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術網資料 目前關於這三派的起源,都只有傳說:少林派相傳是南北朝時期來華的古印度高僧中國禪宗始祖達摩傳授的,武當派相傳是明初著名道士張三丰初創的,而峨眉派則相傳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春秋戰國時期,有不少文人方士隱居峨眉山。據說有位武士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於山中,在與峨眉靈猴朝夕相處中,模仿猿猴動作,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學徒甚多。因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眾尊稱為『白猿祖師』。【中國武術史】記作『戰國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號動靈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武術大全】稱為『春秋戰國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版【樂山志】載為『白衣三,相傳戰國時仿山猿動作創編峨眉通臂拳,攻防靈活,在峨眉山授徒甚眾。』而東漢趙嘩【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中記載,女俠越女應越王勾踐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劍與『自稱袁公』的老翁以竹過招,『袁公飛身上樹,變為白猿』。按這種說法,『白猿公』的傳說春秋時期就有了。趙曄是東漢文士,那麼白猿公的形象至遲在東漢出現。具體時間就難以考訂了。明代抗倭名將唐順之(1507—1560年,江蘇武進人)在【荊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其中兩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這與『白猿祖師』的說法一脅相承。
自成體系於南宋
戰國末期秦滅巴蜀,三國蜀漢與曹魏、孫吳連年征戰,南北朝時期西北氐羌和西南僚人大量涌人巴蜀,為巴蜀地區的武術吸收中原和其他地區以及少數民族武術的長處,提供了機會。
魏晉時期,道教和佛教先後傳上峨眉山。道士們通過『吐納、導引、坐忘、心齋、守一』等內練法門,達到意與氣連、氣與神合的境界,形成氣功,為的是祛病延年以求長生不老。僧人除了參禪打坐,也常常練拳踢腿、舞槍弄棒,一為調節枯燥的經課,二為強身健體,三為護院守寺。他們將道教的養生氣功和山民的狩獵技藝揉雜,開創獨樹一幟的僧門武術。
漸漸地有一些身懷絕技的武士加入了峨眉山的道佛之列。據明人方汝浩輯【禪真逸史】載,北朝東魏孝靜帝年間(534—549年),武將林時茂來到峨眉山中峰嶺修煉。這位戰功顯赫的『鎮南將軍』,因受權貴迫害,避禍於澤州(今山西晉城)析成山問月庵出家,法名太空,號淡然,以號行。後任南京妙相寺副寺,再後來上了峨眉山,留下了『斬虎救婦』的美談。他在經課之餘,將自己的精湛武功傳授與年輕僧人,一時山上武風盛行。可惜,有關淡然法師這方面的史料很少。
【中國神仙大全】一書中,敘寫了唐末五代初峨眉山道士揚仙公的驚人武功,說他從鐵匠鋪借來鐵錘自擊頭頂,或令人竭力亂打而毫無損傷,還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這則記載中的神秘和誇張成分,我們也能領略到他的上乘氣功功力和過硬的技法。
北宋時期,峨眉山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賢菩薩的道場,僧人大增,自然武僧也為數不少。到了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峨眉山臨濟宗白雲禪師創編了『峨眉臨濟氣功』。據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巨贊大師(1908—1984年,江蘇江陰人)研究考證,白雲禪師原為道士,後皈依佛門。他精通醫學,將陰陽虛實和人體盛衰之機理,與武術中的動靜功法相融匯,寓內功導引按摩術、點穴、布氣、針灸於功法中,融養生、醫療、技擊為一體,創造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臨濟氣功術。因為這種集醫、道、武術精華於一身的功法共有12節,後人稱之為『峨眉十二樁功』。按照臨濟宗的規定,此功只能在宗內秘授,不得外傳,故民間知之甚少。康熙元年(1662年)湖北麻城孝感武舉姜一懷,來峨眉山拜金頂朝天和尚為師,得『峨眉十二樁功』真傳,後落戶於南充,嫡傳此功於後代。
