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0|回覆: 0

[其他] 【鹽鐵論】卷47世務詩解1大夫:必擊匈奴文事武備文學:去武行文廢力尚德仁義導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28 21: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47世務詩解1大夫:必擊匈奴文事武備文學:去武行文廢力尚德仁義導之
題文詩:
大夫:諸生妄言!議者令可,詳用無徒,
守椎車語,滑稽而不,,漢有匈奴,
譬木有蠹,如人有疾,倘若不治,以深.
故謀臣當,以為擊奪,以困極之.諸生言以,
德懷之此,有其語而,不可行也.諸生上無,
以似三王,下無以似,近秦,有司可舉,
而行當世,安蒸庶而,寧邊境乎?境保民安,
文學:昔齊桓公,內附百姓,外綏諸侯,
存亡接絕,天下從風.其後齊國,德虧行衰,
葵丘之會,振而矜之,叛者九國.春秋刺其,
不崇德而,崇力,任德,強楚告服,
遠國不召,而自至也;任力,近者不親,
小國不附.此其效也.上觀三王,之所以昌,
下論秦,之所以亡,中述齊桓,所以興由,
去武行文,廢力尚德,關梁,除障塞以,
仁義導之,則北垂無,寇虜之憂,中國無干,
戈之事矣.德力兼顧.大夫:事不豫辨,
不可應卒.內無備不,可以禦敵.詩經有:
誥爾民人,謹爾侯度,用戒不虞.故有文事,
必有武備.昔宋襄公,信楚不備,以取大辱,
焉身執囚,而國幾亡.雖有,誠信之心,
不知權變,危亡之道.春秋之書,不與夷狄,
之執中國,為其無信.匈奴貪狼,因時而動,
乘可而發,飆舉電至.欲以,誠信之心,
金帛之寶,信無義詐,猶親跖蹻,而扶猛虎.

【題解】『世務』,即『當世之務』的意思。本篇是大夫和文學就如何對待匈奴的侵擾問題展開辯論。文學反對抗擊匈奴的正義戰爭,胡說什麼『任力則近者不親,小國不附』,宣揚對入侵者要『去武行文,廢力尚德,罷關梁,除障塞,以仁義導文』,這樣,就可以達到『北垂無寇虜之擾,中國無干戈之事』了。
大夫則明確指出『諸生言以德懷之,此有其語而不可行也』。認為『內無備,不可以禦敵』,提出『故有文事,必有武備』的正確主張,把加強戰備看成是『當世之務』。
  【原文】
大夫曰:諸生妄言!議者令可詳用①,無徒守椎車之語②,滑稽而不可循③。夫漢之有匈奴,譬若木之有蠹④,如人有疾,不治則以深⑤。故謀臣以為擊奪以困極之。諸生言以德懷之,此有其語而不可行也。諸生上無以似三王,下無以似近秦,令有司可舉而行當世,安蒸庶而寧邊境者乎⑥?【注釋】
①詳:周備。
②椎車之語:這裡指過時的沒有用的話。椎車,見【非鞅篇】注釋。
③滑稽:指能言善辯,混淆是非。循:原作修,今據陳遵默說校改。循,捉摸。
④蠹(d)):蛀蟲。
:同浸,逐漸。
⑥蒸:眾。蒸庶,眾多百姓的意思。
【譯文】
大夫說:你們的話太荒謬了!我們討論應該周詳有用,不要白白地死守一些過時無用的空話,是非混淆而不可捉摸。漢朝有匈奴的侵擾,就好像樹木長了蛀蟲,人有疾病一樣,不趕快醫治就會逐漸惡化。所以有謀略的大臣認為應該攻擊奪取匈奴,使其陷入極端的困境。而你們這些儒生卻說要用仁德去感化他們,這只能是嘴上說說,實際上是行不通的。你們這些儒生遠點講沒有像三王那樣的賢德,近點講又沒有像秦始皇那樣的功業,卻還要讓官吏推薦你們並在當世實行你們的主張,這怎麼能安定百姓而使邊境安寧呢?
