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卷5詩解11孔子正假馬言君臣義定君道群也王道往也善養生辯治顯設人粉飾人 題文詩: 孔子侍坐,於季孫季,宰通曰君,使人假馬, 其與之乎?孔子曰吾,聞君取於,臣謂之取, 不曰假也.季孫悟告,與宰通曰:今以往君, 有取謂之,取無曰假.孔子曰正,假馬言君, 臣之義定.論語曰必,也正名乎!詩曰君子, 無易由言.如歲之旱,草不茂然,天勃興雲, 沛然下雨,則萬物無,不興起之.民非無仁, 義根於心,王政怵迫,而不得見,憂鬱而不, 得出聖王,在被躧舄,視不出合,天下隨倡, 而天下和,何如在此,有以應哉!詩經有曰: 如彼歲旱,草不潰茂.道者何也?曰君之道. 君者何也?曰群也為,天下萬物,除害謂君. 王者何也?曰往也者,天下往之,謂之王也. 曰善養生,故人尊之;善辯治人,故人安之」 善顯設人,故人親之;善粉飾人,故人樂之. 四統者具,天下往之,四統無一,天下去之, 往之謂王,去之謂亡,故曰道存,則國存道, 亡則國亡.夫省工商,眾農人謹,盜賊除奸, 邪是所以,生養之也.天子三公,諸侯一相, 大夫擅官,士保其職,莫不治理,乃是所以, 辯治之也.決德定次,量能授官,賢為三公, 賢為諸侯,次為大夫,乃是所以,顯設之也. 修冠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有等差, 乃是所以,粉飾之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 莫不稱其,能得其意,安樂其事,是所同也. 若夫重色,而成文累,味而備珍,則聖人所, 以分賢愚,明貴賤故,道得則澤,流群生而, 福歸王公,澤流群生,則下安和,福歸王公, 則上尊榮,百姓皆懷,安和之心,樂戴其上, 是之謂下,治而上通,下治上通,頌聲以興. 詩經有曰: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 福祿來反.王道利民,黜陟幽明,至道真情. 【原文】 如歲之旱,草不潰茂,然天勃然興雲,沛然下雨,則萬物無不興起之者。民非無仁義根於心者也,王政怵迫,而不得見,憂鬱而不得出。聖王在,被躧舄,視不出合,而天下隨,倡而天下和,何如在此,有以應哉!詩曰:『如彼歲旱,草不潰茂。』 『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君者,何也?』曰:『群也。為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王者何也?』曰:『往也。天下往之,謂之王。』曰:『善養生者、故人尊之;善辯治人者,故人安之;善顯設人者、故人親之;善粉飾人者、故人樂之。四統者具,天下往之,四統無一,而天下去之,往之謂之王,去之謂之亡,故曰: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 夫省工商,眾農人,謹盜賊,除奸邪,是所以生養之也。天子三公,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職,莫不治理,是所以辯治之也。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賢以為三公,賢以為諸侯,次則為大夫,是所以顯設之也。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有等差,是所以粉飾之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莫不稱其能,得其意,安樂其事,是所同也。若夫重色而成文,累味而備珍,則聖人所以分賢愚,明貴賤。故道得則澤流群生,而福歸王公,澤流群生,則下安而和,福歸王公,則上尊而榮,百姓皆懷安和之心,而樂戴其上,夫是之謂下治而上通,下治而上通,頌聲之所以興也。』詩曰:『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反。』【注釋】 1,躧(xǐ):字義指鞋,另指趿拉着。舄xì 鞋。 同『潟』。 2,『如彼歲旱,草不潰茂。』出自【詩·大雅·召旻】,鄭玄 箋:『潰茂之潰,當作匯。匯,茂貌。』 3,弁,漢字,讀作biàn,古代的一種帽子 4,『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反。』出自【,詩經周頌·清廟之什執競】:原文:執競武王,無競維烈。不顯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鐘鼓喤喤,磬莞將將,降福穰穰。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反。【翻譯】
武王執持強國道,國家強盛建功勳。光顯成康二王業,上天賜予嘉美福。從那成康二王起,四方天下盡擁有,明察諸事顯賢德。鐘鼓敲擊聲和諧,磬筦演奏樂齊鳴,上天降福真豐足。上天降福極盛大,威儀慎重而和善。既已醉酒已飽食,福分利祿全到來。
【注釋】
執競:執持強盛之道。 無競維烈:無,語氣助詞,無實義;一說『無競』指無爭。烈,功業。
不顯成康:不,語氣助詞,無實義;一說通『丕』,大。成康,周成王和周康王。
皇:美好。奄:覆蓋,謂盡皆。斤斤:明察。喤喤:鐘鼓聲洪亮而和諧。
磬筦將將〔qiāng qiāng〕:筦,同『管』,竹管制的樂器。將將,樂器合奏聲。
穰穰〔rǎng rǎng〕:豐足,盛多。簡簡:盛大貌。
反反:慎重和善貌。反:回來,到來。 【譯文】出自【荀子】卷12君道篇詩解5 至道大形禮公定分 【原文】
