

  20 【詩】人:【詩經】的作者,王逸【楚辭章句序】:『屈原履忠被譖,憂悲愁思,獨依【詩】人之義而作【離騷】。』是為劉勰所本。

  21 賈誼:漢初文學家。【鵩(fǔ扶)鳥】:賈誼的【鵩鳥賦】,載【文選】卷十三。

  22 【鶡(hé曷)冠】:傳為戰國時期楚人鶡冠子的【鶡冠子】。今存【鶡冠子】十九篇多疑為後人偽托,據李善【文選·鵩鳥賦】注,【鵩鳥賦】中用【鶡冠子】的話甚多。如『憂喜聚門兮,吉凶同域』,『越棲會稽兮,句踐霸世』等,均為【鶡冠子】中的原話。

  23 相如:指司馬相如。【上林】:【上林賦】,載【文選】卷八。

  24 撮(cuō搓):取。李斯:秦代政治家,秦始皇的丞相。【書】:指李斯的【諫逐客書】,【文選】卷三十九題作【上書秦始皇】。【上林賦】中的『建翠華之旗,樹靈鼉(tuó陀)之鼓』,即取【諫逐客書】中的『建翠鳳之旗,樹靈鱓之鼓』。

  25 萬分之一會:偶然的會合。

  26 揚雄:字子云,西漢末年文學家。【百官箴】:指揚雄為多種官吏所寫箴文。范文瀾註:『揚雄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不得雲'揚雄【百官箴】」。(【百官箴】之名,起自胡廣)百疑是州之誤。』按:劉勰在【銘箴】篇曾說:『至揚雄稽古,始范【虞箴】,作卿尹、州牧二十五篇。及崔(崔駰父子)、胡(廣)補綴,總稱【百官】。』可見劉勰認為【百官箴】是崔、胡等人補充揚雄之作而成。這個說法也與史實相符。【後漢書·胡廣傳】說:『初,揚雄依【虞箴】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其九箴亡闕,後涿郡崔駰及子瑗,又臨邑侯劉騊駼增補十六篇,廣復繼作四篇,文甚典美,乃悉撰次首目,為之解釋,名曰【百官箴】,凡四十八篇。』據此,所謂『百官』並非實數,總數四十八篇又以揚雄的最多。所以,【古文苑】卷十五,就以揚雄的【光祿勛箴】等,總名為【百官箴】。可見此處未必有誤。
  27 酌:擇善而取。【詩】、【書】:【詩經】、【尚書】。
  28 劉歆:字子駿,西漢文人。【遂初賦】:載【古文苑】卷五。
  29 歷敘於紀傳:【遂初賦序】中說,劉歆『徙五原太守,……經歷故晉之域,感今思古,遂作斯賦以嘆往事而寄己意』。紀傳:泛指史書。本書【諧隱】篇說的『隱語之用,被於紀傳』,與此同意。【遂初賦】中講到周晉史事甚多。
  30 崔、班、張、蔡:崔駰(yīn因)、班固、張衡、蔡邕,均東漢文學家。
  31 捃摭(jùnzhí郡直):摘取,搜集。
  32 布濩(hù戶):散布。【文選·東京賦】:『聲教布濩,盈溢天區。』薛綜註:『布濩,猶散被也。』
  【原文】2
  夫薑桂同地1,辛在本性;文章由學,能在天資。才自內發,學以外成;有學飽而才餒2,有才富而學貧。學貧者,迍邅於事義3;才餒者,劬勞於辭情4:此內外之殊分也。是以屬意立文,心與筆謀,才為盟主5,學為輔佐6。主佐合德,文采必霸7;才學褊狹8,雖美少功。夫以子云之才,而自奏不學9,及觀書石室10,乃成鴻采:表里相資11,古今一也。故魏武稱12:『張子之文為拙13,然學問膚淺,所見不博,專拾掇崔、杜小文14;所作不可悉難15,難便不知所出16。』斯則寡聞之病也。
【譯文】
姜和桂都從地上生長,它們的辛辣卻是其本性決定的;寫好文章要通過學識,創作的才能在於作者的天資。才能由作家內部產生,學識則是從外部積累而成;有的人學識豐富但才力不足,有的人才力較強但學識貧乏。學識貧乏的作者,在引事明義方面比較困難;才力不足的作者,在遣辭達情方面相當吃力:這就是內才外學的區分。所以,命意為文,在心和筆共同謀劃之中,作者的才力起着主要作用,學識則起着輔助作用。如果才力和學識兼善並美,就必然在創作上取得突出成就;如果才力和學識都欠缺,雖有小巧也很難有大的成效。像揚雄那樣有才華的作者,還上奏書說自己學識不足,到他在石渠閣閱讀大量圖書之後,便寫成了優美的文學作品。內才外學相輔而成,古往今來的作者無不如此。所以魏武帝曹操說:『張子的文章其所以拙劣,就由於他學問膚淺,見聞不博,只知拾取崔駰、杜篤的小文章;因此,他的作品不能完全追究,追究起來便不知源頭何在。』
這就是孤陋寡聞的毛病了。
【注釋】
 
 1 桂:木桂,也叫牡桂,味辛。同地:【太平御覽】卷五八作『因地』。【韓詩外傳】卷七:『宋玉因其友見楚襄王,襄王待之無以異,乃讓其友。其友曰:'夫薑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因:由,從。
  2 餒(něi內上):飢餓,這裡指才弱。
  3 迍邅(zhūnzhān諄氈):困難。
  4 劬(qú渠):勞累。
  5 盟主:諸侯盟會之主,這裡指作者的才性在創作中的主要作用。
  6 輔佐:輔助,指作者的學識在創作中的輔助作用。
  7 霸:諸侯之長,喻創作上的成就較高。
  8 褊(biǎn貶)狹:狹小。
  9 自奏不學:揚雄【答劉歆書】中說:『雄為郎之歲,自奏少不得學,而心好沈博絕麗之文,願不受三歲之奉(俸),且休脫直事之繇(yáo搖),得肆心廣意以自克就。有詔可,不奪奉,令尚書賜筆墨錢六萬,得觀書於石渠。如是後一歲,作【繡補】、【靈節】、【龍骨之銘】詩三章。成帝好之,遂得盡意。』(【古文苑】卷十)
  10 石室:即石渠閣,漢代宮中藏書之所。在今西安市西北長安故城內。
  11 表里:即上文所說內才外學。資:憑藉。
  12 魏武:魏武帝曹操。下引曹操的話,原文今不存。
  13 張子:姓張的作者,所指不詳。
  14 拾掇(duō多】:拾取。崔、杜:所指不詳。曹操之前崔、杜二姓同時文人有東漢崔駰、杜篤。
  15 悉:全,盡。難:問難,這裡指追究。
  16 不知所出:指不知本源所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