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題文詩:
貞觀初年,唐太宗謂,於侍臣曰:為君之道, 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 股以啖腹,腹飽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 其身未有,身正影曲,上治下亂;朕每思傷, 其身也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 若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 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 萬姓解體,怨讟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 不敢縱逸.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聖哲, 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也昔, 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對以,修身之術; 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對曰:未聞身治, 而國亂者;陛下所明,實同古義.貞觀二年, 太宗問曰:何謂為之,明君暗君?魏徵對曰: 君所以明,由兼聽也;所以暗者,由偏信也. 詩經有云:先民有言,詢於芻蕘.唐虞之理, 昔辟四門,明其四目,達四聰故,聖無不照, 共鯀之徒,故不能塞;靖言庸回,不能惑也. 秦二世則,隱藏其身,捐隔疏賤,偏信趙高, 天下潰叛,而不得聞.梁武帝亦,偏信朱異, 侯景舉兵,向闕而竟,不得知也.隋煬帝偏, 信虞世基,諸賊攻城,剽邑而亦,不得知也. 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其貴臣,不得壅蔽, 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於是,甚善其言.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讟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聖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陛下所明,實同古義。』譯文貞觀初年,唐太宗對臣子們說:『做君主的法則,必須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損害百姓來奉養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填飽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端正自身,絕不會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彎曲,上頭治理好了而下邊發生動亂的事。我常想能傷身子的並不是身外的東西,而都是由於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釀成災禍。如果一味貪圖口腹之慾,沉溺於音樂女色,欲望越多危害就越大,既妨礙政事,又擾害百姓。如果再說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話來,就更會弄得人心渙散,怨言四起,眾叛親離。每當我想到這些,就不敢放縱取樂貪圖安逸。』諫議大夫魏徵對答說:『古代聖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從自身入手,才能遠而推及一切事物。過去楚莊王聘用詹何,問他治理好國家的要領,詹何卻用加強自身修養的方法來回答。楚莊王再問他治理國家該怎麼辦,詹何說:「沒有聽到過自身治理好而國家會發生動亂的。」陛下所明白的,實在符合古人的道理。』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徵曰:『何謂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詩】云:「先民有言,詢於芻蕘。」昔唐、虞之理,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以聖無不照,故共、鯀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則隱藏其身,捐隔疏賤而偏信趙高,及天下潰叛,不得聞也。梁武帝偏信朱異,而侯景舉兵向闕,竟不得知也。隋煬帝偏信虞世基,而諸賊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譯文貞觀二年,唐太宗問魏徵說:『什麼叫做聖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聖明,是因為能夠兼聽各方面的話;其所以會昏暗,是因為偏聽偏信。【詩經】說:「古人說過這樣的話,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徵求意見。」過去唐堯、虞舜治理天下,廣開四方門路,招納賢才;廣開視聽,了解各方面的情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因而聖明的君主能無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鯀這樣的壞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語也無法迷惑他。秦二世卻深居宮中,隔絕賢臣,疏遠百姓,偏信趙高,到天下大亂、百姓背叛,他還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異,到侯景興兵作亂舉兵圍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馬攻掠城邑時,他還是不知道。由此可見,君主只有通過多方面聽取和採納臣下的建議,才能使顯貴大臣不能蒙上蔽下,這樣下情就一定能上達。』太宗很讚賞他講的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