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卷6君臣鑑戒詩解1主納忠諫臣進直言須相匡諫善始克終 題文詩: 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亂, 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合契, 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 不可得也;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 至如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 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 朕與卿等,可得不慎,毋為後嗤!以史為鑑. 貞觀四年,太宗論隋.魏徵曰臣,往在隋朝, 聞有盜發,隋煬帝令,於士澄捕.但有疑似, 苦加拷掠,枉承賊者,二千並令,同日斬決. 大理丞之,張元濟怪,試尋其狀,乃有六七, 盜發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 不勝苦痛,自誣行盜.元濟因此,更事究尋, 二千人內,惟有九人,逗遛不明;官諳識者, 就九人內,四人非賊.有司以帝,已令斬決, 遂不執奏,並而殺之.太宗嘆曰:非是煬帝, 無道臣下,亦不盡心;須相匡諫,不懼誅戮, 之危豈得,惟行諂佞,苟求悅譽?君臣如此, 何得不敗?朕賴公等,共相輔佐,是以遂令, 囹圄空虛.願公等者,善始克終,恆如今日! 【原文】
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朕與卿等可得不慎,無為後所嗤!』
【譯文】
貞觀三年,唐太宗對侍臣說:『無論國家安定還是混亂,安全還是危險,君臣都應該同舟共濟。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夠直言進諫,那麼君臣之間就會非常默契,這是自古以來治國所重視的方法。如果君主賢明,而臣子卻不匡正輔佐,想要不亡國,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 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煬帝,他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進言,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最後國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殺死。這個慘痛的教訓離我們並不遠,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謹慎嗎?我們不能被後人所恥笑啊。』 【原文】
貞觀四年,太宗論隋日。魏徵對曰:『臣往在隋朝,曾聞有盜發,煬帝令於士澄①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賊者二千餘人,並令同日斬決。大理丞②張元濟怪之,試尋其狀。乃有六七人,盜發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勝苦痛,自誣行盜。元濟因此更事究尋,二千人內惟九人逗遛③不明。官人有諳識者,就九人內四人非賊。有司以煬帝已令斬決,遂不執奏,並殺之。』太宗曰:『非是煬帝無道,臣下亦不盡心。須相匡諫,不進誅戮,豈得惟行諂佞④,苟求悅譽⑤?君臣如此,何得不敗?朕賴公等共相輔佐,遂令囹圄⑥空虛。願公等善始克終,恆如今日!』
【注釋】
①於士澄:原為隋將,後降唐。
②大理丞:大理,大理寺,即最高法院。大理丞,隋時大理寺的副職。
③逗遛:地址不明,形跡可疑。
④諂佞(nìnɡ):奉承,諂媚。
⑤悅譽:得到君上的歡心和稱譽。
⑥囹圄(línɡ yǔ):監獄。
【譯文】
貞觀四年,唐太宗談論隋朝統治的時候,魏徵對答說:『我過去在隋朝,曾聽說有盜竊案發生,煬帝派於士澄追捕。只要發現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認自己是盜賊的有二千多人,隋煬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斬決。大理丞張元濟感到奇怪,試查有關案件的文書,竟有六七人在盜竊案發生的那天,原先就關押在別的地方,盜案發生後才放出來,可也被審問拷打,受不了痛苦,自己屈認行盜。張元濟因此再進行推究,這二千人中只有九個人當時行蹤不清楚。官吏中有熟悉這些人的,證明九個人里有四個不是盜賊。有關部門因為煬帝已下令斬決,就不把真相上奏,結果把這兩千人統統殺掉。』太宗說:『這不僅是隋煬帝暴虐無道,臣下們也不盡心辦事。他們應當匡正諫諍,不怕有殺身之禍,怎能一味諂媚奉迎,不講原則地去討皇上的歡心和稱譽。隋朝君臣都是這樣,怎麼能不失敗?我依靠你們共同輔佐,就能使監獄空無一人。希望你們能善始善終,常像今天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