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國學網 1、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何佑森先生紀念論文集
何佑森先生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 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9·3
本書為何佑森先生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何於1952年畢業於台大中文系,後赴香港新亞書院攻讀碩士,後訪台在台大執教四十餘年,開設『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本書收錄門生弟子與學界同好文章共十八篇。其中鄭吉雄的【何佑森先生學術思想的發展】將其學術思想的進展分為四個階段、三個轉變。闡明其為學首重『勢』、『器』、『實學』、『經學』、『經世』、『體用』、『形而上、形而下』、『氣質』、『反權威』、『清議』、『一體』、『生命』等重要觀念。
2、儒學與思想: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上)
清代學術思潮: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下)
何佑森著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4
兩集收錄何佑森學術論文46篇。上冊為『儒學與思想』。內容涵蓋先秦儒學、秦漢思想、近世儒學、朱熹思想以及文學、文獻學等方面,共十八篇,依次是:
孔子的生平及弟子;中國2500年來的『清議』;歷史思想中一個重要觀念:『勢』;中國歷史上的尊孔與反孔;論『大一統』;秦漢的『大一統』思想;論『變化氣質』;近代思想史上關於『體用』的爭論;近世儒學中有關生命的幾個故事;朱子的實際人生磨練;朱子學與近世思想;兩周文學——上篇:【詩經】部分;周代散文的發展;兩宋學風的地理分布;元代學術的地理分布;元代書院的地理分布;【元史·藝文志】補註(經部);【元史·藝文志】補註(史部)。
下冊包括朱子學及其影響、明清之際的學風、清代學術、民初思想等共二十八篇,依次是:
近三百年朱子學的反對派;論『形而上』與『形而下』:兼論朱子與戴東原;朱子學與清代學術;明清之際學風的轉變及其發展;明末清初的實學;中國近三百年『經世思想』中的一個基本觀念:『器』;清代反權威思想;清代經學思潮;清代經世思潮;清代漢宋之爭平議;清初學者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清初的學風;清初三大儒思想;黃梨洲與浙東學術;黃梨洲晚年思想的轉變;顧亭林與黃梨洲:兼述清初朱子學;顧亭林的經學;【日知錄】札記;顏習齋與李恕谷的學術異同;清代中葉學術發展的趨勢;論戴震『以禮殺人』說的歷史意義;錢大昕的學術淵源與要旨;阮元的經學及治學方法;龔定庵思想;陳蘭甫的學術及其淵源;朱一新對清代學術人物的批評;胡適論史學運動;錢賓四先生的學術。
3、傅鍾迴響:許倬雲先生台大講學集
許倬雲著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8·12
作者於2006年應邀至台大歷史系開設中國文化教研專題,並在台大做過兩次公開講演。本書即是兩次講演和九次上課內容的結集。
講演中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作一評述,並基於文化承繼者的使命感,期許未來的知識分子承續張載的四項志業;界定『現代』的歷史性,表明未來世界各地文化的多元性,社會將重組成沒有中心的未來世界。
九次講課的內容是:提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人應該思考何者是個人和全人類的目標以及必須堅守的信念價值。接着以清末的中國民族主義與日本的亞洲主義進行討論,思考救亡與覺醒下的中國和日本的啟蒙時代。接下來討論唐宋間的轉變來自孟子、佛教與道教思想;商代北方式青銅器的起源問題與二里崗商城遺址墓葬分析;荀學的明分思想與道教宗教運動的發展融合;情、理、法的兼顧與中國傳統社會和諧;知識分子的生命關懷與近代中國醫療文化;民間力量的發展與五四運動應注意的問題;『文』的境界剖析、中國私材料的局限與中國中心思想。
許倬雲,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人文科學博士,現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研究所兼任通訊研究員。
4、范處義【詩補傳】與王質【詩總聞】比較研究
黃忠慎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2
【詩經】學史上有幾個重要議題,其中之一就是『詩序』的價值之爭,有所謂『尊序』和『廢序』兩大派。本書選擇南宋初兩派的代表人物范處義與王質,比較其【詩補傳】與【詩總聞】之異同,析論二家的解經方法、詮釋結果及遭遇困境,以彰范、王二家詩經學之價值和地位。另外范、王相較,王質【詩總聞】在兩岸三地皆較受重視,研究的論着相對較多,而范處義的【詩補傳】則少人問聞。因此此書不僅可釐清詩序之爭,也可不范處義【詩補傳】研究之不足。
