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5|回覆: 0

[儒家學說] 【顏氏家訓】卷3兄弟篇詩解2娣姒薄義若能恕己換子而撫患則不生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0-26 14:2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氏家訓】卷3兄弟篇解2娣姒薄義若能恕己換子而撫患不生
題文詩:
兄弟不睦,子侄不愛;子侄不愛,群從疏薄;
群從疏薄,僮僕為敵.如此,行路,
其面而,蹈其心也,誰救之哉?人或,
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兄,何其能多,
而不能少.人或,數萬之師,得其死力,
失恩於弟,何其能疏,而不能親.娣姒者也,
多爭之地,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
感霜露,而相思也,日月,之相望也.
況以娣姒,行路之人,處多爭地,鮮能無閒.
所以然者,以當公務,而執私情,處重責而,
懷薄義也;娣姒,恕己而行,換子而撫,
此患不生.仁人博愛,視若己出.人之事兄,
不可不,同於事父,何怨愛弟,不及愛子?
反照不明.沛國劉璡,嘗與兄瓛,連棟隔壁,
瓛呼之弟,數聲不應,良久方答;瓛怪問之,
曰向來未,着衣帽故.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原文】全文
兄弟不睦,則於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群從疏薄,則僮僕為仇敵矣。如此,則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於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於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間者鮮矣。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人之事兄,不可同於事父,何怨愛弟不及愛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沛國劉璡,嘗與兄瓛連棟隔壁,瓛呼之數聲不應,良久方答;瓛怪問之,乃曰:『向來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江陵王玄紹,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愛,所得甘旨新異,非共聚食,必不先嘗,孜孜色貌,相見如不足者。及西台陷沒,玄紹以形體魁梧,為兵所圍;二弟爭共抱持,各求代死,終不得解,遂幷命爾。
【譯文】
     兄弟要是不和睦,子侄就不相愛;子佳要是不相愛,族裡的子侄輩就疏遠欠親密;族裡的子侄輩疏遠不親密,那僮僕就成仇敵了。如果這樣,即使過往的陌生人都可以隨意地欺侮他們,那還有誰來救他呢? 有的人也許能夠結交天下之士,與他們都能友好相處,關係融洽,而對於自己的兄長卻缺乏敬意。 為什麼對那麼多人能夠做到,而對少數的人卻不行呢! 也有的人或許可以統率數萬人的軍隊,能使部屬拼死效力,而對自己的弟弟卻薄情寡恩。 為什麼對關係疏遠的人可以做到,而對關係親密的人反倒不行呢!
     妯娌之間,糾紛最多。與其讓情同手足的兄弟陷入這種是非之地,還不如讓他們各奔東西。 分離之後,他們反而會因感嘆霜露的降臨而相互思念,企盼像各在一方的日月那樣等到相望之時。 何況妯娌本是陌路之人,處在容易發生糾紛的環境裡,互相之間能夠不產生嫌隙的,實在太少了。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各自在面對大家庭的事務時都出以私情,肩負着重大責任卻少講道義。 如果能夠本着仁愛之心去做,把兄弟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樣,那麼這種弊病就不會產生了。
有的人不肯同侍奉父親一樣敬事兄長,又何必埋怨兄長憐愛弟弟不如憐愛自己的兒子呢? 這反而證明了自己的缺乏自知之明。 沛國的劉璡 [jìn] 曾經與哥哥劉瓛 [huán] 住在一起,居室只隔着一堵牆壁。 有一次劉瓛呼叫劉璡,連叫幾聲都沒有應答,過了好一會兒才聽見劉璡答應。 劉瓛感到奇怪,問他原因,劉璡答道:『因為剛才沒有穿戴好衣帽的緣故。』以這樣的態度敬事兄長,就不用擔心哥哥憐愛弟弟不如憐愛自己的兒子了。
    江陵的王玄紹與弟弟王孝英、王子敏,兄弟三人非常友愛。 得到美味或新鮮稀奇的食物,除非兄弟三人聚在一起享用,否則絕對不會一個人先去品嘗。 兄弟三人勤勉盡力都在神態上顯露出來,相見時總感到在一起的日子還不夠似的。 及至西台被攻陷,王玄紹因為體形魁梧,被敵兵圍困,兩個弟弟爭着去抱住他,都要替他去死,但最終未能消解災難,與兄長一同被害。
【原文】集解
兄弟不睦,則子侄〔1〕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2〕疏薄;群從疏薄,則僮僕〔3〕為讎敵矣。如此,則行路〔4〕皆踖其面而蹈其心〔5〕,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6〕,皆有歡愛〔7〕,而失敬於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於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8〕!【注釋】〔1〕盧文弨曰:『子侄,謂兄弟之子也,其緣起,顏氏於風操篇詳之,見卷二,謂晉世已來,始呼叔侄。晉書王湛傳:'濟才氣抗邁,於湛略無子侄之敬。」是也。史記魏其武安侯傳:'田蚡未貴,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侄。」又呂氏春秋亦已有子侄語,是則秦、漢已來即有此稱,互見後注。』案:呂氏春秋見疑似篇,王念孫讀書雜誌余編上,謂史記、呂覽之『子侄』當作『子姓』,此自指先秦之稱謂言之,六朝以來固不爾也,不可泥古以執今。

