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1|回覆: 0

[中國方言] 上海方言趣談 『嗲』是怎麼來的?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07-12-7 15: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新聞午報
本書是海派文化研究專家薛理勇的新作集。書中對許多富有海派特色的上海方言詞語、上海民俗現象的源流、演變作了清晰的梳理,有考證,有趣味。
嗲和作
『嗲』(音近di^)與『作』(滬音近zò)在吳方言中是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可以講是一對活寶,既是近義詞,又可以算為反義詞。『嗲』的詞義較廣,小女人的嬌氣、嫵媚可以講作『嗲』。蘇州人講話細聲細氣,而寧波人講話石(音近sé)骨鐵硬,於是滬上有『蘇州嗲妹妹』,『寧可與蘇州人吵架,不可與寧波人講張』之諺;小孩向大人、小女人向大男人表示出小鳥依人、百般嫵媚則講作『發嗲』、『嗲聲嗲氣』。『嗲』又可以當作『好』,如『依迭件衣裳嗲來,穿了依身上邪氣大氣』。
我在電視台做【往事】節目時,笑星王汝剛有一天突然發問:『吳方言為什麼把嫵媚、女贊講作「嗲」?』我是這樣解釋的:『蘇州人稱父親為「爹爹」,小女孩歡喜對父親撒嬌,不停地叫「爹爹,爹爹」,實際上父親也喜歡小女孩撒嬌,但是遇上有一天父親很忙或心情不好,小女孩又撒嬌過了頭,不停地叫「爹爹」,父親就會發怒:「爹爹,爹爹,爹什幺爹。」語言中的「爹爹」是父親,而「爹」即責怪小孩撒嬌。後來為示區分,又在「爹」字旁加了一個「口」而成了「嗲」。』
物極必反,如果嗲發過了頭,就會令人討厭,變成了『作』。上海人指責女人太『作』,常講:『迭只女人「作」來要死,伊拉老公被伊「作」得來屋裡也勿想蹲。』常用的詞有『作天作地』、『作死作活』等。
實際上『zò』的正確書寫為『斫』。
『斫』字從石從斤,斤就是斧頭,『斫』的本義就是石制斧頭,其動詞就是用石斧砍、斬。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凡斫木、斫地、斫人,皆曰斫也。』用石斧斫木、斫地可以理解,但『斫人』就不易理解了。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康熙字典】等均引用漢代揚雄【方言】中的一段話:
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為無知,或謂之『斫』。
這也許是對『斫人』的最好解釋,『斫人』並不是砍人,而是用語言侮辱、煩鬧他人。『揚』即古揚州,今江蘇揚州,『越』為古越州,今浙江紹興,古揚州和越州大部分地區是吳語區,可見吳方言中的『zò』應該寫作『斫』,是吳方言中保存的古音古字。
斫人斫死斫活,與鈍刀子割肉一樣,有苦講勿出。有一次去作家協會,車子剛進門,駕駛員對我講了一句話:『這裡面全是「斫家協會會員」,個個「斫」得很,你可要當心一點。』我愣了好一陣才醒悟,駕駛員有意把『作家』講作『斫家』。後來我又確實在其他場合聽到,上海人真的把『作死作活』、『作天作地』的人講作『作家』的。
賣洋三千
『賣樣』是以前上海話中常見的口語,現在的使用率已日益下降。其義一般可以理解為炫耀、賣弄。如,某小孩拿出一件東西炫耀,其他孩子十分妒嫉就會講:『賣樣點啥,啥人稀奇依迭種物事。』(賣弄點啥,誰稀罕你這東西。)
1935年出版的汪仲賢著的【上海俗語圖說】是一本專門介紹上海俗語的著作,該書收『賣羊三千』條目,汪仲賢把俗語寫作『賣羊』,但他心裡則認為應該寫作『賣洋』,所以他就去解釋這個『賣洋』的『洋』:
有一部分上海商店,猜透了上海時髦人的心理,把東洋來路貨改頭換面,冒充國貨發賣,貨品又好,價錢又便宜。在時髦人心裡呢,正愁不好意思走進東洋店裡去買他們心愛的東西,有人代他們改頭換面,正是求之不得,嘴裡問着『不要是東洋貨嗎?』心裡卻唯恐這是真正的中國土產,買了回去,即使被人識破是仇貨,好在有商家代他們受過,自己不必負絲毫責任。
這一手把戲,上海人叫作『賣洋』。『賣』通常是指商品交易中賣出,也許是商品出賣時應該或必須把商品做得漂亮點,受人歡喜點,於是『賣』的引申義就有『賣弄』的意義,這類詞彙在滬方言中也是常見的,如上海語中的『賣相』可以指商品的包裝、外觀,同時又可以指外表、相貌,這裡並無買賣之義。『賣樣』也被講作『賣樣三千』(『三』也被讀作滬方言的『式』)。『三千』似乎是程度副詞,寧波方言中同樣的詞也有『亂話三千』。這裡『三千』有『很』的意義,至於這『三千』究竟該怎麼寫,我也一時無法『賣樣』給讀者看了。
勿入調與嘸腔調
『調』在吳方言中通常指音樂、戲曲中的調門、音調、唱腔必須符合節奏,調門才會動聽,唱腔唱調必須跟上時代步伐,迎合人們的欣賞情趣才能吸引聽眾,於是吳語中有『壽星唱曲子―――老調』,喻陳詞濫調之說。清代松江方言小說【玄空經】開章即套用了【勿入調】、【無腔調】作調門,表明作者寫這篇小說的心態和目的。從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勿入調』義與勿入流、勿正經相近。【海上花列傳】第九回妓女對話:『耐勿入調末,我去教(叫)蔣月琴來,也打耐一頓。』這『勿入調』就有勿正經,尤其是指男女關係不正經的意思了。
人的發聲是聲帶在口腔震盪時所產生,於是,『腔調』初指人的發音、語氣等,後又增加人講話時的神態、肢體習慣動作。
腔調通常義就是人的舉止、模樣,舊時多用於貶義,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他不隨便透露他的情況,連講話也很小心的,你不是看到剛才那副腔調了嗎?』而如今,『腔調』的感情色彩逐漸淡化,上海人歡喜用『依看伊,現在腔調勿要太好喔』,『腔調』已沒有貶的意思了。
人在發怒時腔門會比平時高,於是,『上腔』引申而指人在暴怒時言語、語氣上對他人不禮貌的行為。如雙方爭吵時,一方會對另一方講:『依上啥個腔!』另一方也會反詰道:『依上啥個腔?!』後來,『上腔』又指一人對另一人的挑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