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卷37魯問詩解3忠臣諫上匡邪尚同觀其志功非以其好 題文詩; 魯君嬖人,死也魯人,為之誄文,魯君乃因, 悅而用之.墨子聞曰:誄者以道,死人之志; 因悅用之,猶以來首,從其服也.魯陽文君, 謂墨子曰:有語我以,忠臣者令,之俯則俯, 令仰則仰,處則能靜,呼則應可,謂忠臣乎? 子墨子曰:令俯則俯,令仰則仰,是似影也; 處則能靜,呼則能應,是似響也;君將何得, 於能響哉?若以翟之,所謂忠臣,上有過則, 微之以諫;己有善則,訪之上而,無敢以告; 外匡其邪,而入其善;尚同而無,下比是以, 美善在上,怨讎在下;安樂在上,憂戚在臣. 此翟所謂,忠臣者也.魯君謂曰:我有二子, 一人好學,一人好分,人財孰以,為太子可? 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為賞,與為是也; 釣者之恭,非為魚賜;餌鼠以蟲,非愛之也; 吾願主君,合其志功,而觀之焉.至觀觀情, 觀其真情,非以其好.魯人有因,子墨子而, 教其子者,其子戰死,父讓墨子.子墨子曰: 子欲吾之,教子之子,今學成矣,戰而死而, 子慍吾而,猶欲糶糴,讎則慍也.豈不費哉!
【原文】3魯君之嬖人死,魯人為之誄,魯君因說而用之(8)。子墨子聞之曰:『誄者,道死人之志也。今因說而用之,是猶以來首從服也。』(9)魯陽文君謂子墨子曰:『有語我以忠臣者,令之俯則俯,令之仰則仰,處則靜,呼則應,可謂忠臣乎?』子墨子曰:『令之俯則俯,令之仰則仰,是似景也(10);處則靜,呼則應,是似響也。君將何得於景與響哉?若以翟之所謂忠臣者,上有過,則微之以諫(11);己有善,則訪之上,而無敢以告。外匡其邪,而入其善。尚同而無下比,是以美善在上,而怨讎在下;安樂在上,而憂戚在臣。此翟之所謂忠臣者也。』魯君謂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學,一人者好分人財,孰以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為賞與為是也。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吾願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觀焉。』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12),其子戰而死,其父讓子墨子(13)。子墨子曰:『子欲學子之子,今學成矣,戰而死,而子慍,而猶欲糶糴,讎則慍也。豈不費哉(14)!』
【注釋】(8)這二句當作:『魯人為之誄,魯君因說而用之。』說:通『悅』。誄: 追述死者功德的祭文。(9)來:即氂,氂牛。( 就像用狸(野貓)駕車,比喻不勝任。)(10)景:通『影』。(11)微:伺察。(12)學:讀作『斆』,教的意思。(13)讓:責備。(14)費:為『悖』之借字。 【譯文】 魯國國君的愛妾死了,魯國人阿諛國君,為她寫了誄文,魯國國君看了很高興,就採用了。墨子聽到這件事,說:『誄文,說明死人的心志。現在因為高興採用了它,這就象用氂牛的頭來做衣服一樣。』
魯陽文君對墨子說:『有人把'忠臣」的樣子告訴我:叫他低下頭就低下頭,叫他抬起來就抬起來;日常居住很平靜,呼叫他才答應,這可以叫做忠臣嗎?』墨子答道:『叫他低下頭就低下頭,叫他抬起來就抬起來,這好象影子;日常居住很平常,呼叫他才答應,這就好象回聲,你將從象影子和回聲那樣的臣子那裡得到什麼呢?我所說的忠臣卻象這樣:國君有過錯,則伺察機會加以勸諫;自己有好的見解,則上告國君,不敢告訴別人。匡正國君的偏邪,使他納入正道,崇尚同一,不在下面結黨營私。因此,美善存在於上級,怨仇存在於下面,安樂歸於國君,憂戚歸於臣下。這才是我所說的忠臣。』
魯國國君對墨子說:『我有兩個兒子,一個愛好學習,一個喜歡將財物分給人家,誰可以作為太子?』墨子答道:『這還不能知道。二子也許是為着賞賜和名譽而這樣做的。釣魚人躬着身子,並不是對魚表示恭敬;用蟲子作為捕鼠的誘餌,並不是喜愛老鼠。我希望主君把他們的動機和效果結合起來進行觀察。』
魯國有一人因與墨子有關係,而使墨子教學他的兒子。他兒子戰死了,父親就責備墨子。墨子說:『你要讓我教你的兒子,現在學成了,因戰而死,你卻怨恨我;這就象賣出買進糧食,糧食賣出去了卻怨恨一樣,難道不荒謬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