黃忠慎,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現任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專研【詩】、【書】及經學史。著有:【尚書洪範研究】、【惠周惕詩說析評】、【詩經簡釋】、【四書引論】、【朱子詩學新探】、【嚴燦詩學新探】、【詩經全注】等。
5、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向與內在辨證
林月惠著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8·12
作者認為宋明理學家的諸多論述,皆隱含工夫論上的超越蘄向與義理講明的內在辨證,並在此雙向迴旋中,動態地創發豐盈的意義世界。本書搜集作者此方面的論文八篇,以宋明理學家『一本』、『一體』、『仁』、『體/用』、『見在良知』、『 天命流行之體』等重要概念為主,深化其哲學內涵;並側重學界較少處理的理學家文本與論點。依次是:
一本與一體:儒家一體觀的意涵及現代意義;宋儒對『仁』的詮釋:以【論語】『觀過,斯知仁矣』為例;非【傳習錄】:馮柯【求是編】析評;王陽明的體用觀;王龍溪『見在良知』釋疑;陽明後學的『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論意涵;朱子與劉蕺山對【中庸】首章的詮釋;附錄:牟宗三先生對宋明儒學的詮釋與衡定:從【黃宗羲對於『天命流行之體』之誤解】談起。
6、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
鄭吉雄主編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9·2
鄭吉雄教授推廣『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的研究計劃有年,力圖藉由分析『觀念字』(即『哲學範疇』)的方法,尋繹古代經典內涵,重新探索傳統思想之精蘊。在台灣大學東亞文明中心的支持下,於2004年11月19日、20日舉辦了『東亞語文學經典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8月26、27日又舉辦『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書及兩次會議的學術論文集,共11篇,依次是:
魏培泉:從道路名詞看先秦的『道』;
菅本大二:中國古代當中『天』概念的形成與開展;
姥悅強:善惡觀以外的孔子性論:一個思想史的探索;
王 博:早期儒家仁義說研究;
林啟屏:古代文獻中的『德』及其分化:以先秦儒學為討論中心;
佐藤將之:戰國時代『誠』的概念形成與意義:以【孟子】、【莊子】、【呂氏春秋】為中心
朱淵清:『時』:儒家運命論思想的核心概念;
曾春海:元氣概念在兩漢思想史中的流變;
羅 因:從言意之辯再論智顗【金剛般若經疏】的四相注釋;
鄭吉雄:戴東原『群』、『欲』觀念思想史回顧;
丁原植:中國古典哲學觀念的思辨性徵。
7、自然與人為互動:環境史研究的視角
劉翠溶主編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008·12
本書收錄的是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所第二次環境史研討會的部分論文。學者來自地質學、地球科學、大氣學、海洋學、環境科學、建築學、文學、歷史學、歷史地理學、經濟學、環境政策研究和社會資訊研究等各個領域。全書分為四個主題:
1、氣候與環境:5篇論文,主要利用海洋岩芯記錄、植被苞粉記錄以及現代觀察記錄探討氣候之變遷;
2、人與環境:11篇論文,運用各種歷史文獻、文物探討自然意識、生態破壞、自然災害、技術傳播、土地利用與資源利用等;
3、疾病與環境:3篇論文,涉及鼠疫和寄生蟲病;
4、環境政策:2篇論文。分別以二十世紀以來台灣和日本為探討對象。
全書附有多張圖表、地圖及照片。書前有劉翠溶主編寫的導論:【自然與人為互動:環境史研究的視角。
劉翠溶,台灣大學碩士,哈佛大學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及副院長,研究領域為經濟史、人口史與環境史。
8、人倫鑑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
王仁祥著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8·11
本書主要探討分析中國歷史上各學派對人物分類與品評的標準,並以歷史上的實例為參照,嘗試建構其理論體系。從時代的演進中探索其流變的過程,籍以勾勒出人倫鑑識之學在先秦兩漢時期的原始樣貌。再與漢晉間真正的人倫鑑識之學接軌,以期描繪出此門學問在歷史上的深度。全書分為五章,依次是:
1、探討人倫鑑識學起源、論列先秦兩漢以來各學派的觀人法;
2、討論先秦儒家的觀人法,以【左傳】、【國語】為例;
3、繼續討論先秦儒家的觀人法,以孟子、荀子的觀點說明之;
4、討論道家、兵家、法家與黃老之學的觀人法;
5、討論兩漢時期的觀人法。
王仁祥,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興大學歷史系助教,著有【先秦兩漢的隱逸】。
