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對於此句,除了結合上一句的內容來理解,更重要的是分析【道德經】如下章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謂地無以寧,將恐發;謂神無以靈,將恐歇;謂谷無以盈,將恐竭;謂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謂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第三十九章】 通過比照的閱讀和理解,所謂『抱一』實際上就是持有對事物的辯證看法,並採取對自身最為合適的立場。用現在的話來說,即主動占據真正的有利形勢。所謂『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所謂『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謂『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無一不是言此。 但是對老子的話,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那就是一味的『樂在低處』,至於『高處』則不聞不問,視若無睹。【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亦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在第二十八章里,老子反覆強調要正確把握事物的兩個側面,並主張『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並不是抹殺雄與雌,黑與白,榮與辱的『常有』之區別,而是強調在其對立統一的關係。那麼作為天子諸侯安得不『雄』?安得不『白』?安得不『榮』?所以老子才對他們強調事物的另一側面『雌』、『黑』、『辱』,通過調整自身的心態,時時保持一種最根本的立場。 所以這個『抱一』實際上就是正確認識事物的立對統一關係。那麼具體針對不同的人,那麼這個『抱一』的最終立場可能還是有所區別的。我想老子對於尋常之百姓,則當云:『知其雌,守其雄』、『知其黑,守其白』、『知其辱,守其榮』。 『抱一』這個說法,在【道德經】第十章里也提到過,老子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在前文中已經論及所謂『抱一』,從字面上的解釋就是『懷胎』。在老子看來,天地之始,有無相生,一切的事物的對立兩面都統一和諧的寓含在其中。雖然惟恍惟惚,但是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信。那麼老子也把孔德之容的真知,稱之為『大象』。那麼這個『抱一』在這裡實際上也就是『執大象』。所以【道德經】第三十五章亦云:『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在【道德經》裡反覆講述的就是這些道理。 比如:老子一再提醒統治者要辯證地認識『上』與『下』的關係: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又比如說,老子一再指出『強』與『弱』的辯證關係: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拱。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由是可知,老子所謂的『抱一』或所謂的『大象』,實質上就是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一規律的深入認識和把握。【道德經】在第一章中就開門見山,開宗明義的指出:『有』和『無』的關係是『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並進而指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那幺正是因為有無的統一而相對的辯證關係,從天地萬物之始,這種『玄同』的微妙所在就已經普遍的體現在了萬事萬物的相對關係之中。故【道德經】第三章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老子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應該說,這是『反者,道之動』這一規律所必然決定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老子的很多道理是針對聖人、天子、侯王來講的,按照世俗的理解,這些人都是社會的居上位者,相對於平民百姓而言,他們在現實社會中處於尊貴、優越、強勢的地位,在正確把握上與下、強與弱、剛與柔等等的關係時,那麼老子針對他們自然側重於強調他們應該加深對其對立面的認識, 突出『下』、『弱』、『柔』的一面,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用今天來說,就是要擺正自己的位子,端正自己的心態,明確自己立身處事之道。老子接下來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