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卷2論政體詩解4聖哲施化不疾而速人心淳樸化性起偽 題文詩:貞觀七年,與秘書監,魏徵從容,論自古治, 理政得失,太宗因曰:當今大亂,之後造次, 不可致化.征曰不然,人在危困,則憂死亡; 凡憂死亡,則思致化;思化則人,易教然則, 亂後易教,猶飢易食.唐太宗曰:善人為邦, 百年然後,勝殘去殺;大亂之後,將求致化, 寧可造次,而望之乎?魏征對曰:此據常人, 不在聖哲;聖哲施化,上下同心,人應如響, 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為難,三年成功, 猶謂其晚.君以為然.封德彝等,疑而對曰: 三代以後,人漸澆訛,秦任法律,漢雜霸道, 皆欲化而,不能豈能,化而不欲?若信征說, 恐敗亂國.征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 帝道則帝,王道則王,在於當時,所治理也, 化之而已.考之載籍,可得而知.黃帝蚩尤, 七十餘戰,其亂甚矣,既勝之後,便致太平. 九黎亂德,顓頊征之,既克之後,不失其化. 桀為亂虐,而湯放之,在湯之代,既致太平. 紂為無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 若言人漸,澆訛不及,純樸至今,應為鬼魅, 寧可復得,而教化耶?德彝無以,難之然咸, 以為不可.太宗每每,力行不倦,數年之間, 海內康寧,突闕破滅,謂群臣曰:貞觀初人, 皆異論雲,當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而惟, 魏徵勸我.既從其言,不過數載,華夏遂寧, 遠戎賓服.突厥自古,以來常為,中國勍敵, 今酋長並,帶刀宿衛,部落皆襲,衣冠使我, 遂至於此,皆魏徵力.顧謂征曰:玉有美質, 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其與,瓦礫不別. 若遇良工,即為萬代,之寶朕雖,無美質為, 公所切磋,勞公約朕,以仁義弘,朕以道德, 使朕功業,至此公亦,足為良工.情生萬物, 萬物有情,真情本有,聖賢真情,化性起偽. 【原文】
貞觀七年,太宗與秘書監魏徵從容論自古理政得失,因曰:『當今大亂之後,造次不可致化。』征曰:『不然,凡人在危困,則憂死亡;憂死亡,則思化;思化,則易教。然則亂後易教,猶飢人易食也。』太宗曰:『善人為邦百年,然後勝殘去殺。大亂之後,將求致化,寧可造次而望乎?』征曰:『此據常人,不在聖哲。若聖哲施化,上下同心,人應如響,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為難,三年成功,猶謂其晚。』太宗以為然。封德彝等對曰:『三代以後,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皆欲化而不能,豈能化而不欲?若信魏徵所說,恐敗亂國家。』 征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在於當時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載籍,可得而知。昔黃帝與蚩尤七十餘戰,其亂甚矣,既勝之後,便致太平。九黎亂德,顓頊征之,既克之後,不失其化。桀為亂虐,而湯放之,在湯之代,既致太平。紂為無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若言人漸澆訛,不及純樸,至今應悉為鬼魅,寧可復得而教化耶?』德彝等無以難之,然咸以為不可。太宗每力行不倦,數年間,海內康寧,突闕破滅,因謂群臣曰:『貞觀初,人皆異論,雲當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徵勸我。既從其言,不過數載,遂得華夏安寧,遠戎賓服。突厥自古以來常為中國勍敵,今酋長並帶刀宿衛,部落皆襲衣冠。使我遂至於此,皆魏徵之力也。』顧謂征曰:『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若遇良工,即為萬代之寶。朕雖無美質,為公所切磋,勞公約朕以仁義,弘朕以道德,使朕功業至此,公亦足為良工爾。』 【譯文】 貞觀七年,唐太宗和秘書監魏徵漫談自古以來的治理國家的得失時說:『如今大亂之後,不能急於實現大治。』魏徵說:『不對。大凡人在危難困苦的時候,就憂慮死亡,憂慮死亡就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下太平就容易進行教化。因此大動亂之後容易教化,正像飢餓的人對飲食容易滿足。』太宗說:『賢明的人治理好國家需要百年之久,才能消滅殘虐,廢除殺戮。大亂之後,要想大治,怎可在短期內做到呢?』魏徵說:『這話是對一般人說的,並不能用在聖明的人身上。如果聖明的人來施行教化,上下同心,人們就會像回聲那樣迅速響應,事情不求快也會很快推行下去,一年就見成效,看來並非難事,三年成功,還該說太晚了。』太宗認為魏徵說得對。封德彝等人對太宗說:『夏、商、周三代以後,百姓日漸浮薄奸詐,所以秦朝專用法律治國,漢朝以仁義雜用刑法治國,都是想教化好百姓,但沒有成功,怎麼會是可以教化卻不去做呢?如果相信了魏徵的話,恐怕要敗亂國家。』
魏徵說:『五帝、三王治國並沒有把百姓掉換過就能把他們教化好,施行帝道就成其為帝,施行王道就成其為王,關鍵在於當時治理者施行了教化而已。請看古書上的記載就可以知道。從前黃帝與蚩尤作戰七十多次,已亂得很厲害,而打勝以後,就能很快太平起來。九黎作亂,顓頊出兵征討,平定以後,仍不失其為治世。夏桀昏亂淫虐,商湯把他趕走,在湯統治之時就實現了太平。商紂專干無道的事情,周武王便起兵討伐,到他兒子周成王在位時,也實現了太平。如果說百姓日漸浮薄奸詐,再也不會淳樸,那到現在都應變得和鬼魅一樣,還能施行教化嗎?』封德彝等人想不出什麼話來辯駁,可是還認為魏徵的話行不通。太宗堅持推行教化,毫不懈怠,幾年之間,天下康復安定,突厥被打敗臣服,因而太宗對群臣說:『貞觀初年,人們頗有異議,認為當今必不能搞帝道、王道,只有魏徵勸我推行。我聽了他的話,不過幾年,就做到中原安寧、邊遠的外族臣服。突厥從來就是中原的強敵,如今突厥的首領卻佩刀值宿禁衛,部落也跟着穿戴中國衣冠。使我取得這樣的成就,都是魏徵的功勞。』又回頭對魏徵說:『玉雖有美好的本質,但藏在石頭裡,沒有好的工匠去雕琢研磨,那就和瓦塊碎石沒有什麼區別。如果遇上好的工匠,就可以成為流傳萬代的珍寶。我雖沒有好的本質被你雕琢研磨,多虧你用仁義來約束我,用道德來光大我,使我能有今天這樣的功業,你也確實是一個良好的工匠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