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能指正我們過失的人,要倍加珍惜
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開汝心以沃我心,如服藥,必瞑眩極,其病乃除。欲其出切言以自警也。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跣必視地,足乃無害。言欲使為己視聽也。惟暨乃僚,罔弗同心,以匡乃辟。與汝並官,皆當倡率,無不同心,以匡正汝君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 金,刀劍之類的武器。霖,三日雨。如果製作刀劍,就用您作我的磨刀石;如果要渡過大河,就用您作我的船和槳;如果歲逢大旱,就用您作我的甘霖雨露。請開啟您的心智,來澆灌我的心田吧! 這是高宗用三個形象的比喻,希望傅說成為自己的股肱之臣,以他的智慧輔弼自己治理國家。 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開汝心以沃我心,如服藥,必瞑眩極,其病乃除。欲其出切言以自警也。 瞑眩,令人憤悶的意思。瘳,愈。如果用藥不到憤悶至極,疾病就不能痊癒。開汝心以沃我心,如服藥,必瞑眩極,其病乃除。欲其出切言以自警也。開啟你的心,澆灌我的心,就像吃藥,必憤悶到極點,病才可痊癒。說這句話是希望傅說能說出急切直言,用來自警。 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跣必視地,足乃無害。言欲使為己視聽也。 跣,光腳踩在地上。如果光腳行走而不察看地面,腳會因此受傷。跣必視地,足乃無害。言欲使為己視聽也。赤腳行走必須看清地面,腳才不會受傷。這是說希望傅說能成為自己的眼目和耳朵,幫助自己察視觀聽。 惟暨乃僚,罔弗同心,以匡乃辟。與汝並官,皆當倡率,無不同心,以匡正汝君也。 暨,與。希望你及你的同僚,無不同心協力,來匡正你們的君主。與汝並官,皆當倡率,無不同心,以匡正汝君也。與你一起為官的同僚,都應當率先倡率,無不同心,來匡正你們的君主。 高宗又用兩個比喻,希望傅說能直言不諱地指正自己的問題,並作為自己的眼睛、耳朵協助自己明察聽遠,和群臣同僚齊心協力、同心同德匡正君主,避免過失。 這也說明古代君王的賢明之處,知道選用什麼樣的臣子對自己真正有幫助。那就是能夠直言不諱地指正自己過失的人。所以,古代對忠臣的一個評價標準就是不忍心看到君主犯錯而聽之任之,即使冒着生命危險也要直言規諫,不能陷君主於不義。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記載,趙簡子有一個屬下叫周舍,在他的門外站了三天三夜。趙簡子派人問周舍:『你有什麼祈求,為什麼在門外站三天三夜?』周舍回答說:『我別無祈求,只想做一個能犯顏直諫的臣子,拿着蘸墨的筆和寫字的木板跟在您的身後,把您的過失一一記錄下來。每天都有記錄,每月看一看有什麼成效,每年再做匯集。』 如果領導遇到一個屬下要每天跟在身後,小心地記錄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特別是自己的過失,領導會是怎樣的反應?如果是現在的領導,首先是不敢。為什麼?因為現在的領導對自己的修身不是很嚴格,可能會出入不雅的場合,甚至收受賄賂,有人跟着怎麼能方便?第二是不願,現在的領導一般希望別人歌功頌德,稱揚自己的政績還來不及,結果有人要記錄自己的過失,這怎麼可以?但是趙簡子很高興地接受了周舍的請求。從此以後,趙簡子走到哪裡周舍就跟到哪裡,把趙簡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特別是過失一一記錄下來。但沒過多久,周舍就過世了。 有一次,趙簡子和群臣在洪波台飲酒。大家喝得正高興時,趙簡子突然趴在桌上哭泣,大家也不敢喝酒了,紛紛離開座席,說:『我們知道自己有過失,但是確實不知道過在何處,還請您明示。』 趙簡子聽後,止住哭聲說:『諸位大夫沒有什麼過失,我只不過想到了一個朋友叫周舍,他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千張羊羔皮都不如一片狐腋有價值,一千個唯唯諾諾的臣子不如一個敢犯顏直諫的臣子對我有幫助。從前商紂王的臣子都閉口不言,不敢犯顏直諫,所以商朝滅亡了;而周武王的臣子能夠直言不諱地指正他的過失,所以周朝能夠興盛。自從周舍過世後,我再也沒有聽到自己的過失,我知道自己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所以才哭泣。』 