9、台灣佛教史
江燦騰著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009·3
本書系統描述了近三百年(1662—2008)來台灣本土佛教的發展與變革的歷史。其中對不同時期政權鼎革的佛教史變化,戰前日本佛教和戰後大陸漢傳佛教的巨大衝擊也有詳述。
全書22章,分為三卷。
上卷:台灣早期佛教史(1662—1894),從明鄭時期到清朝統治結束。討論明清時期出家佛教的制度變革、發展,與在家佛教的齋教三派問題;
中卷:日據時代台灣佛教史(1895—1945),是全書重點所在,幾占一半篇幅。分別陳述日僧來台之發展及其教勢的變革歷程,日據初期官方對宗教行政法的建構與解讀,『兒玉、後藤體制』下日台佛教的平行發展,西來庵事件後的宗教調查與組織變革。此外,尚涉及靈泉、凌雲、法雲三禪寺派的崛起和轉型情況,對大正後期僧侶首次參與東亞國際佛教交流,以及兩岸佛教的互動也有所敘述。其後,再論述張妙禪與金剛禪寺派的崩裂,呈現林德林新佛教正信傳播和儒釋知識社群的衝突,以及高雄大崗山派的被迫轉型。
下卷:戰後台灣佛教現代史(1945—2008),包括:威權陰影下台灣佛教及其變革,東北天台宗佛教來台發展的歷程,慈濟等四大道場的崛起與轉型。詳述了胡適與鈴木大拙對台灣禪學界的衝擊,解嚴後台灣佛教與政治的新變革,以及當代佛教關於人間淨土思想的諸多爭論。
江燦騰,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現任台灣科技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專攻台灣佛教文化史、中國近代佛教思想史、東亞近代佛教史等領域。著有【日據時期台灣佛教文化發展史】等。
10、東亞文化交流與經典詮釋
徐興慶著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8·12
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與日本關西大學亞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於2007年10月26—27日共同舉辦『東亞經典與文化』國際研討會,探討東亞文化的互動與交流,涉及海洋、政治、文學、宗教、思想等諸多方面。該書就是這次研討會的論文結集。內容分成『文化交流』和『內容詮釋』兩大部分。前者收文10篇,後者收文9篇,依次是:
文化交流
松浦章:清代帆船與日中文化交流
甘懷真:東亞古代冊封體制中的將軍號
曹景惠:從【徒然草】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受容看中日文學交流
奧村佳代子:日本江戶時代唐話的傳播:公開的唐話和內通事
徐興慶:獨立禪師與朱舜水:文化傳播者的不同論述
薄培林:明治日本的興亞論與漢學:以中村正直為探討中心
張寶三:久保天隋與康有為筆談稿論考
二階堂善弘:華光信仰在東亞地域的流傳
中谷伸生:近代的日本畫與台灣的膠彩畫:以殖民地統治的意識形態為中心
山田明廣:台灣道教儀式文書之差異:台南與高屏地區比較
內容詮釋
黃俊傑:十八世紀中日儒學異同試論
虞萬里:【倭名類聚鈔】引【方言】參證
吾妻重二:【性理大全】的成立與黃端節【朱子成書】:宋代道學家著作經典化的重要側面
莊文達:論【蘭陵王】舞樂與日本雅樂【陵王】的關係
張伯偉:廓門貫徹【注石門文字禪】譾論
安田純也:朝鮮半島對占察法的吸收和發展:以【宋高僧傳·真表傳】的敘述為主線
沈慶昊:十七到十九世紀朝鮮【大學】說的新傾向
張崑將:日本幕末陽明學者與陽明後學的思想交流關係
藤田高夫:日本『東洋史』的形成:如何看待近代日本的東亞研究
11、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民族
王明珂著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009·1
本書主要從人類學角度,對中國早期游牧社會:漢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鮮卑、烏桓作出新的考察。主要目的有三:1、提倡一種結合人類學游牧社會知識的游牧民族史研究;2、藉着中國豐富的歷史文獻,增進讀者對人類早期游牧社會的認識;3、促進游牧和定居農業文化人對彼此的了解。全書分為六章:
第一章【游牧經濟與游牧社會】詳舉世界上多種游牧民族各個不同形態的社會結構與經濟活動方式,及其與周邊非游牧民族的互動關係。其後各章為【中國北方游牧社會的形成】、【草原游牧的匈奴】、【高遠河谷游牧的西羌】、【森林草原游牧的烏桓和鮮卑】、【游牧部族與中原北疆的歷史】。指出西羌的『部落』,匈奴的『國家』,烏桓和鮮卑的『部落聯盟』與漢帝國的互動,形成不同的北方華夏邊緣。這三種形態,又以不同程度延續到中國的明清時期。最後結語分為『邊界』、『移動』、『抉擇』三個部分,以說明漢代北亞游牧人群與漢帝國之間的互動新詮釋可能帶來的啟示。
王明珂,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現為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著有【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兄弟民族】等。
