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02|回覆: 0

[中醫理論]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中醫診斷學原理—中醫診斷學極其內涵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紀永臣 發表於 2022-1-18 08: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
第六章  中醫診斷學原理
第四節  中醫診斷學極其內涵
一、基本概念
1、診斷學
診斷學是運用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疾病進行診斷的一門學科。是臨床各專業學科的重要基礎。診斷學是從醫者入門的基礎,其知識和能力終身享用。
2、中醫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是世界上最早診斷學說,是醫學行為科學化的開山之作,對後世所有醫學以及現代醫學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中醫診斷學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脾胃論】等為核心,構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中醫臨床診斷原理、方法及經驗積累。即使是中醫從業者臨床診斷手冊,也是學習中醫人員入門的基礎學說。
3、中醫診斷學的主要任務
(1)歸納總結中醫診斷治療經驗,建立規範化的人體疾病與外在症狀之間的規律,為疾病診斷提供中醫業內人士公認的知識體系。
(2)不斷研究科學的診斷方法,繼承和傳遞中醫臨床診斷經驗。
(3)肩負起高效培養中醫人才的重任。
二、中醫診斷學的核心要素
規範的臨床診斷標準是中醫診斷學的核心任務之一,由此可以簡化中醫師臨床診斷的複雜性。一個規範的虛擬病證系統和與之相對應的標準方劑系統,可以將中醫師臨床診斷的精力集中於病症的識別與辯證方面,使得中醫臨床診斷工作更具標準化與程序化。對於提高臨床診斷效率和準確率大有好處,這都是現代工程控制論才具備能力。
中醫診斷學核心要素包括:中藥材藥性體系,標準病證—配套方劑體系,辯證方法體系,病症—病徵辨識與轉換體系,診斷方法體系等5個方面。其中:
1、中藥材藥性體系
中醫診斷學臨床專著中雖然少有中藥材藥性專論,而且中藥自身也有專門論述中藥材及藥性的專著,諸如【神農本草經】之類的書籍,但中藥材藥性確實由中醫診斷學確定。
我們在有關中藥材藥性研究過程曾經分析過,中藥的藥性包含其生物學藥性、虛擬藥性、配伍藥性和組方藥性等,而中藥材的虛擬藥性跟隨中醫診斷學的發展而改變。諸如【黃帝內經】的出現才使中藥有了虛擬藥性的定義,【傷寒論】的出現,都使中藥的虛擬藥性發生重大改變。與之配套出現了【神農本草經】和【雷公炮灸論】等。
中藥材的藥性體系由中醫診斷學定義。
2、標準病證—配套方劑體系
標準病證—配套方劑體系是中醫診斷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其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其一是標準化的病證大全,此舉統一了病證類別和標準,使得中醫診斷有章可循;其二是與之對應的典型方劑體系,每一個標準的病證都會有一至數個推薦使用的典型方劑,規範了治療方案,使得病證治療有章可循。
標準病證—配套方劑體系是中醫診斷學的一大創舉,由此把中醫病理學研究和中醫方劑學研究轉移給更高層次的學者,中醫臨床只負責病證辨識,極大的減輕了臨床中醫師的工作量,加快了臨床診斷的效率。
中醫診斷學給每一個標準病證,都與之配套一個或數個典型方劑;中醫診斷學每一個辯證體系,有集成了眾多、數量固定的標準病證大全。由此匯成標準病證—配套方劑體系。
3、辯證方法體系
中醫診斷學的辯證方法有很多,原則上說每一個中醫專著都是一個獨立的辯證體系,但這些辯證方法基本源於【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系統。根據中醫病理學五因說,我們推薦五臟生理失衡適用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辯證之法,傷寒溫熱疾病適用六經辯證之法,脾胃失和適用脾胃論辯證之法,其他雜病適用金匱要略辯證之法,神志紊亂病症主要是心理疏導。
4、病症—病徵辨識與轉換體系
所謂的病症就是人體患病狀態的體外症狀,包括身體外部症狀,脈象、舌象等,這些症狀的表述都與中醫病理學研究密切相關。隨着中醫診斷學的發展與標準病證體系的細化,同樣的病症會賦予不同的病徵定義。因此病症—病徵體系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也是中醫診斷學中最具活力、最複雜的內容之一。
5、診斷方法
所謂的中醫診斷方法就是:望、聞、問、切四法。
三、中醫診斷學發展歷程
1、以生理平衡為核心的中醫診斷系統
【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構成。原為兩本相互獨立的醫書,直到漢朝時期才合稱為【黃帝內經】。但【素問】與【靈樞】均為中醫診斷專著,【素問】與中藥療法相配套,【靈樞】與針灸療法相配套,整合為一部【黃帝內經】也算合理。
【黃帝內經】的問世是中醫歷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嶺,標誌着以生理平衡為核心的中醫診斷體系的建立,中醫從此由經驗學說轉變為科學學說。
【黃帝內經】的問世也意味着醫術傳承體系的建立,使得能夠掌握中醫技術的『中醫師』數量成幾何倍增加,中醫開始惠及和服務普通民眾。
2、以病理學為核心的中醫診斷系統
(1)六經辯證體系
六經辯證體系的發明人是張仲景,他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其病變部位,寒熱趨向,邪正盛衰,而區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經病。也就是所謂的『傷寒經病邪走經, 六經路徑辯證清, 太陽頭項強痛緊, 陽明面赤額痛行,少陽暴聾目赤痛, 太陰腹滿肢痛頻, 少陰喉腫五方治, 厥陰吐涎痛顛頂』。
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其中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為基礎。所以說六經病證基本上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
六經辯證體系是繼陰陽五行體系之後又一個重要的病症分析工具,意義重大。
3、【脾胃論】的出現健全了中醫診斷體系
脾胃不和的觀點是金元時期的李杲提出,脾胃論以【黃帝內經】『人以水谷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氣為本」的思想為基礎,着力闡發『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機理論,倡導培補脾土、潛降陰火的治則思想,形成較為系統的脾胃內傷病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
【脾胃論】的出現是專門針對不內外病因的診斷系統,使得中醫診斷系統針對『三因說』都有了各自的診斷體系,健全了中醫診斷體系。


來自學社: 中醫基礎研究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