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卷30非命(下)1宗聖安危治亂存乎上之為政非謂有命 題文詩: 子墨子曰:凡出言談,則必可先,立儀而言. 不先立儀,而言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焉, 我以為雖,有朝夕辯,必將終未,可得從定, 言有三法.所謂三法:有考之者,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惡乎考之?考先聖事;惡乎原之? 察眾人之,耳目之情,惡乎用之?發為政國, 觀察其中,萬民之利.此謂三法.故昔三代, 聖王禹湯,文武方為,政乎天下,之時曰必, 務舉孝子,勸之事親,尊賢良人,教之為善. 出政施教,賞善罰暴.以為若此,天下之亂, 將可得治;社稷之危,將可得定.若以不然, 昔桀所亂,湯則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 當此之時,世不渝而,民不易也,上變政而, 民改其俗.存乎桀紂,而天下亂,存乎湯武, 而天下治.天下之治,湯武之力;天下之亂, 桀紂之罪.以此觀之,安危治亂,存乎上之, 為政豈可,謂有命哉!故禹湯文,武方為政, 乎天下之,時曰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 勞者得息,亂者得治.遂得光譽,令聞天下. 豈可為命!故以其力.今賢良人,尊賢人而, 好功道術,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賞下得, 萬民之譽,遂得光譽,令聞天下.亦豈以為, 由其命哉!又以為力.我命由我,不由命定. 【原文】1 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談,則必可而不先立儀而言。若不先立儀而言,譬之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焉也,我以為雖有朝夕之辯(2),必將終未可得而從定也,是故言有三法。何謂三法?曰: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惡乎考之?考先聖大王之事;惡乎原之?察眾之耳目之請(3),惡乎用之?發而為政乎國,察萬民而觀之。此謂三法也。故昔者三代聖王禹、湯、文、武,方為政乎天下之時,曰:『必務舉孝子而勸之事親,尊賢良之人而教之為善。』是故出政施教,賞善罰暴。且以為若此,則天下之亂也,將屬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將屬可得而定也。若以為不然,昔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當此之時,世不渝而民不易,上變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紂而天下亂,存乎湯、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湯、武之力也;天下之亂也,桀、紂之罪也。若以此觀之,夫安危治亂,存乎上之為政也,則夫豈可謂有命哉!故昔者禹、湯、文、武,方為政乎天下之時,曰:『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遂得光譽令問於天下。夫豈可以為命哉!故以為其力也。今賢良之人,尊賢而好功道術,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賞,下得其萬民之譽,遂得光譽令問於天下。亦豈以為其命哉!又以為力也。 【注釋】
(1)此篇與【非命上】意同。(2)辯:通『辨』。(3)請:通『情』。 【譯文】 墨子說:『凡發表言論,則不能不先立標準再說。如不先立標準就說,就好象把測時儀器放在運轉的陶輪上。我認為雖有早、晚的區分,但必然終究得不到一個確定的時間。所以言論有三條標準。』
什麼是三條標準?答道:有考察的,有本原的,有實踐的。怎麼考察呢?考察先代聖王的事跡;怎麼推求本原呢?要推求眾人聽見所聞的實情;怎麼付諸實踐呢?於治國中當作政令,觀察萬民來評論它。這就是三條標準。 所以古時候三代的聖王禹、湯、文、武,剛主持天下政事時,說:必舉拔孝子而鼓勵侍奉雙親,尊重賢良而教導人們做善事。所以公布政令實施教育,獎賞善良懲罰凶暴。認為這樣,混亂的天下,將可以得到治理;危險的社稷將可得到安寧。如果認為不是這樣,古時桀時的混亂,湯治理了;紂時的混亂,武王治理了。那個時候,世界、人民都沒有改變,君王改變了政務而人民改變了風俗。在桀、紂那裡則天下混亂,在湯武那裡則天下治理。天下得到治理是湯武的功勞;天下的混亂是桀紂的罪過。如以此來看,所謂安、危、治理、混亂,在於君上的施政;那麼怎麼可以說是有命呢?所以古時禹湯文武剛開始在天下執政時,說:必須使飢餓的人能吃上飯,寒冷的人能穿上衣服,勞作的人能夠休息,混亂的得到治理。這樣他們獲得了天下人的讚譽和好評。怎能認為是命呢?應該認為是他們的努力的原因。現在賢良的人,尊重賢人而喜好治國的道理方法,所以上面得到王公大人的獎賞,下面得到萬民的稱譽,這就得到天下人的稱譽好評。怎能認為是他們的命呢?也是他們的努力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