12、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台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
洪麗完著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009·1
『熟番』是清初對歸化的台灣土族稱呼,和未歸化的『生番』相對。本書以台灣中部平埔族群作為個案,解析熟番社會關係與集體意識的生成和展現方式。作者在緒論部分,說明平埔族群研究的意義,何謂熟番、平埔仔、平埔族。接下各章,探討清代的邊疆統治,漢人入殖與熟番生活領域的變動,文獻記載的平埔跨社群遷徙活動,呈現平埔族群的社會網絡展現方式,,外在因素對內在變遷造成的明顯影響。更透過生、熟番人群的政治分類,窺視清廷對族群關係的操控,如何影響平埔社群關係的發展,以及如何影響熟番的族群命脈。藉由平埔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的發展過程,了解平埔族群現實生活的困境和複雜的歷史經驗。
洪麗完,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職於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著有【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台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里大社之研究】等。
13、民國教育學術史論集
陶英惠著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2008·12
本書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三篇,探討自民國成立至抗戰前在教育方面的發展。主要敘述民國建立後教育文化的創新,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的經過,蔡提出的國民教育的一些重要措施,並從事社會改良運動等。特別是國民政府成立初期試行大學院與大學區制。失敗後仍不斷探討原因,實行新法,在教育政策上進入一個新時期。
第二部分三篇,討論學術研究方面情形,分別為民國初期的學術研究(1912—1927);統一與建設時期的學術研究(1927—1937);遷台以後的學術研究。
陶英惠,山東凌縣人,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進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以民國以來教育、學術作為研究範疇。著有【孫中山·蔡元培】,【雪泥鴻爪:近代史工作者的回憶】等。
14、南海諸島主權爭議述評
沈克勤著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9·4
本書主要評述南海諸島主權爭議問題。首先闡明國家主權的意義及演變。繼而概述南海諸島地理概況及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之史實。因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發現中國南海海域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鄰近國家雖有窺視侵奪之心。現在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文萊相繼侵占南沙群島中若干島嶼,宣示主權,各不相讓,甚至戰火。書中對其進行評析並探求解決之道。終結到今日在全球化驅使下,各國均謀求區域經濟整合,化解主權爭議,共同合作開發資源。
沈克勤,政治大學畢業,曾任台灣防衛司令部宣傳科長,外交部科長、副司長等職務。
15、文學視域
殷善培主編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9·3
2008年5月,淡江大學中文系召開第十二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以『文學的社會文化解讀』為主題,討論文學與佛經、經典智慧、雕刻、書法、政治思潮、原型神話、西洋文學批評等其它專業領域的關係。本書共收錄論文25篇,依次如下:
陳貞竹:論朱熹之詩學及其禮樂論的總體關係
高婉瑜:【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譯經語言初探
趙衛民:【人世間】:生活的智慧——莊子的風神
上原一明:美術表現之文學性:從雕刻作品看文學世界
王 青:漢唐之際海上歷險故事的宗教文化功能
馬銘浩:重估王鐸在中國書法史的意義和價值
胡月霞:情感支撐的詩意世界:東南亞華文詩歌中的聲情
林中明:從薛地到硅谷:地理、歷史對文化、文學的影響
張雙英:『文學世界』的深化與開拓:綜論二十世紀西洋文學批評的特色與貢獻
黃麗卿:論【聊齋志異】中女性的主體意識
岡崎由美:唐代豪俠小說與散樂
陳瑞秀:【紅樓夢】的神話美學:以神話描寫涵攝美學思想與藝術構思的美學功能
