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6|回覆: 0

[中國方言] 徽語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07-1-31 16: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國學網
徽語以歙縣話為代表,包括祁門縣、黟縣、休寧縣、黃山縣(屯溪區、徽州區、黃山風景區)歙縣、績溪縣、旌德縣。其語音特點:知章組聲母在三等韻前讀j、p、x,古全濁聲母今音全部清化,其塞音、塞擦音聲母大多讀氣音,古疑、影母在開口前今音讀η聲母;咸山宕江攝陽聲韻,西片徽語有長元音韻母;境內大多是陰平、陽平、上聲、陰雲、陽去、入聲6個聲調。語法上『再玩一天吧』說成『嬉一日添』。

    【徽州方言】區域方言名。是一種與一般普通話差別很大的土語群,包括歙縣話、績溪話、休寧話、黟縣話、祁門話、婺源話六類小區方言。徽州方言跟吳語方言有一些聯繫,而古徽州區域內各縣的方言又互有差異。明嘉靖【徽州府志】載:『六邑之語不能相通,非若吳人,其方言大抵相類也。』但畢竟徽州方言是單一體系的方言整體,無論語音、詞彙、語法諸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共同的特點。語音上,大多數具有尖音;鼻音聲母g,跟k、x為伍,同是標準的舌根音;沒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韻嚴重,如休寧話『貓』讀成『民』;祁門話『貓』讀成『棉』;黟縣話『貓』讀成『命』,這種帶n尾的詞,在性質功能方面類似普通話的兒化詞,所不同的是非捲舌音;徽州方言有入聲,除休寧話外,不分陰入和陽入,入聲近似吳方言的喉塞聲,但又不是真喉塞聲。徽州方言有不少獨特的方言詞,但各縣有異,來源不一。一些詞語至今仍沿用古義,如『先』即『先生』義;『種種』為『短而亂的鬍鬚』;『造化』為『幸運』之義等。徽州方言有某些獨特的具有語法作用的語素,其中表示複數的有『人』、『大家』。有的具有結構上的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仂』。有的表示領屬關係,如『個』。有些獨特的介(動)詞,義項多,但在句中不模糊。如『帝』有『到』、『在』、『被』、『把』等義,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表示動作重複,除了在謂語前面加副詞『再』作狀語,有時還在句尾附加『添』來表示,如:『再吃一碗添』。

  【祁門方言】祁門方言以流行於閶江上游流域的城區話為代表。有聲母21個、韻母35個、聲調六個。其音系特點是大多數流攝字韻母的主要元音為不圓唇高元音。流行於瀝水河與文閃河流域的西路話同城區話稍有不同,西路話有聲母22個,韻母36個,聲調五個。音系特點表現在流攝字韻母的主要元音大凡是較高的圓唇元音。流行於閶江中游流域的南路話,流攝字韻母的主要元音為較低的圓唇元音。祁門方言詞彙中的單音詞豐富,其中保留了很多古漢語語詞,如『嫗』(祖母)、『斫』(砍)、『灑』(我)等。兒化詞豐富;具有特殊的『啦』綴複合詞,如『妹啦』(妹妹)、『雞啦』(雞)等。語法上,『着』為時態助詞,表示動作的『已經式』(相當於普通話的『了』)和『正在式』(相當於普通話的『着』)。『格』為結構助詞,用在名詞、動詞、名詞性詞組或形容詞後面,作定語或狀語的標誌(相當於普通話的『的』或『地』)。普通話一般用副詞『先』、『後』置於動詞謂語前來表示動作的先後順序,祁門方言則用『起』來表示『先』的意思,並且位置挪到句未充當補語。動作的再一次進行,普通話一般用副詞『再』置於動詞謂語前作狀語來表示,祁門方言則用動詞『添』來表示,並且位置要置於句未充當補語。祁門方言中,凡帶結果補語的主謂賓句式,賓語一般要前置到動詞謂語之前。

  【歙縣方言】歙縣方言可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大致以白揚、南源口、雄村、羅田一線為界。南區方言的語音特徵是古咸、山、岩、江四攝的陽聲韻字,今音仍讀作鼻尾韻或鼻化韻,鼻音濃重。該方言區的街口話和呈村降話,鼻音韻母正處在消失的過程。呈村降話只有山、攝、合、口、一等字還保留鼻音的特徵,街口話只有宕、江攝中的一部分字還保存鼻音的特徵。北區方言的語音特徵是古咸、山、宕、江四攝陽聲韻的字,今音失去鼻音特徵,全部轉化為元音韻母。歙縣方言以北區徽城話為代表,共有19個聲母,其中輔音聲母18個、零聲母一個;39個韻母,包括自成音節的鼻輔音m、n在內;聲調六個。徽城話有六個單字調,以兩字組合共有36種方式,變高后出現九種調值。徽城話沒有收n尾形式的兒化詞,只是在少數詞語裡還保存着鼻化韻,或變調的兒化形式。語法虛詞『不曾』相當普通話的『沒』、『沒有』;『一堆』相當普通話的『一起』、『一塊兒』;動詞『來』、『去』可以直接帶處所賓語。在領屬關係的結構中,物名詞前既可省略『的』,又可省略數詞『一』。表示數量增加或行為再一次重複的『添』經常出現在句未。『不過』可以出現在賓語之後。副詞『很』不需要助詞『得』,可以直接做補語。

