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4|回覆: 0

[其他] 【鹽鐵論】卷53論鄒詩解1大夫:鄒子弘道秦欲牧胡而朝萬國文學:知大義秦亡國不如守小計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2 19: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53論鄒詩解1大夫:鄒子弘道秦欲牧胡而朝萬國文學:知大義秦亡國不如守小計
題文詩:
大夫:鄒子也,晚世,儒墨不知,
天地之弘,昭曠之道,將一曲而,欲道九折,
守一隅而,欲知萬方,猶無准平,欲知高下,
無規矩而,欲知方圓.推大聖,終始之運,
以喻王公,先列中國,名山通谷,以至海外.
所謂中國,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縣,
神州而分,為九州絕,陵陸不通,乃為一州,
有大瀛海,圜其外此,所謂八極,天地際焉.
禹貢亦著,山川高下,原隰不知,大道之徑.
故秦欲達,九州而方,瀛海牧胡,而朝萬國.
諸生,畦畝之慮,閭巷之固,未知天下,
義也.文學:使,禹為司空,
平水土,隨山刊木,定高下,而序九州.
鄒衍非聖,作怪誤熒,惑六國君,以納其說.
此春秋所,謂匹夫熒,惑諸侯者.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近者不達,焉知瀛海?
故無補於,用者之事,君子不為;無益於治,
君子不由.三王信正,經道而德,光於四海;
戰國,嘉言而破,亡如丘山.昔秦始皇,
已吞天下,欲並萬國,於是亡其,三十六郡,
欲達瀛海,失其州縣.知大義,如斯不如,
守小計也.君之正己,真心誠意,情懷天下.
【題解】本篇大夫引鄒衍『大九州』之說,為政府拓土開疆的政策進行辯護,並證明賢良文學眼界之狹陋。而文學則『守畦畝之慮,間巷之固』,以為『知大義』『不如守小計』,並以秦『欲並萬國,而亡其三十六郡』來反駁。
  【原文】
    大夫曰:鄒子疾晚世之儒墨(1)。不知天地之弘(2),昭曠之道(3),將一曲而欲道九折(4),守一隅而欲知萬方(5),猶無准平而欲知高下(6),無規矩而欲知方圓也。於是推大聖終始之運(7),以喻王公(8),先列中國名山通谷(9),以至海外。所謂中國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10),名曰赤縣神州(11),而分為九州(12)。絕陵陸不通(13),乃為一州,有大瀛海圜其外(14)。此所謂八極,而天地際焉(15)。【禹貢】亦著山川高下原隰(16),而不知大道之徑(17)。故秦欲達九州而方瀛海(18),牧胡而朝萬國(19)。諸生守畦畝之慮(20),閭巷之固(21),未知天下之義也。【注釋】
(1)鄒子:即鄒衍(『鄒』亦作『騶』),戰國時齊臨淄人。適梁,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側行■(拂也)席。如燕,昭王擁彗(帚也)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作【主運】。見【史記·孟荀列傳】。晚世:近代。
(2)弘:廣大的意思。
(3)昭曠:明顯空闊。
(4)一曲:一段曲折。比喻知識淺薄。九折:迂迴曲折。比喻深奧的道理。
(5)守一隅:堅持一偏之見。隅,角落。
(6)准平:指測量水平的儀器。
(7)推:推論,闡發。大聖終始之運:即鄒衍所著書名。【史記·孟荀列傳】:『騶衍..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漢書·藝文志·陰陽家】有【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史記·封禪書】也說他著有【終始五德之運】,今皆不傳。
(8)喻:曉喻,開導。
(9)先列,原作列士,今據張敦仁說校改。
(10)『十』下原脫『一』字,今據張敦仁說校改。
(11)赤縣神州:古代中國的代稱。
