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8|回覆: 0

[中草藥學] 第2節 中藥的品種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09-12-2 12: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藥的品種,一般指藥品的種數而言。品和種可以單獨作為中藥數目的計量單位,但多合稱作為中藥數目的計算單位。不過『品』還可以作為中藥分類的名詞,如【本經】中的上品、中品等。品種繁多也是中藥的一大特點,同時它在諸多的傳統藥物中,也是一大優勢。對於中藥品種的計數方法,各本草書籍不盡一致。有以條目為單位的,有以藥品(處方名)為單位的。多數本草書籍,尤其是各歷史時期具代表性和綜合性的本草,多是以所載條目(往往一條中記有多物種)為計數單位的;而少數本草書籍,如一些辭書,則多以藥品(如入藥部位)作為品種計數單位,有的地方把後者稱為『味』。可見,品、種、味,都可作中藥數目的計量單位,但通常以種或品種為主,其次是味,而單獨以品作計數單位者甚少。


中藥品種繁多,是由於中藥長期發展而形成的。中藥品種的發展,往往與祖國醫學的發展是分不開的。一般來說,越是古代,發展越緩慢;而越是接近現代,其發展也就越快。在古代經典之中,散記的藥物甚少,如【詩經】、【山海經】所載藥名,多為百餘種而已。到了漢代,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則載藥已達365種;其後,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收載藥物就增加到了730種;唐代【新修本草】發展為844種(或作850種);而後,宋代唐慎微的【證類本草】,增至1744種;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集16世紀以前本草學之大成,收載藥物達1892種(實為1897種);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又在【本草綱目】的基礎上新增了大量的民間藥物,使本草典籍所載藥物達到2600餘種。然而應當指出,以上所舉各個時期的本草著作,其所記藥物數目,並非當時藥物的全部,但也基本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藥物的發展概貌。藥物品種增加最快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以來,在50年代至80年代中,先後進行過三次全國性的中藥大普查,基本上摸清了全國(除台灣省外)中草藥資源的分布於品種,總計達12807種。


中藥品種的不斷發展,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但是中藥品種從【神農本草經】的365種,發展到【本草綱目】的1892(1897)、【本草綱目拾遺】的2600餘種,並不是簡單地數目的增加,而是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的。就其發展的形式而言,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搜集整理民間用藥經驗,不斷增加新的品種。


這是中藥品種發展的主要形式。如【名醫別錄】的形成,就是漢代以來眾多名醫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搜集整理當時民間用藥經驗而形成的。其他如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都是這方面的代表著作。最典型的就是近年來我國多次開展的藥源大普查,從調查中搜集整理出新品種達近萬種。


(二)增加原來藥物的藥用部位,擴大藥味新品種。


有些藥物首先只用其一個部位,而後來增加了其他入藥部位,形成了新的品種。如瓜蔞一藥,在【神農本草經】中,只有瓜蔞根(即天花粉),到了【名醫別錄】又增加了瓜蔞實,後世進一步又根據的瓜蔞實的藥用部位的不同,且其功效亦不盡相同,而將其分為全瓜蔞、瓜蔞子、瓜蔞殼等多個品種。又如在【名醫別錄】有忍冬藤一藥,當時中用其藤莖,後世進而用其花,到了明清時代,主要用其花,因而金銀花就成了新增品種。最典型的要算『蓮』了,在【神農本草經】中只有蓮實(即蓮子),到了【名醫別錄】又增加了藕節,後世進而擴大到蓮須、蓮心、蓮蕊、荷葉、荷梗、荷蒂等共15個部位入藥,增加到15個品種。


(三)從正種的附藥中和多來源藥物中獨立成為新的品種。


在古代本草中,往往把新發現的形態或藥效相近的藥物附在原有藥物之後,稱為附藥。如在宋代【本草圖經】的貝母藥圖中就附有葫蘆科的土貝母一藥(因其根與貝母相近),但其主要功效不盡相同,近代已把它作土貝母單列為新的品種。又如石竹科的銀柴胡,在古本草中,多附於傘形科的柴胡條下,而【本草綱目拾遺】卻把它單獨立為新的品種。從附藥發展新品種,還有一種方式,即通過不同的炮製方法來實現。如【神農本草經】的乾薑,後世分出了生薑、炮姜、姜皮等。從多來源的藥物中分列,也是發展新品種的途徑之一,如古本草中的木通,包括了毛茛科、馬兜鈴科、白木通科多種植物在不同地方作為木通應用,而現代藥典分別把毛茛科、馬兜鈴科的木通分別列為川木通、關木通。


