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仁2治國之本【文子】詩解(通玄真經注卷之十) 題文詩: 至情至神,至神自生,生生不息,人能尊生, 雖其富貴,養不傷身,雖其貧賤,利不累形. 先祖遺爵,必重失之;至德至生,生由來久, 今輕失之,至失自失.貴以身治,以寄天下, 愛以身治,以托天下.治國之本,本在治身, 身治國治,身亂國亂.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至道至妙,至修自修,故道可道,非常道也, 其名可名,非常名也.聖主真情,真情牧民, 使民以時,至敬至慎,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天地之間,善即吾畜,不善吾讎,民自親上. 夏商之臣,反讎桀紂,願臣湯武,宿沙之民, 自攻其君,歸神農氏,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真情之治,修身養性,正心誠意,情懷天下, 以民為本,好民所好,利民所利,情通天人. 正文: 老子曰:能尊生,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受先祖之遺爵,必重失之所由來之矣,而輕失之,豈不惑哉。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矣。 文子問治國之本。 老子曰:本在於治身,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身亂而國治也。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道之所以至妙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於父,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文子問曰:何行而民親其上? 老子曰:使之以時而敬慎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天地之間,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讎也,昔者夏商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宿沙之民,自攻其君,歸神農氏,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分段解釋: 老子曰:能尊生,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受先祖之遺爵,必重失之;所由來之矣,而輕失之,豈不惑哉。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矣。 (默希子注) 老子曰:能尊生,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雖日費萬金不恣口以害生,雖家無儋石不苟求以傷德,可謂能尊生矣。今受先祖之遺爵,必重失之;生之所由來久矣,而輕失之,豈不惑哉。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承先人遺業而失之者,必由輕失。故不責於己,無以托天下也。
參考譯文: 文子認為:能夠以生為尊貴之事,就知道雖然富貴而不能過度贍養,反而可能傷心害身,雖然貧賤,只需裹腹蔽體,也不以逐利而拖累形體。現在的人,接受了先祖遺留的爵位,又整天耽心害怕失去爵位,可是生命的由來已經非常久遠了(比之爵位而言),但是人卻輕易就放棄對生命的熱愛,這是不是真的讓人迷惑的事情呢,所以老子曰:『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文子問治國之本。 老子曰:本在於治身,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身亂而國治也。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道之所以至妙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於父,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默希子注)
文子問治國之本,老子曰:本在於治身。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身亂而國治者未有也。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身苟未治,而況國哉?道之所以至妙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於父。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常道無名,可名非道。故言論之所不及,父子莫能相傳也。 參考譯文:
平王問治理國家的根本方法。文子說: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君王能夠自己修身養性,沒有聽說過君王能夠修心養性、積恩厚德而國家卻治理得混亂不堪的,而君王不能夠修心養性,還能夠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的事情,也從來沒有發生過,所以老子說『修之身,其德乃真』,就是說治國應該以君王修身養性為本。大道之所以至微至妙難以參透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道理父親不能直接傳授給子女,子女也無法直接從父親那裡繼承得到,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文子問曰:何行而民親其上? 老子曰:使之以時而敬慎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天地之間,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讎也,昔者夏商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宿沙之民,自攻其君,歸神農氏,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默希子注)文子問曰:何行而民親其上。老子曰:使之以時,而敬慎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天地之間,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讎也。昔者夏商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宿沙之民,自攻其君,歸神農氏。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可畏非君,可畏非善。 參考譯文: 平王問:君王應該怎麼做,才能讓人民愛戴自己的君王呢?文子說:按照時節使用人民,而且要有恭敬謹慎的態度和可信親切的儀表,同時在治理國家時,做到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認真對待一切,從而能夠慎始善終。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那麼在天地之間,一切善良美好的人和事我都極力養育,一切不善的人和事,都是我的仇人,所以過去在夏商之時的大臣們,一齊反對桀紂,而臣服於湯武,宿沙的人民,因為國君無道只好自攻其君,而歸順於神農氏,所以老子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