翁聖峰:日治時期台灣孔教宗教辯:以台灣文社和崇文社為論述中心
陳大道:風雨斷腸人:試析【儒林外史】王惠以降明朝寧王案衍生情節為中心
李康范:由王國維之死看陳寅恪的『文化本土論』
洪瑀欽:理學家退溪詠物詩所呈現物我觀和目前的環境問題
陳冠甫:李白詩論
鄭幸雅:論劉辰翁評點【世說新語】的文化意蘊
林明昌:狡獪的演奏家:談閱讀前的心理準備
連清吉:日本近代的文化維新主義
陶玉濮:書體演進與不同場合的書體運用
林素玫:折翼的天使:賈寶玉的心理創傷與自我療愈
陳旻志:原型與召喚:神聖性作者觀與文化人格的文學祭儀
16、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
陳大為著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009·2
這是部台灣學者討論大陸當代詩史的專著。作者以歷時性的宏觀視野來論述當今大陸詩壇的流變,探討其中的美學變革、典律生成等。並以文革地下詩歌、食指、北島、楊煉、江河等詩人的分析來貫穿詩歌史。全書分為七個部分:
1、裂變與斷代思維:中國當代詩史的版圖焦慮(1949—2008);2、小歷史寫作—文革地下詩歌的史料建構與編織;3、京畿攻略:中國當代詩歌版圖上的北京;4、回到『四點零八分』:食指詩歌的典律化與再詮釋;5、『苦難』與『英雄』:北島早期詩歌的詮釋向度;6、知識迷宮的考掘與破譯:對楊煉『民族文化組詩』的問題探討;7、現代神話史詩的先鋒實驗:江河詩歌的『英雄轉化』與敘事思維。
陳大為,196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台灣師大文學博士,現任教於台北大學中文系。著有詩集【治洪前書】、【再鴻門】;人物傳記【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論文集【存在的斷層掃描:羅門都市詩論】;主編【馬華當代詩選】。
17、二十世紀十大家詞選
黃兆漢、林立主編著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9·3
此為黃兆漢主編的【歷代十大家詞】系列叢書的最後一部。評選生活在或大半生活在二十世紀的十位詞人:陳恂、張爾田、陳曾壽、葉恭綽、呂碧城、夏承燾、丁寧、沈祖芬、饒宗頤、羅忼烈。每人選詞十首,加以註解和評語。後附有關二十世紀詞人、詞壇資料和參考書目。
黃兆漢,澳洲國立大學哲學博士(道教史)現旅居澳洲,有關於中國古代文學等方面專著二十多種。
18、台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
古繼堂著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2009·3
該書論述台灣新文學理論發展歷程。分為六編:
第一編:台灣現代的歷史沿革和基本內涵,包括五四的影響,重要人物、思潮和論爭等;第二編,介紹台灣新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概況和走向,以年代區分的方式作介紹,以及各個時段重要的文藝理論家;第三編,概述台灣文學史的研究,著名文學史家及作品;第四編概述台灣的小說理論批評特色和成就,將『女性小說』別立一章介紹;第五編概述台灣的新詩理論批評,包括歷史演變、理論家和詩人的不同觀點;第六編概述台灣的散文理論批評,列舉代表性的散文理論批評家。本書也論述了台灣與外來文化的關係。
古繼堂,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19、百年台灣文學散點透視
朱雙一著 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2009·3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
上編:殖民與現代性:台灣新文學受五四新文學的影響遠大於日本文學的影響的原因探討;彰化文人、作家旅日和赴大陸的經驗及相關書寫,構成日據時代彰化文學重要組成部分。時代環境的變化使虛谷詩風從感時憂國轉向清響淡遠。但這只是嚴峻時局下的隱忍,詩人並未泯滅救濟蒼生的心願,洪棄生、施梅樵、莊太岳、賴紹堯、楊樹徳等通過自己或親友的大陸行擴大了視野,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中編,文化匯流與:揭示台灣『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原因在於民眾與遷台的國民黨官僚統治的階級矛盾,證明矛頭所指乃是作威作福的官僚統治階層,而非一般的外省籍民眾;
下編,中華文化底色中的當代台灣文學:批判現實主義鄉土文學在六十年代中後期出現,與台灣社會進程中農村問題的嚴重化有直接聯繫,其代表人物是黃春明、王禎和、七等生等人。近來台灣海洋文學的發展是自然生態理念的融入,其代表作家是達悟族的夏曼·藍波安和花蓮的廖鴻基。
朱雙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台灣研究院教授,著有【彼岸的繆斯:台灣詩歌論】(與劉登瀚合作)、【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派】、【閩台文學的文化親緣】、【台灣文學思潮與淵源】、【海峽兩岸新文學思潮的淵源與比較、【台灣文學與中華地域文化】等。