(四)從親緣相近的藥物或生物中分列或尋找新的品種。


在古代本草中往往把親緣相近的物種當作一種藥物論述。如【神農本草經】中的『術』,後世分發展為白朮、蒼朮;【神農本草經】中的『芍藥』,後世發展為白芍、赤芍;【神農本草經】中的『牛膝』,後世發展為川牛膝、懷牛膝等。從近緣物種尋找新藥種也是一條重要途徑。如七十年代,發現杜鵑花科的滿山紅,具有很好的祛痰止咳作用,繼而從其近緣的照山白、烈香杜鵑、黃花杜鵑、紫花杜鵑等植物中,發現功效更為顯著的新的祛痰止咳藥物;近年從人參的近緣植物中找到了與其功效相近的刺五加,是一個更為典型的例子。從含有相同類的有效成分的植物中尋找新的藥物,是現代天然藥物研究的方法,應用這種方法來尋找和發現新的中藥品種,近年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矮地茶的有效分為矮地茶素,而該成分在矮地茶中含量較低,現發現從虎耳草科的落新婦、岩白菜中提取,含量更高。從而為化痰止咳藥物增添了新的品種。


(五)不斷吸收國外經驗,豐富中藥品種。


自古以來,中醫就非常注意不斷地從鄰國及邊境少數民族中汲取寶貴的醫藥經驗。古代本草中凡冠有『番』、『胡』字樣的藥物,多是從當時的國外傳來的。從唐代開始,由於外來的藥物大大增加,更出現了專門論述外來藥物的本草書籍,如鄭虔的【胡本草】、李的【海藥本草】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宋代、明代,我國的航海事業有了較大發展,海上貿易進口的新藥也不斷增加,尤其是香藥的交易更為突出。


中藥品種的增多,豐富和擴大了中藥來源。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出現了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情況,導致不少中藥品種混亂,名不副實,進而影響臨床用藥的安全有效,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祖國醫藥學遺產,澄清混亂的中藥品種問題已刻不容緩。


中藥的品種既是在不斷發展,同時又是在不斷地變遷的。如在【神農本草經】中收載的不少品種,後世本草也載有同樣的藥名,其所應用品種也是一致的,但有些藥物其實際品種卻產生了各式各樣的變化。有的藥物品種未變,但藥名已經變更,或被作為另一種藥物處理。因此,我們既要了解中藥品種的發展,也要了解中藥的變遷。中藥品種的變遷,情況甚為複雜,概括起來,通常有如下數種形式:


1.淘汰 中藥的品種並不是直線上升、只增不減的,而是在不斷增減中發展的。早期本草所收某些藥物,由於療效不夠確切或受其他因素影響,逐步被淘汰或湮沒。如【本經】、【別錄】中的有些藥物,在現代的中藥書籍中已經消失;歷代本草中所列 『有名未用』 的品種,亦多屬當時淘汰品種之列。


2.取代 中藥的品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少品種往往為其他品種所取代。有的藥物因療效欠佳,故而被後世更優的品種所取代:如漢代的積實原為枸橘,宋代以後被酸橙所取代;有的藥物因古代描述不詳而被後世新品種所取代:如巴戟天;也有一些原屬外來的藥物而被國產品種所取代:如早期進口的蓽澄茄屬胡椒科植物,後世則以國產樟科的山雞椒的果實取代之;還有因當時採伐過度,資源匱乏,而被同屬近緣品種所取代:如秦皮古代用小葉q的樹皮,而現代則以大葉q或尖尾q的樹皮取代之。


3.同名異物 本草中的品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同一品名所用的藥物名實不一,如【本經】中的通草,實為後世的木通;或同一品名,所用藥物的其主次地位發生改變,如白附子古代主要用關白附,而現代主要用禹白附。


4.同物異用 還有一種情況,即在不同時期、不同的本草書籍中,把同一品種當作不同品名的藥物處理。如瑞香科的狼毒,【本經】、【別錄】均稱其為『狼毒』,而【滇南本草】則以之作『綿大戟』用。


5.範圍伸縮 不同時期、不同的本草文獻,對某些藥物品種的範圍概念不同。如獨活與羌活,在【本經】中是混為一談的,雖然【新修本草】從療效上加以了區別,【證類本草】所載圖形各異,李時珍認為是一類二種,但直至【本草備要】才將其分為兩條;又如虎掌與天南星,宋以前本草,分別記為兩種藥物,而李時珍則將其合二而一,現時亦將虎掌與天南星混用。


此外,還有無根據地誤用,如以苘麻子作冬葵子用就是典型例子。


綜上所述,中藥的品種,隨着歷代本草的更遞,兼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其所載藥物品種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就整個藥物種數而論,多數藥物由於其療效確切而被沿襲應用;而一部分品種則被淘汰,同時也有新的品種不斷被增補進來。因此,中藥的品種是在歷代本草不斷地變遷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