從這段話中能看出,趙簡子確實非常明智。古人說:任用君子,遠離小人,事業就能發達;任用小人,遠離君子,事業就會衰敗。什麼樣的人是小人?【韓子】中指出,凡是奸臣、小人都會順着領導、君主的意思去說、去做,領導者認為好的,他一定跟着讚嘆、肯定;領導者認為不好的,他一定跟着誹謗。可能領導者說的是錯的,他也會一味地順從。這就告訴人們要辨別身邊的奸佞小人,當自己犯錯時,能否犯顏直諫、直言不諱,或是明哲保身。這也是古人特別強調的,要任用犯顏直諫、直言不諱地指正自己過失的人。 【易經】中說:『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蹇蹇』,忠厚老實、能犯顏直諫的樣子。輔佐王室的臣子剛正忠直,之所以敢迎難而上勸諫君主,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要糾正君主的過失。因為君主有過失,是國家危亡的萌芽。看到君主有過失而不去勸諫,那就是忽視、不關心君主的危亡,這是沒有忠心的表現,一般正直的臣子都不忍心看到君主有過失而不去勸諫。所以,即使觸犯龍顏,也要犯顏直諫,為了君主的長遠利益和國家的安危。 【群書治要·吳志】中說:『興國之君樂聞其過,荒亂之主樂聞其譽。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譽日損而禍至。』如果是能使國家興盛的君主,他的特點就是樂聞其過,而國家敗亡的君主則特別喜歡聽讚譽。喜歡聽自己過失的君主,明了過失,進而改正過失,所以過失會一天天地減少,福也就來到了。相反,喜歡聽讚譽的君主,看不到自己的過失,過失會越積越多,聲譽也會一天天地減損,災禍也就來到了。 趙簡子不僅能任用願意指正自己過失的臣子,還督促臣子要犯顏直諫。【群書治要·呂氏春秋】中記載,趙簡子曾經把欒徼沉到河裡。為什麼?他說,我曾經喜歡音樂和美色,欒徼就把這些呈獻給我;我曾經喜歡亭台樓閣,欒徼就把這些建好;我曾經喜歡良馬和善於御馬的人,欒徼就把這些都找來。但是,我喜好賢士已經六年,欒徼卻沒有推薦過一個賢士。他這樣做是助長我的過失而減損我的優點。 這說明趙簡子懂得用義理督責、懲罰自己的屬下。【呂氏春秋】評論說,能夠用義理督責臣子,君主就可以和臣子做好事,而不可能和臣子做壞事;可以和臣子做正直的事,而不可能和臣子做邪曲的事,這就是夏商周三代最好的教化。所以,趙簡子的明智也體現在這裡,希望用什麼樣的人,也引導屬下成為什麼樣的人,懂得用義理督責屬下。但凡是明君都有這種特點,比如殷高宗也是求賢若渴,親近重用賢德之人,並且以義理督促臣子直言不諱,糾正自己的過失。 有的人可能會羨慕趙簡子,說趙簡子這麼幸運,還有像周舍這樣能時時幫助、指正自己過失的人,可惜自己身邊卻沒有像周舍這樣的人。想一想,自己周圍有沒有像周舍這樣的人,時時刻刻嘮叨、挑剔、批評我們的人?有,那就是父母、妻子、丈夫、兄弟姐妹和老師。只不過我們沒有發現,沒有珍惜他們提的建議。相反,還覺得很煩、很嘮叨。 所以,學習古代的典故,要善學、會學,對於能隨時指正我們過失的人,要倍加珍惜。為什麼?就像自己臉上有黑點、髒東西,別人告訴自己,就會很感謝他,因為出去之後不會被人嘲笑。自己做人做事有很多缺陷,沒有人指正,在社會上也同樣會被人瞧不起、嘲笑。所以,有人指正我們,應該非常感謝。 在古代,有父母、老師、諍友指正我們的過失,但是現代社會,一般人沒有這種明智和雅量能接受別人的勸諫,別人也不會自討沒趣。所以,能屢次三番、不厭其煩地指正我們問題的人,可能只剩下父母。父母為什麼苦口婆心?因為父母真正希望子女能夠成為完人,成為做人做事都靠譜的人。 有一個人結婚後,媳婦經常和他吵架,一吵架就沒完沒了地嘮叨他的過失,他實在忍受不了想離婚。後來遇到一位學習傳統文化的老師,老師告訴他說:『媳婦說的這些話有沒有對的?如果媳婦說了一百句話,99句都不對,只有一句是對的,那就聽這一句,其他99句可以忽略不計。』聽了教誨之後,以後再和媳婦吵架,就專聽說得對的,後來越聽越歡喜。靜下心後才發現,媳婦所說的恰恰是自己的問題所在,自己平時沒有注意到,媳婦看得非常準,把過失都挑出來了。 有一次,兩個人又吵架,因為一點小事媳婦又開始嘮叨。結果,他不僅不生氣,還給媳婦倒一杯茶,說:『你說了兩個小時是不是很辛苦?喝點水吧。』媳婦也覺得很驚訝。沒想到丈夫很真誠地說:『你說的這些問題,我以後都會改正,你也不要太辛苦。』從此以後,兩人的關係和好了,沒有再想要離婚。 幸福就在一念之間,『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人的念頭一轉變,就會發現其實身邊的人都是對自己德行、修養提升有幫助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