〔2〕錢馥曰:『群從之從,疾用切,'從」母;集韻、類篇似用切,'邪」母;若子用切,則'精」母,乃曲禮'欲不可從」,論語'從之純如也」之從。』案盧文弨音從,子用切,故錢氏正之。群從,謂族中子弟。

〔3〕僮僕,類說作『兒童』。(奴僕)

〔4〕行路,即下條之『行路人』,漢、魏、南北朝人習用語,猶言陌生人。文選蘇子卿詩:『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隋書李諤傳:『平生交舊,情若弟兄,及其亡沒,杳同行路。』

〔5〕顏本註:『踖,跡、七二音,踏也。』郝懿行曰:『踖,音籍,踐也。』

〔6〕少儀外傳上引跳行另起。

〔7〕愛,宋本作『笑』,各本皆作『愛』,溫公家范七、少儀外傳引俱作『愛』,今從之。

〔8〕器案:北齊書韋子粲傳:『粲富貴之後,遂特棄其弟道諧,令其異居,所得廩祿,略不相及,其不顧恩義如此。』則之推所斥實有所指。紀昀曰:『必如公言,則苟可以不須人救,便不愛亦可矣;聖賢論理,未必如此。』盧文弨曰:『將,子匠切。』
【原文】

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1〕,佇日月之相望也〔2〕。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閒〔3〕者,鮮矣。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4〕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注釋】
〔1〕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即此文所本。

〔2〕之,別解作『以』。文選李陵與蘇武詩:『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

〔3〕盧文弨曰:『閒,古莧反。』

〔4〕執,溫公家范七作『就』。
【原文】

人之事兄,不可同於事父〔1〕,何怨愛弟不及愛子乎〔2〕?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國〔3〕劉璡,嘗與兄瓛〔4〕連棟隔壁,瓛呼之數聲不應,良久方答〔5〕;瓛怪問之,乃曰:『向來〔6〕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注釋】
〔1〕不可同於事父,少儀外傳上、通錄二俱作『不可不同於事父』,溫公家范七作『不同於事父』。今案:不可同於事父,原意自通,林思進先生曰:『爾雅釋言:'猷,肯,可也。」肯、可互訓,此'可」字正作'肯」用。』韓愈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事其兄如事其父,其行不敢有出焉。』蓋本此文。