道者,何也?曰:君子之所道也<1>。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養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2>,善顯設人者也<3>,善藩飾人者也<4>。善生養人者,人親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顯設人者,人樂之;善藩飾人者,人榮之。四統者具而天下歸之<5>,夫是之謂能群。不能生養人者,人不親也;不能班治人者,人不安也;不能顯設人者,人不樂也;不能藩飾人者,人不榮也。四統者亡而天下去之,夫是之謂匹夫。故曰: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省工賈,眾農夫,禁盜賊,除奸邪,是所以生養之也。天子三公<6>,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職,莫不法度而公,是所以班治之也。論德而定次<7>,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載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賢使之為三公,次賢使之為諸侯,下賢使之為士大夫,是所以顯設之也。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有等差,是所以藩飾之也。
〔譯文〕
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回答說:是君主所遵行的原則。君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回答說:是能夠把人組織成社會群體的意思。所謂能夠把人組織成社會群體,是指什麼?回答說:是指善於養活撫育人,善於治理人,善於任用安置人,善於用不同的服飾來區分人。善於養活撫育人的,人們就親近他;善於治理人的,人們就安心順從他;善於任用安置人的,人們就喜歡他;善於用服飾來區分人的,人們就讚美他。這四個要領具備了,天下的人就會歸順他,這就叫做能把人組織成社會群體的君主。不能養活撫育人的,人們就不會親近他;不能治理人的,人們就不會安心順從他;不能任用安置人的,人們就不會喜歡他;不能用服飾區分人的,人們就不會讚揚他。這四個要領都沒有做到,天下的人就會背離他,這就叫做孤身一人的獨夫。
所以說:正確的政治原則存在,國家就存在;正確的政治原則喪失了,國家就滅亡。減少手工業者和商人,增多農民人數,禁止小偷強盜,剷除奸詐邪惡之徒,這就是用來養活撫育人的辦法。天子配備太師、太傅、太保三公,諸侯配備一個相,大夫獨掌某一官職,士謹守自己的職責,無不按照法令制度而秉公辦事,這就是用來治理人的方法。審察德行來確定等級,衡量才能來授予官職,使他們每人都承擔他們的工作而各人都能得到和他的才能相適合的職務,上等的賢才使他們擔任三公,次一等的賢才使他們做諸侯,下等的賢才使他們當大夫,這就是任用安置人的辦法。修飾帽子衣裳、在禮服上繪畫各種彩色花紋、在各種器具上雕刻圖案等等都有一定的等級差別,這就是用來打扮裝飾人的方法。 〔注釋〕
<1>【集解】無『之所』二字,據【韓詩外傳】卷五第三十一章補。 <2>班:通『辦(辦)』,治理。 <3>顯:使動用法,提拔任用。 設:設置,安排。 <4>藩飾:遮蔽文飾,指裁製不同的服飾讓人穿帶以顯示出不同的等級。 <5>具:【集解】作『俱』,據【韓詩外傳】卷五第三十一章改。 <6>三公:輔助君主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各個朝代名稱不同,周朝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見【書·周官】)。 <7>論:審察,考究。 <8>弁[biàn 音便]:冠名。古代男子穿通常禮服時所戴的冠稱弁。
【原文】
故由天子至於庶人也<1>,莫不騁其能、得其志、安樂其事,是所同也;衣暖而食充,居安而遊樂,事時制明而用足,是又所同也。若夫重色而成文章,重味而成珍備<2>,是所衍也。聖王財衍以明辨異<3>,上以飾賢良而明貴賤,下以飾長幼而明親疏。上在王公之朝,下在百姓之家,天下曉然皆知其非以為異也,將以明分達治而保萬世也。故天子諸侯無靡費之用,士大夫無流淫之行,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眾庶百姓無奸怪之俗、無盜賊之罪,其能以稱義遍矣。故曰:『治則衍及百姓,亂則不足及王公。』此之謂也。
〔注釋〕
<1>故:猶『夫』,發語詞。 <2>味:食物。備:即『備味』之『備』。完美的意思。 <3>財:通『裁』,指根據情況安排使用。
〔譯文〕
從天子一直到普通老百姓,沒有誰不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志向、安逸愉快地從事自己的工作,這是各人都相同的;穿得暖和而吃得飽,住得安適而玩得快樂,事情辦得及時、制度明白清楚而財物用度充足,這些又是各人共同的願望。至於那重疊使用多種顏色而繪成衣服上的彩色花紋,匯集多種食物而烹煮成珍饈美味,這是富饒有餘的表現了。聖明的帝王控制好這種富饒有餘的東西來彰明區別等級差別,在上用來裝飾賢能善良的人而顯示各人地位的高低,在下用來裝飾老少而表明各人的親疏關係。這樣,上面在君主的朝廷,下面在平民百姓的家庭,天下人都明明白白地知道聖明的帝王並不是要用這些東西故意製造等級差別,而是要用它來明確名分、達到治理的目的,從而保持千秋萬代永遠太平。所以天子諸侯沒有浪費的用度,士大夫沒有放蕩的行為,群臣百官沒有怠慢的政事,群眾百姓沒有奸詐怪僻的習俗、沒有偷盜搶劫的罪行,這就能夠稱為道義普及了。所以說:『國家安定,那麼富裕會遍及百姓;國家混亂,那麼拮据會延及天子王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荀子】卷12君道篇詩解5 至道大形禮公定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