  【原文】
文學曰:昔齊桓公內附百姓,外綏諸侯,存亡接絕①,而天下從風②。其後,德虧行衰,葵丘之會③,振而矜之,叛者九國④。【春秋】刺其不崇德而崇力也⑤。故任德,則強楚告服⑥,遠國不召而自至⑦;任力,則近者不親,小國不附⑧。此其效也。誠上觀三王之所以昌,下論秦之所以亡,中述齊桓所以興,去武行文,廢力尚德,罷關梁,除障塞,以仁義導之,則北垂無寇虜之憂⑨,中國無干戈之事矣。【注釋】
①存亡:挽救將要滅亡的國家。接絕:接繼已滅亡的國家。【公羊傳·僖公十七年】:『桓公
嘗有繼絕存亡之功。』何休註:『繼絕,謂立僖公也。存亡,謂存邢、衛、杞。』
②從風:像風一樣順從,比喻服從之快。指各諸侯尊齊桓公為霸主。
③葵丘之會:齊桓公建立霸權後,公元前651 年在葵丘(今河南省蘭考縣境)和諸侯會盟,歷史上稱為葵丘之會。
④【公羊傳·僖公九年】:『九月戊辰,諸侯盟於葵丘。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何危爾?貫澤之會,桓公有憂中國之心,不召而至者江人黃人也。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矜之者何?猶曰莫我若也。』
⑤【春秋】刺之:指上引【公羊傳】:『危之也』云云而言。
⑥告服:表示服從。強楚告服,指齊桓公召陵之盟言,事見【公羊傳·僖公四年】。
⑦遠國不召而自至:指『貫澤之會,江人黃人不召而至』言,見上注。
⑧『近者不親』二句,指『叛者九國』言,見上注。
⑨北垂:北部邊境。
【譯文】
文學說:從前齊桓公對內親附百姓,對外安撫諸侯,興滅國,繼絕世,所以天下的人都很快地順從他。後來他的仁德衰敗,在葵丘和諸侯會盟時,驕橫拔扈,致使很多諸侯國叛離了他。【春秋】上指責他不崇尚仁德而崇尚武力。所以,當他施行仁德時,那麼強大的楚國也表示服從,連遠方的國家也不請而來;當他任用武力時,那麼附近的諸侯也不會親近他,連小國也不歸附了。這就是任德和任力的不同效果啊。如果我們認真地觀察古代三王是怎樣昌盛的,研究近代秦國是怎樣滅亡的,分析兩者之間的齊桓公是怎樣興起的,就應該不用武力,實行禮義,廢除暴力,崇尚仁德,撤消關卡,拆除邊防工事,用仁義去開導匈奴,那麼北部邊境就沒有匈奴侵擾的憂患,中原地區也就沒有戰事了。
  【原文】
大夫曰:事不豫辨①,不可以應卒②。內無備,不可以禦敵。【詩】云:『誥爾民人,謹爾侯度,用戒不虞③。』故有文事,必有武備④。昔宋襄公信楚而不備⑤,以取大辱焉,身執囚而國幾亡。故雖有誠信之心,不知權變⑥,危亡之道也。【春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⑦,為其無信也。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飆舉電至⑧。而欲以誠信之心,金帛之寶,而信無義之詐,是猶親跖、而扶猛虎也⑨。【注釋】
①豫:同『預』。辨:同『辦』。
②應:應付。卒(c)):同『猝』,突然。
③這是【詩經·大雅·抑】文。誥:告訴。侯度:諸侯所守的法度。戒:防備,警戒。不虞:
預料不到的事情。
④【穀梁傳·襄公二十五年】:『古者,雖有文事,必有武備。』【史記·孔子世家】:『有
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⑤信,原作倍,今據張敦仁說校改。宋襄公信楚而不備:春秋時,宋國國君宋襄公與楚成王會
盟於孟(今河南省睢縣東南),不帶軍隊,毫無防備,結果被楚俘虜,國家幾乎滅亡。事見【公羊傳·僖
公二十一年】。
⑥權變:隨機應變。
⑦【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執宋公以伐宋。孰執之?楚子執之。曷為不言楚子執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此句原作『【春秋】不與夷、狄中國為禮』,今據張敦仁說校改。
⑧飆:狂風。
⑨跖、蹻,見【力耕篇】注釋。
【譯文】
大夫說:事情不預先做好準備,就不能應付突然事變。國內不做好戰爭的準備,就不能抵禦敵人的進攻。【詩經】上說:『告訴你們的老百姓,要謹慎地遵守諸侯的法度,以便警戒意外的事情發生。』所以,有文治也必須要用武力的準備。從前宋襄公過於相信楚國,和楚國會盟而不加戒備,因此蒙受極大的恥辱,自身被囚,連國家也幾乎滅亡。所以,雖然有一片誠心,但不知道隨機應變,這就是走向危險和滅亡的道路。【春秋】上不讚許夷、狄俘虜中原諸侯王的行動,就是因為他們不講信用。匈奴像狼那樣貪得無厭,等待時機發動進攻,像狂風閃電般的襲擊。而你們卻想用誠信之心,用多給金帛財寶的辦法,相信他們毫無信義的詐騙,這就好像親近跖、蹻這樣的人而扶助猛虎一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