〔2〕怨,原作『為』,宋本、顏本、朱本、鮑本、汗青簃本俱作『怨』,溫公家范亦作『怨』,今從之。

〔3〕通錄提行另起。趙曦明曰:『續漢書郡國志:'沛國屬豫州。」』

〔4〕趙曦明曰:『南史劉瓛傳:'瓛字子圭,沛郡相人。篤志好學,博通訓義。弟璡,字子璥,方軌正直,儒雅不及瓛,而文採過之。」瓛音桓,璡音津。』器案:劉瓛,南齊書亦有傳。藝文類聚三八引任昉求為劉瓛立館啟云:『劉瓛澡身浴德,修行明經。』文選劉孝標辨命論:『近世有沛國劉瓛,瓛弟璡,並一時秀士也:瓛則關西孔子,通涉六經,循循善誘,服膺儒行;璡則志烈秋霜,心貞昆玉,必亭亭高竦,不雜風塵;皆毓德于衡門,並馳聲於天地。而官有微於侍郎,位不登於執戟,相繼殂落,宗祀無饗。』

〔5〕宋本『答』作『應』。通鑑四八胡註:『毛晃曰:'良,頗也;良久,頗久也。」或曰:良久,少久也。一曰:良,略也,聲輕,故轉略為良。』

〔6〕向來,猶今言剛才。陶淵明輓歌詩:『向來相送人,各已歸其家。』世說新語文學篇:『丞相乃嘆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又:『孫問深公:'上人當是逆家,向來何以都不言?」』知理源所歸。」』又:『孫問深公:'上人當是逆家,向來何以都不言?」』
【原文】

江陵〔1〕王玄紹,弟〔2〕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愛,所得甘旨新異,非共聚食,必不先嘗,孜孜〔3〕色貌,相見如不足者〔4〕。及西台陷沒〔5〕,玄紹以形體魁梧〔6〕,為兵所圍;二弟爭共抱持,各求代死,終不得解,遂幷命〔7〕爾。【注釋】
〔1〕趙曦明曰:『江陵,梁元帝初為荊州刺史所治也。』
〔2〕弟,溫公家范七無此字。
〔3〕廣雅釋訓:『孜孜,■也。』『■,勤務也。』
〔4〕論語鄉黨篇:『其言似不足者。』邢疏:『其言似不足者,下氣怡聲,似如不足者也。』器案:此文謂兄弟三人雖勤勉不怠,相見仍有做得不夠之感。
〔5〕通鑑一四四胡註:『江陵在西,故曰西台。』趙曦明曰:『梁書元帝紀:'承聖元年冬十一月景(丙)子,世祖即皇帝位於江陵。三年九月,魏遣柱國萬紐、于謹來寇,反者納魏師,世祖見執,西魏害世祖,遂崩焉。」』案:西台亦見慕賢篇。
〔6〕盧文弨曰:『史記留侯世家索隱:'蘇林云:『梧音忤。』蕭該云:『今讀為吾,非也。』」顏師古注漢書張良傳:'魁,大貌也;梧者,言其可驚梧。」』器案:『驚梧』當作『驚悟』。
〔7〕幷命,謂相從而死也。後漢書公孫瓚傳:『瓚表紹罪狀云:'紹又上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貢,橫責其錢,錢不備畢,二人幷命:紹罪八也。」』三國志張紘傳注引吳書:『合肥城久不拔,紘進計曰:'古之圍城,開其一面,以疑眾心;今圍之甚密,攻之又急,誠懼幷命戮力,死戰之寇,固難卒拔。」』世說賢媛篇注引漢晉春秋:『後殺經,並及其母。將死,垂泣謝母,母顏色不變,笑而謂曰:'人誰不死!往所以止汝者,恐不得其所也;今以此幷命,何恨之有!」』晉書卞壼傳:『弘訥重議卞壼贈諡云:'賊竣造逆,戮力致討,身當矢旝,再對賊鋒,父子幷命,可謂破家為國,守死勤事。」』周書庾信傳:『哀江南賦云:'才子幷命,俱非百年。」』是幷命為漢、魏、南北朝人習用語。亦有作『並命』者,太真外傳二:『國忠大懼,歸謂姊妹曰:'我等死在旦夕,今東宮監國,當與娘子等並命矣。」』集韻四十靜:『並,幷,或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