20、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
胡衍南著 台北:里仁書局 2009·2
本書主要討論【金瓶梅】以後長篇小說的發展情況。分析【金瓶梅】詞話本和繡像本可能分別引領出兩種不同的世情小說書寫模式。
全書分為緒論和上中下三編。
緒論:【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的軌跡——【金瓶梅】、【紅樓夢】及其他;
上篇:【金瓶梅】的世情小說屬性:非淫書;無微言大義;為『世情小說』論;
中篇:論世情小說『金瓶梅模式』與『紅樓夢模式』。作者拿【續金瓶梅】、【醒世因緣傳】、【林蘭香】來比照【金瓶梅】、【紅樓夢】兩本書的模式;
下編探討【金瓶梅】、【紅樓夢】以外的世情小說,以【歧路燈】為例來談【金瓶梅】、【紅樓夢】建立的世情小說新模式。
胡衍南,新竹清華大學中文博士,任教於台灣師大國文系,專研明清小說、現代小說。著有【知識的推手】、【飲食情色金瓶梅】、【現代文學】等。
21、由申報戲劇廣告看上海京劇發展
林幸慧著 台北:里仁書局 2008·9
本書透過【申報】戲曲廣告討論十九世紀後期(1872—1899)上海劇壇面貌,以京劇為觀察重點。京劇形成於十九世紀的北京。在京劇發展史上,唯一與北京抗衡的京劇重鎮即是上海。
全書採用縱向論述,首先以劇場為主軸,探討京劇進入上海以後在劇壇引發的效應,包含劇院設施、劇院與劇團及演員的關係,劇院對劇目的影響,劇院的行銷方式等。第三章始以劇目為核心,論述滬上京劇如何在穩定中發展;在以『京劇與社會互動』為線索,剖析京劇在世紀末的上海如何銳意求變,從而奠定上海京劇之特徵;第五章探討上海京劇之形成在京劇史上有何意義,並釐清』時事新戲『的價值。
林幸慧,新竹清華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成功大學中文系助教,著有【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
22、台灣歌仔四論
曾子良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 2009·3
本書收入作者論台灣歌仔戲的四篇論文:
1、台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的內容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旨在介紹『台灣歌仔『的定義、收藏歌仔的情形,學者對歌仔內容的分類以及它反映的思想;
2、台省民主歌之研究:以光緒二十三年上海點石齋出版的石印本【台省民主歌】為依據,參酌其它版本和文獻史料,進行校勘、辨證和注釋,並說明其所反映的思想和情感;
3、【台灣朱一貴歌】考釋:作者不同意【閩台歌冊目錄】將【台灣朱一貴歌】與【台灣陳辦歌】並列,以為皆是閩南語俗文學作品。作者從其詞彙、押韻、地緣關係和寫作動機幾個方面,論證它不同於【台灣陳辦歌】,應是福州儒士歌頌總督平亂有功。一方面宣揚清廷聲威,以朱一貴的下場,告誡台灣同胞不可造反,並譴責派任台灣的官吏失職無能。應屬福州方言文學作品,與福州話有密切關係。
4、台灣地震歌之探討:兼懷民族說唱藝人吳天羅先生。
曾子良,台灣東吳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北一女中國文教師,海洋大學副教授,中華民俗基金會執行長。曾主持台灣說唱歌仔、基隆民間文學之搜集和研究。著有【寶卷之研究】、【台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之研究及閩台歌仔敘錄與存目】等。
23、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
鍾怡雯著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009·2
本書收錄馬來西亞華文文學研究的論文八篇:
1、歷史的方面反面與裂縫:馬共書寫及其問題研究;2、遮蔽的抒情:論馬華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3、馬華散文的浪漫傳統;4、馬華校園散文的文學史意義;5、赤道的匕首與投槍:從大系的編選視野論馬華雜文的接受與問題;6、砂華自然寫作的在地視野與美學將建構;7、論方路的感傷主義風格;8、國家文學與馬華文學
1989年,以陳平為首的馬共黨中央與當局簽訂和平協議,放下武器走出叢林。作者認為馬共書寫與浪漫主義原屬一派,革命是浪漫情懷的實踐。作者追索這段被歷史也被政府遺忘的史實認為砂(砂勞越)華文學是馬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砂華自然寫及雜文研究,填補了馬華散文史的空白。
鍾怡雯,196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台灣師大文學博士,現任教於元智大學中語系。著有【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評論】等論文集。
摘自台北學生書局【書目季刊】四十三卷一期,2009年6月 陳友冰摘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