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卷7擇官詩解4尚書政本選眾授能非才莫舉妄加妨賢唯才是舉 題文詩:
貞觀十一,年治書侍,御史劉洎,以為左右, 丞宜特加,精簡上疏,之曰臣聞,尚書萬機, 實為政本,伏尋此選,授任誠難.是以八座, 比於文昌,二丞方於,鎖管車轄,爰至曹郎, 上應列宿,苟非稱職,竊位興譏.伏見比來, 尚書省之,詔敕稽停,文案壅滯,臣誠庸劣, 請述其源.貞觀之初,未有僕令,省務繁雜, 倍多於今.左丞戴胄,右丞魏徵,曉達吏方, 質性平直,事應彈舉,無所迴避,而陛下又, 假以恩慈,自然肅物.百司匪懈,抑此之由. 及杜正倫,續任右丞,頗亦厲下.比者綱維, 不舉並為,勛親在位,器非其任,功勢相傾. 凡在官寮,未循公道,雖欲自強,先懼囂謗. 如是所以,郎中予奪,惟事咨稟;尚書依違, 不能斷決.糾彈聞奏,故事稽延,案雖理窮, 仍更盤下.去無程限,來不責遲,一經出手, 便涉年載.或有希旨,失情或有,避嫌抑理. 勾司以案,成為事了,不究是非;尚書用便, 僻為奉公,莫論當否,互相姑息,惟事彌縫. 況且擇官,選眾授能,非才莫舉,天工人代, 焉可妄加?至於懿戚,元勛但宜,優其禮秩, 或年高耄,或病智昏,既無益於,時宜當置, 之以閒逸.久妨賢路,殊為不可.將救茲弊, 宜精簡尚,書左右丞,左右郎中.如並得人, 自然綱維,備舉亦當,矯正趨競,豈惟息其, 稽滯也哉!上疏奏尋,以劉洎為,尚書左丞. 貞觀十三,年時太宗,謂侍臣曰:聞太平後, 必有大亂,而大亂後,必有太平.大亂之後, 即是太平,之運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 賢才公等,既不知賢,朕又不可,遍識日復, 一日而無,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舉何如? 魏徵對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 為難自知,誠亦不易;愚暗人皆,矜能伐善, 恐長澆競,之風不可,令其自舉.品行是舉. 【原文】
貞觀十一年,治書侍御史劉洎以為左右丞宜特加精簡,上疏曰:『臣聞尚書萬機,實為政本①,伏尋此選,授任誠難。是以八座比於文昌②,二丞方於管轄,爰至曹郎,上應列宿,苟非稱職,竊位興譏。伏見比來尚書省詔敕稽停,文案壅滯,臣誠庸劣,請述其源。貞觀之初,未有令、仆③,於時省務繁雜,倍多於今。而左丞戴胄、右丞魏徵並曉達吏方,質性平直,事應彈舉,無所迴避,陛下又假以恩慈,自然肅物④。百司匪懈⑤,抑此之由。及杜正倫續任右丞,頗亦厲下。比者綱維不舉,並為勛親在位,器非其任,功勢相傾。 凡在官寮,未循公道,雖欲自強,先懼囂謗⑥。所以郎中⑦予奪,惟事咨稟⑧;尚書依違⑨,不能斷決。或糾彈聞奏,故事稽延,案雖理窮,仍更盤下。去無程限,來不責遲,一經出手,便涉年載。或希旨⑩失情,或避嫌抑理。勾司(11)以案成為事了,不究是非;尚書用便僻為奉公,莫論當否,互相姑息,惟事彌縫。且選眾授能,非才莫舉,天工人代(12),焉可妄加?至於懿戚元勛,但宜優其禮秩,或年高及耄,或積病智昏,既無益於時宜,當置之以閒逸。久妨賢路,殊為不可。將救茲弊,且宜精簡尚書左右丞及左右郎中。如並得人,自然綱維備舉,亦當矯正趨競,豈惟息其稽滯哉!』疏奏,尋以洎為尚書左丞。
【注釋】
①政本:施政的根本。②文昌:星官名。③令、仆:指尚書令和僕射。
④肅物:整肅,和順。⑤匪懈:不敢懈怠。⑥囂謗:浮薄的誹謗。
⑦郎中:官名。唐代在六部各設四司,每司置郎中一人主事。
⑧咨稟:請示匯報。⑨依違:猶豫不決,模稜兩可。
⑩希旨:觀望、順從上司的旨意。
(11)勾司:審案的官吏。
(12)天工人代:指君主代天理物,官員所做的事都是天事。
