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日報 宋六陵,一段令人扼腕的中國歷史悲劇發生的特殊場所,一處研究中國陵寢制度及其變化的重要遺址,一個認識南宋歷史文化的珍貴遺蹟。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柯橋・宋六陵暨紹興南宋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就宋六陵的諸多疑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力圖破解這些數百年來的未解之謎。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姜錫東教授強調:『研究宋六陵是解開南宋歷史文化之謎的一把鑰匙。』
宋六陵位於紹興城區東南約18公里的寶山,是南宋皇室攢宮(臨時葬地)。寶山北有霧連山,南有新婦尖,山勢蜿蜒,風景秀麗,陵區即坐落在兩山呈合抱之勢的較平坦之地。因陵區有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寧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紹陵等6位南宋皇帝的陵墓,世稱『宋六陵』。
由於徽宗也攢於寶山,故寶山共有7座帝陵攢宮,此外還有孟太后陵、鄭皇后陵、韋皇后陵、邢皇后陵、吳皇后陵、謝皇后陵、楊皇后陵等7位皇后陵寢。這是江南地區規模最大的一處皇家陵園。元初,宋六陵慘遭楊璉真伽等人的肆意盜掘。明代,朱元璋下詔將流失在北方的理宗顱骨等歸葬舊陵,並加修葺。到明中期,宋六陵逐漸殘敗。至清代後期,陵園已經十分荒蕪。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使宋六陵的一切都逐漸變得撲朔迷離。
是否傳承北宋陵寢制度
有人認為宋六陵地處江南,在地形地貌上與河南鞏縣(今鞏義市)有着顯著的不同,而且這些陵墓都是薄土淺埋,並以『攢宮』名之,因此,其選陵建墓依據的是江南的地形特點和風水要求。而且,孟太后有遺誥:去世後『歸葬園陵,所制梓宮,取周吾身,勿拘舊制,以為它日遷奉之便。』『勿拘舊制』說明和北宋陵寢制度是不一樣的。
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長期研究北宋陵寢制度的河南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陳朝雲教授認為,從擇地原則、上宮制度、下宮制度及玄宮石藏等幾方面看,宋六陵沿襲了北宋皇陵舊制,是毫無疑問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北宋時期宋真宗永定陵的復原圖:北宋的皇陵建制相同,在平面布局上整齊劃一,由上宮、皇后陵、下宮和陪葬墓組成。上宮和皇后陵均以陵台為主體,四周圍護神牆。
再來看宋六陵。就地理環境而論,宋六陵之所以選擇寶山一帶,是因為它在當時的『行在』臨安的東南方,是堪輿學說『五音姓利』中利於國音趙姓的地方。這和北宋的選陵擇地原則是一致的。
宋代皇陵帝后分葬,宋六陵也是如此。陵上建築分上、下兩宮。以南宋高宗趙構的陵墓永思陵為例,陵為坐北向南方向。下宮位於上宮的西北方。下宮的構成,是以前後殿與殿門、東西廊為主體,其外圍以白灰圍牆一重,再外以竹籬圍繞。
上宮位於下宮之南。由外籬、外籬門、鵲台兩座、『周回六十三丈五尺』的紅灰牆、南北欞星門二座、殿門及獻殿、龜頭皇堂石藏子、土地廟、巡鋪房等組成。外籬應與下宮的竹寨相同,相當於北宋皇陵兆域四周所植的松柏。兩座鵲台應砌築於外籬之中,一來可以象徵皇家威儀,二來也起標誌性的作用。南宋皇陵陵園中的紅灰牆、殿門應與北宋皇陵的神牆、南神門性質、功能相同。
再看玄宮石藏,玄宮為長方形石室一間,外築石壁一重。考慮到江南地卑土濕、地下水位較高,後又增築外壁一重,兩壁之間以膠土填築。石壁之中,先置外棺槨,梓棺上覆以天盤囊網,然後再加蓋柏木枋。這種陵墓葬式與北宋仁宗等陵並無本質差別。此外,永思陵石藏的廂壁、柏木枋、蓋條石諸制度,也仍沿襲北宋皇陵舊法。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秦大樹教授指出,南宋之前,皇陵都是深葬的,而宋六陵是南宋王朝的權殯之地,所以墓葬屬於淺埋,這是中國陵形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明代十三陵等就是參照南宋王陵『攢宮形制』來設計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宋六陵規制雖相對簡陋,卻開創了明清陵寢制度的先河。
諸陵位次如何排列
由於宋六陵在元代遭到毀滅性的盜掘,所以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已不大清楚6座皇陵的分布位置。目前所能見到的關於南宋諸陵位次的最早圖像資料是清代康熙【會稽縣誌】中所附的【宋六陵圖】。圖中顯示南宋諸陵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新婦尖之正北為孝宗陵,其西南為高宗陵,其東南為光宗陵、東北為寧宗陵;北區霧連山下正南為理宗陵,其西為度宗陵。這和萬曆【會稽縣誌】的記載是一致的,反映的也是明代認定的南宋諸陵位次。但該圖所示諸陵位次與宋皇室埋葬習俗明顯有悖,也與宋代一些文獻記載不相吻合,因此,肯定不是南宋諸陵的本來位次。
南開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劉毅教授在對【宋會要輯稿】進行系統研究後,認為宋六陵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南陵區即新婦尖陵區,葬徽、高、孝、光四帝和孟、鄭、韋、邢、吳、謝六後;北陵區即霧連山陵區,葬寧、理、度三帝和楊後。他還繪製了【南宋攢宮位次示意圖】。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副主任鄭嘉勵研究員和紹興縣文化發展中心副研究員葛國慶等人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結果,分別繪製了不同於劉毅【南宋攢宮位次示意圖】。
對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海明研究員說,這還需要深入研究,尤其需要加強對宋六陵的考古研究,以真正揭開攢宮位次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