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羅 瑩
蕭統【文選】列三十八種文體,其中單列『連珠』一體,收陸機【演連珠】五十首,劉勰【文心雕龍】將連珠、對問、七體併入『雜文』論述之,在後代的文集與文論中亦常提及此體。作為一種古老的文章體式,其饒有意味的形式曾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注意,但對這種文體的歸類及孕育成體的過程卻眾說紛紜,尚有探討的必要。
一、連珠體的歸類問題
【文選】單列一類『連珠』體,沒有歸到賦類,意味着在【文選】的編者蕭統的心目中,『連珠』是不同於賦的,這代表了當時人的看法。幾乎同時代的劉勰把『連珠』歸類於『雜文』類而不是賦類,也與【文選】編者的觀點一致。【文心雕龍•原道】范文瀾注曰:『【雜文】、【諧隱】,筆文雜用,故列在文筆二類之間。』(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也承認其不同於賦的特性。在【藝文類聚】、【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宋文鑒】、【明文在】等文集中也單獨列『連珠』一體,可以說,在古人的文體意識中,『連珠』是不同於賦的。但是綜觀近十幾年的賦學研究情況,我們發現學者多把『連珠』放在賦里進行研究,例如程章燦先生認為連珠『是一篇精粹的微型賦,它短小的體制與對問、七體形成鮮明對照,他的精巧結構更值得我們注意』,『劉勰的賦論主要見於【文心雕龍】的【詮賦】、【雜文】兩篇,雜文中論及的對問、七體、連珠三種,實為賦的旁衍,所謂貌異而心同,應算在賦的範圍內』(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另一種看法則認為『連珠』與駢文一致,王瑤先生在【徐庾與駢體】一文中指出『從連珠的文字組織看來,就是簡潔的駢文,習作連珠是文士間普遍的現象。……這種說理方式的起源是很早的,後來逐漸為文人所用,如揚雄、班固等,便成了駢體的濫觴,到了駢文成立以後,這便成了屬文的初步練習,好像現在練習造句一樣』。(王瑤【中古文學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莫道才先生更認為:『(駢文)最早的名稱應是連珠』,『連珠是駢文的初始形態,或稱准駢文形態,可以說連珠是駢文的乳名。』(莫道才【駢文通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那麼,怎樣看待賦、駢文和連珠的關係呢?
1.連珠與賦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認為:『對問、七體、連珠,實際都是辭賦。』許多學者把連珠歸為賦類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二者文體特徵相似。【文選】卷五五選陸機【演連珠】五十首,李善注引晉代傅玄【敘連珠】曰:『所謂連珠者,興於漢章帝之世,班固、賈逵、傅毅三子,受詔作之。……其文體,辭麗而言約,不指說事情,必假喻以達其旨,而覽者微悟,合乎古詩諷興之義,欲使歷歷如貫珠,易看而可悅,故謂之連珠。』(蕭統【文選】,中華書局,1997年)傅玄這段話重點說明『連珠』產生的時間以及它的文體特徵,即『興於漢章之世』,『辭麗而言約,不指說事情,必假喻以達其旨』,『合乎古詩諷興之義』,也就是說連珠要有華麗而精煉的語言,運用比喻的手段,達到古詩溫婉的諷諫目的,而這一點與漢大賦極為相似,因為典型的漢大賦的寫作皆以華麗的語言,通過鋪張、比喻、排比等手法達到微諷的目的,就這一點來說,把『連珠』歸為賦體似乎亦無不可。
但是,就連珠的體式來看,其與賦的差別還是很明顯的,連珠並沒有漢大賦那樣的鋪張揚厲、體物寫志的特性,也無抒情小賦的述志抒情的特徵;在表現諷諫的意義上,『連珠』不是勸百諷一,而是較為直接;儘管多用喻體,但也常常將比喻義與本意直接闡明;儘管也用鋪排的手法,但體式較小,多由前提推導出一個結論,一般僅用兩聯,言簡意賅。如陸機【演連珠】:『臣聞利眼臨雲不能垂照,朗璞蒙垢不能吐暉,是以明哲之君時有蔽壅之累,俊G8156V臣屢抱後時之悲。』『臣聞因雲灑潤則芳澤易流,乘風載響則音徽自遠,是以德教俟物而濟,榮名緣時而顯。』這兩首的體式均為前二句為喻體、前提,推導出後二句的本體和結論,簡單明了。因此,無論從其體式上還是寫作技巧上看,『連珠』都不是賦,至多只能說『連珠』具備了賦的部分特質。這一點與『七體』和『對問』不同,『七體』中的代表作品【七發】恰恰是漢大賦的定體之作,而『對問』的體式和創作手段無疑也是漢賦常用的,因此把『七體』和『對問』歸為賦體更加合適,而將『連珠』歸為賦體就牽強得多。