  【太平方言】太平方言根據保持中古全濁聲母的程度,分為仙源、甘棠和黃山、譚家橋兩個次方言區。仙甘次方言區包括仙源、甘棠和郭村等地,語音上有一整套全濁聲母,如古唇濁塞音『並』母,今讀b;舌尖中濁塞音『定』母今讀d;舌根濁塞音『群』母,今讀g又讀Ze;舌尖和舌面塞擦音『從』、『澄』、『船』母,今讀z,又讀Ze。古濁聲母『奉』母,今讀v,『崇』母,今讀z等。黃潭次方言區包括黃山、譚家橋和新豐等地,古全濁聲母字在黃譚次方言區已經全部清音化了,但還遺留有痕跡,今讀清塞音和清擦音的古濁音字,不論平仄,多半讀的是送氣音。仙甘次方言接近於吳語,黃譚次方言跟徽語類似。太平方言共有25個聲母(包括零聲母),37個韻母,六個聲調。語法上,名詞後往往綴『得』,如『棗得』即『棗子』,『雞得』即『雞』;助詞有『咯』,如『餓咯』即『餓了』;疑問詞有『果』,如『果吃飯啦』即『吃飯沒有』。

  【屯溪方言】原屬休寧縣東南一帶的流行語言,與休寧方言稍有不同。屯溪下游的歙縣部分地帶也操屯溪方言。屯溪方言有20個聲母(包括零聲母),32個韻母,16個聲調。字尾『n化』(即『兒』化)現象比較突出,『n化』現象不僅在區別詞義、改變詞性方面有一定作用,而且具有表示愛稱、細小、喜愛等感情色彩的修辭作用。在『n化』的同時,還產生變調現象,凡是『n化』的字調一律都變成陽上。語法上有一些獨特的語素,如『人』表示複數;『仂』表示結構上的組合關係,有點象『者』具有『某方面人』的意思;『個』表示領屬關係和確定語氣,還有一些獨特的介(動)詞;如『帝』,具有『到』、『在』、『被』、『把』等多種義項。

  【休寧方言】休寧境內的方言根據彼此間的細微差別,可分為海陽、五城、臨溪、溪口、流口五個小區,其中以海陽區方言使用的人口最多,在全縣最有影響,是休寧的代表方言。以海陽話為代表的休寧方言共有19個聲母,30個韻母,六個聲調。語音上無全濁聲母,全濁聲母一律清化,清化後分為送氣清音和不送氣清音兩類,且兩類清音聲母不受平仄聲調的限制;尖團音分類清楚,精組與見組細音字在休寧方言中讀音互不相混,至今仍分屬尖、團兩類音;n、l兩個聲母處於完全相混的過程;鼻韻尾丟失嚴重,只存在『--n』這類鼻輔音韻尾;入聲韻韻尾為開尾,至今仍保存陰陽兩類人聲,均無輔音塞尾,聲調為舒調;流攝一等字和三等字均為細音。休寧方言中存在異讀,一類是因口語和書面語的不同而形成的文白異讀,另一類是因普通話和江淮官話的影響而形成的新異讀。休寧方言單音節詞在常用詞彙中占優勢,輕聲詞語不發達,兒化詞豐富,限定(偏正)式的語詞結構不緊密,與吳語、贛語、江淮官話有一部分共同語詞。休寧方言在語法上與普通話沒有太大的差異,其特點主要表現在少數助詞的功用、兒化的特殊形式及『添』、『起』後置動詞補語句的運用三個方面。

  【黟縣方言】共20個聲母、29個韻母,有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五個聲調。其中聲母、聲調多與普通話接近;中古『泥母』和『來母』字區分清楚,沒有氏n、1混讀現象(『論』字唯一例外);古全濁塞音、塞擦音、擦音多變成清聲母。黟縣方言的韻母與吳語較為接近:【廣韻】咸攝(『甘』、『敢』除外)、深攝、山攝、臻攝三等、曾攝、梗攝的古鼻音尾消失(『陰』、『盲』等少數字例外);鼻音韻尾只有一個,兒化音變收尾等。漁亭鎮人口流動性大,漁亭話同純黟縣方言有所不同。漁亭話也有n、1聲母,但互有混雜,區分不明顯,現隸屬黟縣的柯村、美溪、宏潭三個鄉,原分屬太平(今黃山區)、石台兩縣,語言同黟縣方言也有所區別。古代通攝合口三等見組字『供、共、胸』等,黟縣話和漁亭話,都念成舌葉音聲母,美溪、柯村、宏潭話則讀舌面音聲母。黟縣方言中,『到』除作動詞使用外,還可以作介詞『把』、『替』等使用。表示程度,不用副詞『很』,而多用『老』,如『老早(很早)』、『老重(很重)』。表示感覺的程度,黟縣方言用『生』字,作用相當於普通話『很』字,如『生瘦(很瘦)』、『生酸(很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