(12)『州』原作『川』,今據張敦仁說校改。華氏本,攖寧齋鈔本及【困學紀聞】十引正作『州』。
(13)絕:隔絕。
(14)瀛海:就是海。
(15)地,原作下,今從張敦仁據【吏記】校改。際:交界或靠邊的地方,這裡作動詞用。
(16)禹貢:【尚書】篇名,我國最早的地理書。
(17)大道:指通往九州的道路。徑:途徑。
(18)方:指航行。
(19)牧胡:以匈奴地為牧場,指征服匈奴。
(20)畦(qi)畝:田畝,這裡指田地。慮:思慮,謀劃。
(21)固:固陋,執一不通。
【譯文】
大夫說:鄒衍憎恨近代儒墨之徒,認為他們不知道天地的廣闊,不明白深遠的道理,有一點兒膚淺的知識就想論述深奧的道理,堅持一偏之見反而想知道四面八方的情況,好像沒有水平儀而想知道高低,沒有圓規、曲尺而想知道方和圓一樣。於是鄒衍推論出『五德終始』說,以便開導諸侯王公。他先排列了中國的名山大谷,一直到海外。所謂中國,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名叫赤縣神州,而且中國分成九個州。天下凡是山陵陸地不能通達了,就是一州,外邊有大海圍繞着。這就是我們說的八方極遠的地方,天地交界的地方。【禹貢】也記載了山川高低高原沼澤,但不知道往大九州的途徑。所以秦始皇想到達大九州去,派人航行海洋,並且要征服匈奴,讓千萬個國家都來朝拜。你們儒生只知道幾畝地的事,死守着幾家幾戶的短見,不知道天下的大道理啊。
  【原文】
      文學曰:堯使禹為司空(1),平水土,隨山刊木(2),定高下而序九州。鄒衍非聖人,作怪誤,熒惑六國之君以納其說(3)。此【春秋】所謂『匹夫熒惑諸侯』者也(4)。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神(5)?』近者不達,焉能知瀛海?故無補於用者,君子不為;無益於治者,君子不由(6)。三王信經道(7),而德光於四海(8);戰國信嘉言(9),而破亡如丘山(10)。昔秦始皇已吞天下,欲並萬國,亡其三十六郡(11),欲達瀛海,而失其州縣。知大義如斯,不如守小計也。【注釋】
(1)司空:古代官名,掌管土木水利工程。堯使禹為司空,見【尚書·舜典】及【史記·夏本紀】。
(2)【漢書·地理志上】:『隨山■木。』師古曰:『'■」古'刊」字也。..言禹隨山之形狀,而刊斫其木以為表記。』
(3)『熒』字原無,【史記·索隱】、【正義】都有,今據補訂。【莊子·齊物論·釋文】:『熒,疑惑也。』
(4)【公羊傳·定公十年】何休註:『孔子曰:'匹夫而熒惑諸侯者誅。」於是誅侏儒,首足異處。』又見【史記·孔子世家】。
(5)這是【論語·先進篇】文。
(6)不由:不用。
(7)經道,正統的道德。
(8)光,讀為廣。
(9)嘉言:好聽的話。
(10)而破亡如丘山:原作『破亡而泥山』,義不可通。『而字據上句例,當在句首,因傳抄誤植,又脫去『如』字,『丘山』為本書習用語,『丘』與『尼』字俗書『■』形相近,因誤為『■』,繼又誤為『泥』也。『泥山』無義。
(11)【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曰:'天下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
【譯文】
文學說:堯用禹做司空,平治水土,隨行山之形狀,砍木為標誌,確定地形高低,把中國劃分為九個州。鄒衍不是聖人,用奇談怪論迷惑六國的國君來採納他的學說。這正是【春秋】上所說的『小人迷惑諸侯』的那種人。孔子說:『不能侍奉活人,怎麼能侍奉鬼神呢?』近的都不通達,哪裡還能知道什麼大海的事?所以,無益於用的事,君子是不做的;無益於治的事,君子是不用的。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信仰正統的道德,因此他們的恩德廣布四海;戰國時期的君主相信好聽的話,結果國破家亡像丘山倒塌一樣。從前秦始皇已經吞併天下,還想吞併萬國,結果把自己的三十六郡也丟了;他想到大海以外去,結果失掉了自己的州縣。如此知道大義,真不如固守小計為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