第二,『連珠』體的文體淵源問題也是導致把連珠體歸為賦類的主要原因。關於賦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一就是源於先秦的隱語,【漢書•藝文志】『詩賦略』中有荀賦、雜賦、屈賦、陸賈賦,其中荀賦中的五篇【禮】、【知】、【雲】、【蠶】、【箴】,從實質上看就是隱語,劉勰【文心雕龍•諧隱】說:『荀卿【蠶】賦,已兆其體。』從現存片言隻語中可以看到其形式類似謎語。在雜賦中有十八篇隱書,劉勰認為即是隱語列入雜賦之中。也就是說在劉勰之前,隱語是屬於賦體的,這些隱語是『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其使人自悟的性質和我們今天看到的連珠的性質是相同的,於是有的學者就認為『連珠起源於隱語』(崔紅軍【連珠文體探源】,鄭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因此,連珠和賦有了一個共同的源頭。朱光潛先生認為『賦即源於隱』(朱光潛【詩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這也是後人將連珠歸為賦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連珠與隱語的差別較大。綜觀隱語的體式,我們發現古老的隱語更近似今天的謎語,而且多只有謎面,從謎面來看往往令人費解。『謎者也,回互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象品物,纖巧以弄思,淺察以玄辭』(【文心雕龍•諧隱】)。例如【世說新語•捷悟篇】:『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後楊修解作「絕妙好辭」。』顯然,這種猜謎語式的文字令人費解,這種體式與連珠體前半部為前提,後半部為結論的顯豁表達截然不同。儘管二者都是『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但是,不能認為『連珠』就來源於隱語。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連珠是不同於賦的,儘管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2.連珠與駢文
從我們現在見到的連珠的體式來看,比較成熟的作品出現在漢魏南北朝時期,其外在的形式已趨向四六對偶,如陸機【演連珠】:『臣聞日薄星回,穹天所以紀物;山盈川沖,后土所以播氣,五行錯而致用,四時違而成歲。是以百官恪居,以赴八音之離;明君執契,以要克諧之會。』此章連珠,四六句式相雜,由日、月、天、地、四季變化有序,於是萬物和順,推理出君臣恪盡職守則天下平和的結論,多用比喻,語言簡潔。沈約【注制旨連珠表】中稱:『辭句連續,互相發明,若珠之結排也。』(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徐師曾認為連珠『其體輾轉,或二或三,皆駢偶有韻。故工於此者,必使義明而詞淨,事圓而音澤,磊磊自轉,乃可稱珠』(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這一點與駢文頗為相似,駢文的一般特徵是:四六句式雜用,講究對偶、平仄、押韻、運用典故等,因此,清代李兆洛【駢體文鈔】把駢文分為3門31類,連珠被歸為『緣情托興之作』一門。
『連珠』確有與駢文相似的因素,而且它們都興盛於六朝時期,但是同成熟的駢文相比較,『連珠』藻飾用典的程度較低,儘管趨向四六、對偶,但是由於其篇幅體制小,一般是兩聯,並且四六、對偶也不是連珠所必須有的。如漢代班固【擬連珠】曰:『臣聞公輸愛其斧,故能妙其巧,明主貴其士,故能成其治。』『臣聞良匠度其材而成大廈,明主器其士而建功業。』如果說二者之間有一點關係的話,也只能說『連珠』含有駢文的部分特質,是駢文發展的前奏,或者說『連珠』的體制曾影響了駢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