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7|回覆: 0

[其他] 【貞觀政要】卷17誠信詩解1君者政源詐道不用德禮誠信國之大綱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1 13: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7誠信詩解1君者政源詐道不用德禮誠信國之大綱
題文詩:
貞觀初年,有上書請,去佞臣者,太宗謂曰:
朕所任皆,以為賢卿,知佞者誰?對曰臣居,
草澤不的,知佞者請,陛下佯怒,以試群臣,
,不畏雷霆.直言進諫,則是正人,
順情阿旨,則是佞人.太宗,封德彝曰:
流水清濁,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猶水,
君自為詐,欲臣行直,是猶源濁,而望水清,
理不可得;朕常以為,魏武帝多,詭詐深鄙,
魏武為人,如此豈可,堪為教令?謂上書人,
曰朕欲使,大信行於,天下不欲,詐道訓俗,
卿言雖善,朕所不取.貞觀十年,魏徵上疏,
曰臣聞為,國之基必,資於德禮,君之所保,
惟在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心,德禮形則,
遠人斯格.德禮誠信,國之大綱,在於君臣,
父子不可,斯須而廢.孔子曰君,使臣以禮,
事君.又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文子: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
誠在令外.然而倘若,言而不信,言無信也;
令而不從,令無誠也.不信之言,無誠之令,
為上敗德,為下危身,雖在顛沛,之中君子,
之所不為.無信不立,言而有信,真情精誠.
【原文】

貞觀初,有上書請去佞臣者,太宗謂曰:『朕之所任,皆以為賢,卿知佞者誰耶?』對曰:『臣居草澤,不的知佞者,請陛下佯怒以試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進諫,則是正人,順情阿旨,則是佞人。』太宗謂封德彝曰:『流水清濁,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猶水,君自為詐,欲臣下行直,是猶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為人,如此,豈可堪為教令?』謂上書人曰:『朕欲使大信行於天下,不欲以詐道訓俗,卿言雖善,朕所不取也。』
【譯文】
貞觀初年,有人上書請求斥退皇帝身邊那些佞邪的小人,唐太宗對上書的人說:『我任用的人,都認為他是賢臣,你知道佞臣是誰嗎?』那人回答說:『我住在民間,的確不知道誰是佞臣。請陛下假裝發怒,來試一試身邊的大臣們,如果誰不怕雷霆之怒,直言進諫,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誰一味依順陛下,不分曲直地迎合皇上的意見,那就是佞邪的人。』唐太宗回頭對封德彝說:『流水是否清濁,關鍵在於源頭。君主是施政的源頭,臣民就好比流水,君主自行欺詐妄為,卻要臣下行為正直,那就好比是水源渾濁而希望流水清澈,這是根本辦不到的。我常常認為魏武帝曹操言行多詭詐,所以很看不起他的為人,現在如果讓我也這麼做,不是讓我效仿他嗎?這不是實行政治教化的辦法!』於是,唐太宗又對上書的人說:『我要使誠信行於天下,不想用詐騙的行為損壞社會風氣,你的話雖然很好,但我不能採納。』

【原文】

貞觀十年,魏徵上疏曰:臣聞為國之基,必資於德禮,君之所保,惟在於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心,德禮形則遠人斯格①。然則德禮誠信,國之大綱,在於君臣父子,不可斯須②而廢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然而言而不信,言無信也;令而不從,令無誠也。不信之言,無誠之令,為上則敗德,為下則危身,雖在顛沛之中,君子之所不為也。
【注釋】

①格:來,至。意謂信服,歸順。

②斯須:須臾,一會兒。

【譯文】
貞觀十年,魏徵上疏說:

臣聽說國家的基礎,在於道德和禮教;國君地位的保障,在於誠實信用。有了誠信,就不會產生二心。實行德政,邊遠的人民也會來歸順。由此可見,德、禮、誠、信是國家的綱領,貫穿在君臣、父子關係中,一刻也不能偏廢。所以孔子說:『君王以禮對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還說:『一個人終有一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國家就無法存立。』文子說:『說出話來能夠使人相信,是因為說話之前已經取信於人,發出令來能夠得到執行,是因為命令之中含有誠意。』說了卻不做,是言而無信,接受了命令卻不執行,是沒有誠意,如果是君王,就會敗壞名聲,如果是臣下,就會危及生命。因此,即使身不由己,處境艱難,君子也不會做有失誠信的事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