南宋時期峨眉山又有個德源長老,模仿猿猴騰躍翻滾動作,創編出一套猴拳。因為武藝高強的德源眉毛純白,人稱『白眉道人』,故這種拳術叫作『白眉拳』,一直流傳至今,現在四川、廣東、香港、澳門和美國、歐洲的華人,都有練習。德源長老還把峨眉山僧道的武技資料搜集起來,結合自身的經驗,編寫了【峨眉拳術】一書,從理論上對峨眉武術實踐作了系統的總結。這本書是目前找到的有關峨眉武術的最早文字資料。有學者認為,這本書是峨眉派武術發展成熟並自成體系的標誌。
鼎盛於明清
明代和清代,峨眉派武術進入鼎盛時期,英才輩出,高手林立,其拳法更為精湛。明人唐順之的【峨眉道人拳歌】,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明代峨眉拳術的高超技藝,從起勢到收勢的全過程,其神態、勁力、身法、擊法、呼吸、節奏等各個環節,都記敘得細緻人微。他用『忽而豎發一頓足,岩石進裂驚沙走』贊其硬功卓絕;用『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頌其軟功柔韌;用『去來星女擲靈梭,夭矯天魔翻翠袖』形容其動作敏捷;用『險中吳巧眾盡驚,拙里藏機人莫究』概括其伸縮開合,變化自如,可謂精深之至。【峨眉道人拳歌】其30句,是現今找到的頌揚峨眉派武術的惟一專題詩篇。
除了拳術和氣功,峨眉派的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的技法,明代時也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在武林中,峨眉派的劍術和槍法是最著名的。據傳,峨眉劍是僧人在『白猿二十四法』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的,動作嚴謹,招式兇猛,擊法明快,以巧取勝。民國時期,清音閣李真法師內功深厚,劍術尤精,有『峨眉劍仙』之譽,其門人遍及甘陝。明代著名軍事家、武術家程沖斗(四川新都人)撰有【耕余剩技】,記述了『峨眉槍法』、『白眉棍法』等技藝。清康熙年間,曾經從師朱熊占學習峨眉槍法的明遺民吳殳(1611~1695年,號侖塵子,江蘇婁江人)著【手臂錄】,精確地闡述各種槍法,其中寫道『西蜀峨眉山普恩禪師,祖家白眉,遇異人授以槍法,立機穴室,峨習兩載,一旦悟徹,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與駕並。槍法一十八札,十二倒手,攻守兼備,破諸武藝。』可見其變幻莫測,精妙絕倫。在峨眉槍法中,有治心、治身、動靜、攻守、審勢、戒謹、倒手等技法,大大豐富了峨眉武術的理論。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峨眉山大坪寺僧創編『浪子燕青拳』;五十五年(1790年),山僧模仿青龍白鶴之勢,創編『六乘拳』;嘉慶年間(1796—1820年),龍神堂極善法師從山上黑龍江的湍急迴旋水勢得到啟發,花了十年心血,創編出拳剛掌巧腿多變的『烏龍拳』。清末,仙峰寺神燈長老和紫芝洞清虛道長,與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各派武林高手交流,爾後回峨眉山,苦心編出『峨眉子午門武術』,以其多在每天的子、午二時練習而命名。其風格以子午拳為代表,還有子午槍、子午刀、子午劍、子午棍等器械技法。又有碧雲、靜雲二道長創『八封拳』;光緒三年(1877年)付雲和尚創『虎爪拳』。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記室』(秘書)何崇政(四川名山人),兵敗脫難後,削髮為僧法號湛然,來往於川西、川東等地,以哥老會的組織形式,結交八方豪傑志士反清,曾經在峨眉山住多年。他撰有【峨眉拳譜】一書(亦稱【拳乘】),開篇有詩『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眉月,光輝滿江湖』。其中『一樹』指峨眉武術,『五花』指巴蜀的五個片區,而『八葉』則指四川武林中的『僧、岳、趙、杜、洪、化、字、會』八個門。儘管現在四川武術界對『五花』有不同解釋,對八個門派是否都屬於峨眉派尚有爭議,但足以說明峨眉派武術博採眾長,其流傳之廣和門派之眾多。
峨眉派中有一種獨特的器具——峨眉刺,形似女人的髮簪,在特定條件下可以作為刺殺武器;還有玉女拳等功法。有些武俠小說將這些神奇功法和器具加以演繹渲染,甚至借虛構的武林高手之口,推衍出峨眉派武術為某些尼姑、女俠開創,使不少人對峨眉武術源流產生了種種誤解,很需要正本清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