【譯文】 貞觀十一年,治書侍御史劉洎認為尚書左、右丞的人選應當特別精心挑選,上疏說:『臣知道尚書省日理萬機,是施政的中樞,這裡人員的選用任命,確實很不簡單。所以左、右僕射和六部長官好比是天上文昌宮內的眾星,左右二丞好像是鎖管車轄,這些官員以及下至曹郎,也與上天的星宿相應,如果不能稱職,占了位置會引起譏評。我看到近來尚書省承受詔敕後擱下來不迅速執行,文書案卷堆積不及時處理,我雖庸劣無能,也請讓我講一講這種現象的由來。在貞觀初年,沒有任命尚書令和左右僕射,當時尚書省里公務繁雜,比今天成倍地多,左丞戴胄、右丞魏徵,都辦事熟練,公平正直,事情有問題就予以指責,從不迴避。陛下對他們又信任愛護,自然能整肅綱紀。各個部門之所以不敢懈怠,就是任人得當的緣故。到杜正倫繼任右丞,也能夠對下面嚴格要求。近來之所以綱紀不整,都是由於勛舊親戚占據了位置,既無才能勝任,又憑功勳倚仗勢力互相傾軋。 其他官僚,也不能秉公辦事,即使想有所振作,又會先因畏懼爭吵毀謗而退縮。所以一般事務都由郎中定奪,遇到難事就都向上面請示;尚書也模稜兩可,不能決斷,有些糾察彈劾的案件應該上奏,也故意拖延,事情雖已弄得很清楚,仍然盤問下屬。公文發出去沒期限,回覆來遲了也不指責,事情一經交辦,就拖上成年累月。有的只迎合上邊的旨意而不考慮是否和實情相符,有的為了避免嫌疑而不管是否在理。辦案的部門只求辦成就了事,不追究是非;尚書把逢迎諂媚作為奉公守法,不管對錯,互相姑息,有了問題但求掩蓋。而且官職應該從眾人中選拔有才能的授予,沒有才能就不應舉薦,官是代上天辦事,怎能隨便叫人來做?至於親戚元勛,只能給他們優厚的禮遇,他們有的高年老耄,有的因久病而理智不清,在當前既已做不出貢獻,就應讓他們休息去安度晚年。讓他們長期在位阻礙進用賢能的途徑,這是極不恰當的。為糾正這類弊端,應先精心挑選尚書左、右丞和左、右郎中,如果都用上稱職的人,自然綱紀確立,還能糾正那種奔走爭官做的歪風,這豈止是解決辦事拖拉啊!』奏章送了上去,不久便派劉洎做尚書左丞。
【原文】
貞觀十三年,太宗謂侍臣曰:『朕聞太平後必有大亂,大亂後必有太平。大亂之後,即是太平之運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賢才。公等既不知賢,朕又不可遍識①,日復一日,無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舉,於事何如?』魏徵對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為難,自知誠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②,恐長澆競③之風,不可令其自舉④。』
【注釋】
①遍識:一一考察。
②矜能伐善:以為自己有才能而忌恨別人。
③澆競:輕浮地競爭。
④自舉:自我舉薦。
【譯文】 貞觀十三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我聽說,太平之後必然天下大亂,大亂之後,必然又復歸太平。大亂之後,即是太平之運。要想使國泰民安,只有任用賢才。你們既然不知道賢才,我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這樣下去是永遠得不到賢才的。現在我下令讓人才自我推薦,你們看怎麼樣呢?』魏徵回答說:『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別人很不容易,了解自己就更為艱難。並且愚昧無知的人,都自以為了不起,時常打擊比自己有才能的人。這樣恐怕會助長世人攀比競爭的不良風氣,我認為陛下不可這樣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